山東萊蕪萊城區口鎮鎮野槐峪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口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野槐峪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野槐峪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北21公里,口鎮東北部10公里,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小山村。東臨五色崖,南接桃花村,西臨國營吉山林場,北靠黑山頭。耕地面積163畝,山場面積2537畝。居住著張、李、景、高4姓人家,67戶,188口人。
野槐峪村在1947年以前屬茶葉區;1947年以后,屬口鎮(二區)桃林鄉;1947年設桃林鄉,地址在陳林村;1958年屬龍角鄉;1959年至今屬口鎮。
解放前,野槐峪村備受戰亂之苦。據口鎮黨史資料中《野槐峪慘案》記載:“1940年10月,萊城、口鎮日軍300余人連續三次去北山區掃蕩,放火燒毀野槐峪村全部民房百余間,趕走牲畜300余只,村民財物化為灰燼,并殺害村干部李守信。”勇敢的野槐峪人不畏-,積極踴躍參軍支前,烈士李桂忠為國捐軀;張欽玉屢立戰功升為營長;李玉璽1945年參加革命,參加過萊蕪戰役和抗美援朝。野槐峪的村民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建國初期,野槐峪村民們為盡快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對農作物種植改造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村支部書記張業歷盡艱辛,從外地引進了鴨子嘴玉米、三八麥、小白芒麥、勝利百號大地瓜,五愛棉等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據口鎮黨史記載:1953年11月,野槐峪村支部書記張業被選為山東省勞動模范。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勤勞的村民們,在1973年首次利用冬閑時間,男女老少齊上陣,頂風雪,冒嚴寒,奮戰一冬,建成了儲水2000多方的老泉水庫。之后,又分別在1983年冬修建了北拐子水庫;2001年冬修建了窯嶺后水庫。三座小型水庫共計儲水8000多方。水利配套齊全,灌溉面積達40多畝。至此,結束了單純靠天吃飯的歷史。
1976年,野槐峪村民“農業學大寨”,開山、圍堰、改河造地10余畝,擴大了耕作面積。
該村自1984年通電,家家戶戶都安上了電燈,夜晚燈火通明,告別了祖祖輩輩點油燈的時代。此后,村民們又從村西老泉引來了自流水,供全村吃用,此水清涼甘甜,可與礦泉水相媲美。
“要想富,先修路”。1988年建石屋門橋一座;1989年秋又建成村頭大橋。1996年向南修瀝青路1500米,接通李家樓村,經陳林直達口鎮,與萊明公路相連。自此打開了山門,交通便利,暢通無阻。
勤勞質樸的野槐峪村民,合理安排農事,抽出勞力,走出山門進城打工經商,遠至萊城、淄博等地。建筑、裝修、運輸、機械制造樣樣在行。其中的佼佼者李篤法已在萊城買了樓房,安了家。
村民們崇尚文化,1957年建起了村辦小學。先后有王加斌、張連君、陳敬軒、張連明等教師在此任教。直至2000年口鎮教委實施合班并校,該村小學并入李家樓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后有張海波、李愛篤、張勝軍、李保軍4人考取本科大學。村中所有適齡兒童,全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
夏秋之季,當你步入野槐峪村,遍地林蔭蔽日,到處瓜果飄香,現在全村已安裝電話26門,客車l輛,汽車l輛,拖拉機2輛,抽水機28臺。彩電、摩托車等現代化設施應有盡有。富裕了的村民們在村委會一班人的帶領下,正朝著科技致富的陽光大道闊步向前。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