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云南昭通鹽津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30623身份證前6位:530623
長途區號:0870 郵政編碼:657500
隸屬政區:昭通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云C轄區面積:2029km2
行政區劃:鹽井鎮 普洱鎮 豆沙鎮 中和鎮 興隆鄉 落雁鄉 灘頭鄉 牛寨鄉 廟壩鄉 柿子鄉
鹽津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鹽井鎮 530623101 171km2  一、基本情況  鹽井鎮位于縣城中心,東接四川孔雀,南、西、北分別與柿子、豆沙、艾田、落雁、牛寨相鄰,年平均氣溫19℃。集鎮地形約呈狹谷狀.老黎山主蜂為最……[詳細]
普洱鎮 530623102 205km2  一、簡介  1、區位:普洱鎮位于鹽津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5公里,地處東經103°59’18"-104°14’49",北緯28°11’5"-28°24’3……[詳細]
豆沙鎮 530623103 146.74km2  一、簡介:豆沙鎮位于鹽津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4°1′53〞—104°11′29″,北緯27°57′50″—28°7′2″之間,東接鹽井鎮,南靠柿子鄉,……[詳細]
中和鎮 530623104 239.7km2  從一九八八年建鄉到二○○六年設鎮的中和,位于鹽津縣城西部,地處東經103°58′17″~104°13′48″,北緯27°12′6″~27°24′36″之……[詳細]
興隆鄉 530623201 156.86km2  1、區位:興隆鄉位于鹽津縣境東北部,地處東經104°18′45″——104°27′50″、北緯28°9′16″——28°21′28″之間,地處滇川兩省四……[詳細]
落雁鄉 530623202 130.24km2  一、基本情況  落雁是1984年成立的新區,1988年撤區建鄉,地處滇東北入川要道和古絲綢之路邊緣,位于鹽津縣城北部,是全縣腹地,距縣城新區31千米,與……[詳細]
灘頭鄉 530623203 137km2  一、簡介   1、區位:灘頭鄉位于鹽津縣境北部,地處東經104°11′38″-104°19′18″,北緯28°14′23″-28°24′12″之間,東與……[詳細]
牛寨鄉 530623204 157km2  牛寨鄉位于縣境東部,地處東經104º14’48"—104º27’5",北緯28º4’23"—28º11’45"之……[詳細]
廟壩鄉 530623205 345.2km2  一、簡介  廟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白水江南北岸,距縣城31公里。鄉政府駐地以明初在壩內建有萬壽、禹王、東魚、關帝四大廟宇得名。東與四川省筠連縣龍鎮鄉接壤,……[詳細]
柿子鄉 530623206 168km2  一、基本情況  柿子鄉位于縣境南部,集鎮距縣城12公里。地處東經104°4′16″~104°15′3″,北緯27°51′32″~28°0′45″之間,東……[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縣人民政府駐鹽井鎮。郵編:657500。代碼:530623。區號:0870。拼音:Yanjin xian。
    鹽津縣自古為中原入滇要道,石門關有秦開“五尺遣”、“唐袁滋摩崖”、“僰人懸棺”、“古城堡”等遺跡。縣城依山傍水,是川滇交通樞紐,有‘小山城”之稱,境內林茂物豐,是省杉木基地縣之一:盛產山貨藥材,蘭花種類繁多,烏骨雞藥用價值高;石灰石、無煙煤、水力資源豐富,是一個待開發的山區縣。
    位置面積鹽津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邊緣與四川交界處,地處東經104度00’一104度2’、北緯27度49’一28度24’之間。東北與四川筠連、高縣、宜賓三縣接壤,南靠彝良縣,西北與大關、永善、腰江三縣毗鄰,北與水富縣聯界。縣城鹽井鎮南距省會昆明市650公里,距昭通行署駐地昭通市145公里。     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1.75公里。總面積2,029.83平方公里。其中,高二半山區(海拔1,200米以上)占總面積的23.5%;半山區(海拔300一1,200米)占總面積的45.5%;矮山河谷區(海拔800米以下)占總面積的31%。1984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7人。
    建置沿革鹽津系出城北渡口曾有鹽井產鹽得名。古為白子國地,居住焚人。夏商屬梁州域。周封竇地甸,戰國后期,李冰回修焚道,選道經鹽津。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公元前220~216年),秦派常頗開鑿“五尺道”后,鹽津為秦蜀郡轄地。西漢時屬健為郡南廣縣,蜀漢時屬朱提郡南廣縣。晉至五代為南廣郡地,隋朝時,先屬恭州(今昭通)開邊縣,大業元年(605年)改屬協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隸戎州(今宜賓)開邊縣,天寶十年(751年)為南詔暴部地,貞元十年(974年)袁滋持節冊南詔后,隸西川節度開邊縣。宋時為東暴烏蒙府石門縣。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為烏撒烏蒙宣慰司石門道。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屬四川川南道烏蒙府石門縣。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次年置云南烏蒙府大關廳。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關廳鹽井渡巡檢。民國2年(1913年)改設大關縣:民國6年(1917年)從大關縣中分設鹽津縣,民國32年(1943年)屬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4月5日,鹽津解放。1958年11月28日并入大關縣;1961年4月28日復置鹽津縣至今。
  鹽津特點
    地理氣候條件特殊
    鹽津屬典型的山區縣,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山勢以高中山為主,呈南高北低狀,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由于受關河、白水江深切,將全縣分為三大塊,東北片區、南部片區和西北片區,并形成了關河東岸和西岸兩大山脈,造就出重巒疊嶂、山勢陡峭、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特征。
    高山區占總面積的23.5%,二半山區占45.5%,矮山河谷區占31%。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29米。縣境南北狹長,東西略窄,最大縱距62.5公里,最大橫距46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偏暖,四季較為分明。據氣象部門統計,年平均氣溫為17°C,年降雨量1226.2毫米,年日照在841-1170小時之間。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鹽津地處滇川結合部,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東北與四川筠連、高縣、宜賓三縣接壤,南偎彝良,西與大關、永善毗鄰,北與綏江、水富相依。自古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門之一,素有“滇川門戶”之稱。這里歷來商賈云集,商貿繁榮,鹽井渡(今縣城)在清朝時就發展成為滇東北與四川西南結合部的政治、軍事、文化重鎮和物資集散地。
    承襲古代文明,省道昆水公路縱貫縣境南北4鄉3鎮70余公里,尤其是內昆鐵路建成后,在我縣境內開辟有4個客貨站,伴隨著鹽電公路、麻水公路的改造和普檜公路的修建,周邊縣(區)大量的人流、物流將從我縣站場吞吐。加之,我縣處于長江經濟帶、攀西——六盤水經濟區的腹心地帶,是赤水河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置于國家重點工程溪洛渡、向家壩電站建設的前沿,區位優勢比較明顯。
    民族文化底蘊厚重
    自秦開“五尺道”以來,鹽津即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的商貿過往,促使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與滇中文化在此交匯融和,形成獨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和相對惡劣生存環境,孕育出了勤勞淳樸、頑強不屈的鹽津人,造就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專家、學者和文人墨客,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無論是粗獷豪邁的船工號子,清麗自然的牧童山歌,還是喜慶吉祥的龍燈,撩人心扉的嗩吶,都無不展示著鹽津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自然資源比較豐富
    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鑄就了鹽津山上有資源、地下有礦藏、溝里有能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礦產資源有無煙煤、鐵、銅、硫、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等10余種,其中無煙煤儲量約6.5億噸,石灰石儲量達100億噸以上,且遍布全境。
    水資源有大小河流溪溝5063條,其中常年不斷流的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提江)、牛街河(白水江)、上清河、溫沼河等,水資源總量達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水能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旅游資源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秦開“五尺道”、“僰人懸棺”、“西漢墓群”、“宋阿約王墓”;有廟壩蓮花溶洞、豆沙長勝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有清澈見底、碧波蕩漾、水流平緩的白水江漂流;人文和自然景觀中還有朝天馬云霞、老黎山佛光、天寧寺鐘聲、白老林瑞氣、方碑灣明代題記摩崖、三寶山石刻、夷都山遺址和獨特怪異的天生橋、喊泉、活石等。
    森林資源有用材林26科63種,主要樹種有杉、松、棟、秋、楊、樺、愷、榕、桐、楠等,經濟林果有茶葉、蠶桑、五倍子、竹類、黃柏、杜仲、干果等,糧食作物主產玉米、水稻、小麥及薯類。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籽、大豆、花生等。畜牧業以豬、牛、羊、雞為主,尤其是鹽津優質烏骨雞享有“肉之首、藥之冠”的盛名,是一項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產業。
    生態環境良好
    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鹽津良好的生態環境。根據1990年森林資源調查,全縣有林業用地8.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1.1%,其中原始森林達6667公頃。九十年代以來,通過實施“長防”工程建設、中幼林扶育、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措施,全縣林業用地已上升到10.85萬公頃,植被覆蓋率達到53.7%,森林覆蓋率達到41.8%。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進一步實施,全縣生態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秀麗鹽津
    鹽津自古是入滇的要沖,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地處烏蒙山脈關河深谷的中段,位于四川和云南結合之處,也是古絲綢之路入滇的第一站。
    鹽津縣是一塊古老文明、秀麗神奇的寶地。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這里交融,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塊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觀眾多,奇景紛呈,秀麗俊美,構筑成引人入勝的山水畫卷。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給鹽津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資源和財富是最具開發價值的。鹽津人民用勤勞、善良、好客描寫著一個個動人傳奇的故事。
    人文資源
    1、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懸棺;歷史悠久的秦開五尺道;造型別致的東漢巖墓群;玲瓏精致的清代觀音閣;歷經戰火洗禮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烏蒙山脈的宋代阿杓墓;史料價值極高的明代摩崖、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鎮;南絲綢之路上的古高橋;保護完好的明、清、民國的石牌坊;曾歷經硝煙戰火的李蘭義軍戰場遺址;中原入滇的第一個天主教堂串絲經堂。
    2、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傳承至今的漢族鋤禾民歌打鼓草;古樸典雅的僰人舞蹈;新穎、粗獷的宗教文化儺戲;苗族傳統的口弦;氣吞山河的關河號子;諸葛亮揮師入滇;石達開強渡朱提江;袁滋絕壁留勝跡;-夜過石門關;李蘭義軍出雄關等民間傳說。
    自然資源
    雄奇壯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石門關;神奇獨特的三股水;景色壯觀的萬古老黎山;別致一格、千姿百態的天然蓮花洞和長勝溶洞;秀麗清澈的白水江;筆立千仞的新華白巖壁;碧波蕩漾的峽谷朱提江;氣勢雄偉、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橋;多姿多彩的雷家巖瀑布群;奇特莫測的正溝喊泉;昆水線上具有“小重慶”特色的鹽津縣城;靈氣鬼詭的椅子活石頭;動、植物繁多的朝天馬、羅漢壩、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
    鹽津縣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東北云川交界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渡的起伏地帶,烏蒙山脈關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
    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后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喧囂沸騰的開發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進程。有史記載:豆沙鎮諸葛亮南征后始見繁榮;隋史萬歲南征后閉石門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為南通州石門縣治;南詔時就置石門鎮;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時開路置驛;清雍正九年為昭通鎮標左營豆沙訊,派把總,駐兵;清乾隆時為轉運京銅岸站之一;清宣統三年為大關廳豆沙鄉。
    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現正在爭創豆沙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國防教育基地兩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10平方公里以內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屹于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觀音閣,玲瓏精致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余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巖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鐘、大鼓等。列其主要歷史文物資源如下:
    僰人懸棺
    位于豆沙鎮石門關口,關河南岸懸崖絕壁半腰間,距關河水面約60余米高處的一天然斜洞內,洞內現存有懸棺九具11件,造型別致,工藝精湛。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于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于世。在明朝萬歷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后,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門關口,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243個)的古驛道。
    五尺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秦國占據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積薪燒巖之法,修筑了從僰道縣(今宜賓)經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礎上,將路又修到了建寧(曲靖),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從此,五尺道成為內地入滇的一條大通道。石門關也一成了內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門戶。漢武帝時,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鑿山開闊、以通南中,迄于建寧……”,史稱“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古城堡在50年代毀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里,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巖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跡,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
    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 判官劉幽巖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云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
    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
    在豆沙石門關口。有開鑿于秦代,經歷代續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進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堅硬坎域的石階磨得烏里發亮,馬蹄印跡突里,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風雨,綿延至今。石門關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蕩漾,清乾隆年間多次疏浚,規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東川的京銅,昭通的朱提銀都從石門關下起航運往北京,年轉運京銅一項就達395噸,商賈云集,盛極一時,碼頭遺跡,依稀可見。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連)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經石門關下,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動工,1997年復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內昆鐵路,火車汽笛響徹峽谷,經石門關下飛奔而去。
    至此,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四條動脈各自互動,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門關古今四道(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并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巖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于懸巖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鐘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鐘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巖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圣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于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蕩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臺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筑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五尺道上的馬蹄印跡
    開鑿于秦代的豆沙關五尺道,經歷代修筑置驛,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進入云南的要沖。歷經2400多年的滄桑巨變,古道至今猶存。
    一段約350米長的不甚規整的石頭路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其中約10厘米深的39個,這些馬蹄印跡很有規律,曾有人牽馬從五尺道上走過,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殘留的馬蹄印跡上。而距石門關約5公里的老木城馬蹄石上有8個最深最大的馬蹄印跡,更為凹顯,堪稱馬蹄印跡之最。
  優勢資源
    水能資源
    全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全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前景。
    礦產資源
    鹽津主要有煤、鐵、鉛、鋅、硫磺、銅、鹽、銀、硅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硅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巖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年播種面積50萬畝左右,產量1.8億斤以上,是云南省糧食基地縣之一。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產量達350萬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縣之一。鹽津茶葉素來以湯色好、味色正而聞名遐邇,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為全國10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載入《中國名特優新產品精選》一書。目前,全縣有茶園7.1萬畝,大小精、粗制茶廠60多個,茶葉產量1600噸;蠶桑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桑園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干繭20噸,是云南省蠶桑基地縣之一。
    全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現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m3。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五倍子是鹽津的優勢資源,全縣有倍林15萬多畝,年產干倍400噸,是生產單寧酸、-等系列化工產品主要原材料。
    鹽津竹類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頭黃竹、羅漢竹、黃皮竹等。較成片的竹資源有7萬畝,每年可產鮮筍10000噸,干筍220噸,遠銷臺灣、香港。各種竹產品年產量達20000噸。
    鹽津縣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山清水秀,青飼料豐富,飼養畜牧以生豬為主,其次是黃牛、水牛和羊,全縣肥豬年出欄19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育肥率達60%以上,家禽主要是雞,其次是鴨、鵝、肉鴿等。全縣養雞普遍,雞的品種較多。
    鹽津烏骨雞系地方優良雞種,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滋補作用,經科研測定,屬國內營養價值最高雞種。有“肉之冠、藥之首”之贊譽,已載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種志》,其賴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國著名的江西泰和烏骨雞,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礎應用課題。全縣烏骨雞年出欄可達100萬只。
    人力資源
    鹽津現有總人口82656戶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農業人口72686戶339102人,占總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3‰,勞動力資源數173821人,其中農村剩余勞力65000人。有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678人,其中大專以上93人。
    從專業需要看,鹽津目前共需專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與設計、法學、英語教育、經濟管理、工程管理、農學、林學、計算機及其應用、農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電算化會計、初等教育、旅游開發、資產評估等近20個專業。
  
全國與鹽津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哈巴河县| 泰安市| 白河县| 漾濞| 邢台县| 嵊泗县| 镇安县| 皋兰县| 兴宁市| 乌兰浩特市| 拉孜县| 沅江市| 北川| 台中市| 南郑县| 郑州市| 苍南县| 平远县| 涿鹿县| 潼南县| 鹤庆县| 天水市| 镇远县| 淳安县| 于都县| 冕宁县| 即墨市| 双桥区| 上高县| 高淳县| 北川| 皋兰县| 忻城县| 平潭县| 巨鹿县| 晋宁县| 固始县| 福州市| 德昌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