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四會市位于廣東中部、肇慶的東北面,地處西、北、綏三江下游,與清新、三水、廣寧和鼎湖區接壤,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總面積1257.6平方公里,總人口38.9萬人。下轄龍甫、地豆、威整、羅源、逕口、大沙、新江、石狗、黃田、鄧村、江谷、江林、龍灣、下茆和城中、東城、貞山等17個鎮(街道辦事處)。
四會始置于秦,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野貍崗古人類遺址、大崗頭寨堡和"三臺四塔",以及扶盧山六祖庵等遺址;戰國、漢、晉、南朝、宋朝等朝代的墓葬;唐代的貞仙祠(今在原址重建)、宋代的寶林寺、蓮花寺,以及白霧臺(原址重建)等古建筑。威整石頭河、白帶瀑布、羅隱船、羅隱床、貞崖、仙女化身潭,以及無篤石螺和煎 鯽魚等古老而美麗的民間傳說流傳久遠。
建國后,在1952年和1958年間,四會曾與廣寧縣合并過,合并后稱廣四縣。1954年和1961年兩次分設,四會縣分別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和肇慶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11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四會撤縣設市。
20多年改革開放,四會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分別跨進全國農村經濟百強縣(市)和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行列,1996年實現了小康,目前正朝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邁進。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四會市轄3個街道(東城、城中、貞山)、10個鎮(龍甫、地豆、威整、羅源、逕口、大沙、石狗、黃田、下茆、江谷)。
歷史沿革
建縣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據說因縣境為四水會流之地,故名“四會”。1993年11月撤縣建市。經歷史記載,四會初置縣時的幅員,認定為北至現今的廣寧至懷集縣,以及部分延伸到現廣西境內,東南則包括現今高要、三水、新會、臺心、江門、開平、恩平、鶴山、順德、斗門等縣市的部分或全部。
2000年,四會市轄3個街道、14個鎮。總人口409804人,各鄉鎮人口: 城中街道 87021 東城街道 76490 貞山街道 13238 龍甫鎮 12387 地豆鎮 23474 威整鎮 11784 羅源鎮 7897 逕口鎮 15055 大沙鎮 30080 新江鎮 11451 石狗鎮 19053 黃田鎮 12756 鄧村鎮 10468 江谷鎮 25535 江林鎮 3666 龍灣鎮 12762 下茆鎮 12031 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虛擬鎮 2465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四會市轄3個街道(貞山 城中 東城)、14個鎮(龍灣 龍甫 地豆 威整 羅源 逕口 新江 大沙 鄧村 石狗 黃田 下茆 江谷 江林),158個村委會、25個居委會。
2003年11月,撤銷新江鎮并入東城街道,撤銷鄧村鎮并入貞山街道,撤銷江林鎮并入江谷鎮;撤銷龍灣鎮并入下茆鎮,全市由17個鎮(街道)撤并為13個鎮(街道),159個村委會和26個居委會,總面積1163平方千米。市政府駐東城街道。全市總人口40.10萬人,外來人口3.97萬人。
特產
沙糖桔是四會傳統土特產,又是柑桔類的名優品種,并被《羊城晚報》譽稱“一枝獨秀”。沙糖桔果實扁圓形,頂部有瘤狀突起,蒂臍端凹陷,色澤橙黃,裹壁薄,易剝離。果形指數0.78,單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可含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潤喉,耐人尋味。該產品馳名中外,60-70年代,曾批量暢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沙糖桔尤以四會市黃田鎮出產的為正宗,唯其鮮美而極甜,無渣,口感細膩,實為極品!
四會市是“中國玉器之鄉”和“中華翡翠(玉器)加工基地。四會的玉器市場聞名遐邇,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市玉器市場品種齊全,款式多樣,能夠生產加工低、中、高檔不同系列產品。這里的玉器種類主要有擺件、玩件、掛件和飾件。擺件如傳統人物、歷代美人、觀音、佛像;掛件如花卉件、花鳥蟲魚等各類動物;飾件如玉鐲、玉扣、玉珠、旦面、介子、杏心等。四會玉器產品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精湛,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玉雕佳作層出不窮,如英雄長伴、八仙賀壽,猴子獻桃、五子運財、觀音坐蓮等作品成為玉雕珍品,滿足了不同客商的需要。有一種用玉做成的酒杯,不僅形態優美,而且有美化酒的功能,能改變酒的結構,使酒變得醇厚香甜,軟綿適口,王翰的《涼州詞》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說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酒杯。
四會有著悠久的玉器加工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政府就鼓勵和引導興辦了一批玉器加工廠,隨后,從事玉器加工的隊伍逐步壯大,70年代初,面對四會玉器加工從業人員眾多、組織不強等狀況,政府組建了四會工藝廠,招收一批民間玉雕老藝人以及掌握基本雕刻技術的男女青年200多人,組成技術骨干,并廣招學徒,放手發展。同時,工廠通過技術骨干互相切磋、交流,彼此學習,以老帶新,互相促進,玉雕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由原來只能加工生產傳統的低檔產品提升到因材設計、因材施藝的較高檔工藝品生產。四會工藝廠一度成為全省小有名氣的玉雕工藝廠。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蓬勃發展的玉器加工行業,該市先后建設了長3000多米、容納600多個銷售鋪位的玉器街;規模較大的"四會玉器城";專業化的大市場天光墟。還成立了四會玉器商會,逐步引導玉器行業向市場化、規模化、行業化方向發展。
四會市處于廣東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西、北、綏三江下游。與清新、三水、廣寧和鼎湖區接壤。建縣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據說因縣境為四水會流之地,故名“四會”。境域廣闊,經過2000多年的變遷,境域雖然不斷縮小,但四會之名一直沿用不變。1993年11月撤縣建市后,由廣東省直轄,肇慶市代管。
2003年11月,撤銷新江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東城街道,撤銷鄧村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貞山街道,撤銷江林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江谷鎮;撤銷龍灣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下茆鎮,全市由17個鎮(街道)撤并為13個鎮(街道),159個村委會和26個居委會,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東城街道。全市總人口401021人,外來人口39658人。
市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3℃,年總日照量2225.4小時,年總降雨量1396.7毫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柑桔、 木仁 木面、塘魚和會紙等,是全國著名的“柑桔之鄉”、“玉器之鄉”,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礦產資源主要有燃料煤、黑色金屬、貴金屬和非金屬共12類。蘊藏量較多的有鐵礦、硫鐵礦、石灰石、石膏和高嶺土等,其中石膏的儲藏量和品位居廣東省第一位。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2.36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46.55億元。
〖四會基礎設施〗
中會市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市已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以321國道和四清、四連線省道及三茂鐵道、三江(綏江、西江、北江)航道為骨架,以300多公里的鎮、村水泥公路為分支的水陸交通網絡。
四會市的郵政電信業迅猛發展,先后投入資金2.5億元,建成了程控交換、數字傳輸、光纖電纜等現代化立體通信網絡。
日前,全市城鄉固定電話用戶為8萬多戶,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20部,其中市話普及率為每百人33部;郵政儲蓄余額達1。6億元。邁進了全國郵電百強縣(市)的行列。
〖四會歷史沿革〗
秦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遣任囂、屠雎略取嶺南陸梁地,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代始置四會縣,屬桂林郡。
漢 高祖四年(前203),趙佗據嶺 南立南越國,四會縣為其屬地。
三國 吳黃武五年(前226),將縣東南部(即今三水、鶴山、新會、江門、開平、臺山、斗門等縣市部分地區)劃出置平夷縣(后改為新夷縣、新會郡)。
隋 開皇九年(589),廢郡,撤銷新招、樂成、化成3縣并入四會縣。大業三(607),復置南海郡。四會縣與化蒙縣同屬于南海郡。
唐 五德五年(622),以四會、化蒙三縣地置南綏州。并復置新招、化注(原稱樂成)、化穆(原稱化成)3縣,同隸于州。龍朔元年(661),佛教禪宗六祖惠能來四會,在扶盧山(信大南山北麓)藏匿于獵人隊伍15年。
北宋 熙寧六年(1073),四會割屬端州(后改肇慶府)。
明 洪武八年,在縣治東建分巡嶺西道行署。永樂十五年冬,大雪。
民國九年 是年秋,取消縣以下的都、鋪行政區劃制,改用區、鄉(鎮)建制。
1993年 11月25日,國務院批準中會撤縣設市。市委、市政府及各機關、部門、團體于12月18日同時舉行簡樸的掛牌儀式。
〖四會民營企業〗
四會市搶抓機遇,大膽探索,大力營造投資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僅去年一年,全市就引進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38多個,投資總額1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200多萬美元。
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迅猛發展,不斷壯大,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的發展,1999年,個體私營企業上繳稅收占全市工商稅收的50%以上,是四會市經濟的半辟河山;,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科技創新、名牌戰略,進一步提升了四會市工業產品的檔次,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四會互感器廠、四會連桿廠、明華澳漢科技有限公司、華聲樂器集團公司等一批企業先后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四會工業產品:IC卡、星臣牌吉它、互感器、南粵摩托車、石藝天然真石漆、家惠床墊等名牌產品競出,在國內外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四會的品牌工業正如朝陽噴薄,前景廣闊無限。
華聲樂器集團公司:華聲樂器集團公司是一家與日本進行技術合作,主要生產星臣牌電聲吉它、木面吉它的專業廠家。采用國際標準,結合傳統工藝制作,是我國吉它制造與出口的重要基地,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日本、歐美各國,產品規格多達300種。生產的星臣牌吉它年產量達40多萬把,市場占有率超過20%。
金寶利企業集團公司:臺商投資的金寶利企業集團公司,可謂最成功的投資范例。該公司自1988年創建以來,年年獲利、由初始的一間廠發展到現在的八間廠,擁有17條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線,公司員工近萬人,資產總值增長至現時的4000多萬美元。
明華澳漢科技有限公司:明華澳漢科技有限公司是高科技型企業,具備年產磁卡6000萬張、IC卡300萬張的生產能力。進入全國同行業的前三名。
〖四會商貿旅游〗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18億元,增長10.5%;商品總購進額5.2億元,增長4.6%;總銷售額6.2億元,增長7.8%。商貿流通領域保持良好勢頭,市場、商場建設步伐加快,華信裝飾材料城、嘉信大廈、新龍華市場、倉豐農資批發市場、大沙農貿市場等一批商場、市場建設完成并相繼投入使用;新引進的東明廣客隆和得一超市已開張營業;規劃興建時代廣場,鳳山農貿市場等綜合型商貿設施;四會市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正在申報立項并開展招商活動。柑桔、玉器、摩托車等專業市場日趨活躍,聚集效應作用逐步加強。
配合肇慶“千里旅游走廊”戰略的實施工作,加大對貞山、鄧村民間古法造紙、逕口天海湖、威整奇石河等各類旅游資源的規劃、管理。以發展大貞山旅游的思路,把貞山規劃成六大功能區,并利用民資和外資進行改造。繼續打造四會摘柑采玉覓古美食特色旅游,在組織各類旅游產品參與肇慶三奇八寶評選活動中,柑桔、玉器獲優勝獎。全年接待游客45.6萬人次,增長5%,旅游收入2.55億元,增長2%。
〖四會社會事業〗
四會在大力抓好經濟發展同時,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興起;安全文明社區建設如火如荼,社會大局穩定,全市形成了兩個文明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普九教育全面完成,目前正向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標邁進;科技工作不斷加強,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醫療衛生成效顯著,醫療網絡覆蓋全市;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92年已榮獲全國教育先進市。近年來,我市體育健兒在國際國內大型比賽中屢獲佳績,群眾的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
四會市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今日更得到發揚光大。全市各鎮、村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文化中心和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營造一片安定祥和的升平世界。
華僑港澳同胞熱心支持家鄉建設,其中為四會市各項公益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港澳同胞被四會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四會特色農業〗
四會地處西、北、綏江下游,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和柑桔之鄉的美譽,農副產品質優量多,其中有著400多年種植歷史的柑桔享譽海內外。近年來,四會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四會市目前大力發展水產、水禽、畜牧、林業等優勢產業,形成頗具特色的農業基地。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興辦了廣新食品公司、新連春食品公司、新江鯪魚罐頭廠等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帶動了千家萬戶致富。
四會柑桔是傳統特產,在明代已有種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四會柑為魚凍柑。四會柑在明代已被列為貢品。四會柑桔品種繁多,有貢柑、甜柑、行柑、乳柑、沙糖柑、年柑等20多個品種。這些品種共同的特點是皮薄、肉脆、汁多,甜如蜜。在柑桔當中,以貢柑、蜜桔味道最佳。此外,還有四會夏橙,也是不可多得的佳果。
全省山區工作會議后,四會市委、市政府根據會議精神,結合當地實際,重點發揮農業品牌嶺南佳果沙糖桔的優勢,在原產地黃田鎮沙糖坑村建立桔之源示范基地,實施開發十萬畝柑桔走廊,集旅游、觀光度假于一體。
四會市傳統土特產主要有柑桔、橄欖和塘魚等,四會茶油雞、瀨粉、無篤石螺等美食遠近聞名。近年來發揮四會地域優勢,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使農業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3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123.88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農業總產值25.4億元,比上年增長6.6%;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715元,比上年增長4%。根據市場的需求,以科技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四會新市英姿〗
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四會撤縣設市,結束了兩千多年的縣建制歷史,由此邁進了新興現代城市的行列。幾經摸索,四會確立以建設風景旅游城市為目標,認真搞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心城區30平方公里總體規劃修編已獲省政府正式批準,城區面積從93年的3。7平方公里擴大到1998年的19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從93年的9.8萬人增加到現在的14萬人。
建設伊始,市委、市政府即以超前的眼光,根據四會的區位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按照中等城市的發展要求,大行筆描繪,大氣魄營建。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區面積擴大到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萬多人,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日前已基本構筑中等城市的發展框架,并建設了一批形象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內涵,樹立了新的形象。新市的勃勃英姿,已嶄然出世。
江濱堤園集防洪、觀光、商貿于一體,被譽為翻開廣東水利建設新一頁;,是水利建設與城市建設結合的典范。
商業廣場、堤園廣場、中山公園廣場等各具特色;具有歐陸風情的步行街。
四會市圍繞建設風景旅游城市的目標,按照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四會市認真抓好城市的綠化、美化、亮化工作,開展創建文明社區活動,新建了槎山公園、東苑公園、貞山公園、龍化公園和四會廣場等一批綠化、美化景區、庭院綠化漸上水平,東城大院、荔枝灣度假村等10個單位被評為肇慶市花園式單位。城區的綠化率達35%。四會城處處綠草如茵,四會逐步成為居住者自豪、來訪者羨慕、投資者放心的現代新興城市。
〖四會政區人口〗
四會市共有13個鎮(街道),159個村委會和26個居委會,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東城街道。全市總人口401021人,外來人口39658人。
全國與四會市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