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千米。 總人口49萬人(2004年)。
縣人民0:古陶鎮。
郵編:031100。
代碼:140728。
區號:0354。
拼音:Pingyao Xian。
行政區劃
平遙縣轄5個鎮、9個鄉:古陶鎮、段村鎮、東泉鎮、洪善鎮、寧固鎮、南政鄉、中都鄉、岳壁鄉、卜宜鄉、孟山鄉、朱坑鄉、襄垣鄉、杜家莊鄉、香樂鄉。
平遙縣行政區劃
古陶鎮
轄:東城村、西城村、南城村、北城村、干坑村、十九街村、城南堡村、新南堡村、新莊村、閆壁村等。
段村鎮
轄:馬壁村、普洞村、邢家莊村、水策洼村、平道頭村、上永厚村、下永厚村、文祠神村、下莊村、四十畝村、史家莊村、段村、旭莊村、陳西村、廉莊村、阮莊村、希賢村、希堯村、橫坡村、北常村、南常村、北羌村、南羌村、東安社村、西安社村、弓村、堡和村、七洞村等。
東泉鎮
轄:東泉村、龍坡村、圪塔村、水磨頭村、任家莊村、雙井村、彭坡頭村、梅槐頭村、修德村、東戈山村、西戈山村、南湖村、遮胡村、飛沿村、常村、東趙村、西趙村、東源祠村、趙壁村、木瓜村、千莊村、南嶺底村、上莊村、黃西溝村、峙嶇頭村、林坡村、三岔口村、宋家莊村、北嶺底村、窯溝村、油房溝村、艾蒿坪村、李家莊村等。
洪善鎮
轄:洪善村、新營村、南營村、白家莊村、北營村、蘭村、東山湖村、西山湖村、南長壽村、北長壽村、郝村、宋家堡村、東堡村、沿村堡村、新盛村、東莊村、冀郭村、欽賢村、東大閻村、西大閻村、小沿村、京陵村、尹村、五里莊村等。
寧固鎮
轄:油房堡村、蘇封村、岳封村、王智村、魚市村、新建村、蘆村、寧固村、南堡村、左家堡村、梁家堡村、任家堡村、南侯村、北侯村、東張趙村、西張趙村、河西村、灘頭村、凈化村、營里村、曹家堡村、豐依村、魏樂村、王郭村等。
南政鄉
轄:南政村、閻家莊村、娃留村、侯郭村、東劉村、西劉村、小劉村、南北莊村、里村、王家莊村、田家堡村、小王家莊村、小徐村、蔣家堡村、道備村、西游駕村、東游駕村、李家橋村、西堡村、賈家莊村等。
中都鄉
轄:道虎壁村、東達蒲村、西達蒲村、東莊村、西莊村、南三狼村、北三狼村、梁周村、曹村、南姚村、北姚村、南良如村、北良如村、侯冀村、杜村、橋頭村、梁趙村、西胡村等。
岳壁鄉
轄:岳中村、黎基村、岳南村、岳北村、尹回村、小城村、西源祠村、梁村、東郭村、金莊村、西郭村、閻良莊村、高林村、梁坡底村、北西泉村、南西泉村、偏城村、下溝西村、原家莊村、東九龍村、西九龍村、梁家莊村、趙家寨村、等。
卜宜鄉
轄:西卜宜村、梁家灘村、梁家寨村、遐角村、敖坡村、南石渠村、北石渠村、東卜宜村、永城村、棗樹坪村、軍寨村、范村、武村、南杜家莊村、落邑村、林泉村、小胡村、靳村、南王家莊會村、東胡村、果子溝村、明子村、東坡村、西坡村、堡子上村、上神南村、下神南村、董家莊村、尚家莊村、路牛村、石城村、牛郎溝村、南莊村、北莊村、西觀寺村、上青沙村、下青沙村等。
孟山鄉
轄:照四角村、魏家莊村、二郎村、下石庵村、石圐圝村、昌源莊村、賈封村、安洼村、花溝村、石家坡村、康家莊村、孔子峪村等。
朱坑鄉
轄:辛村、黃倉村、坡底村、梁家村、陽莊村、郭家坡村、源神廟村、郭休村、東青村、西青村、喜村、北堡村、龍峪村、六莊村、東勝村、河西凹村、趙家莊村、喬家山村、東侯壁村、西侯壁村、東堡寨村、大虎嶺村、南依澗村、北依澗村、東堐窯村、許家莊村、嬰溪村、侯家坪村、山坡頭村、侯家莊村、賈家坡村、宋家嶺村、花堡村、盤石村、韓莊村、張家莊村、溫家底村、南頭村、新窯村、郭家河村、程家莊村、雷家莊村、興旺村、東郭休村、杏元坡村、蘇家莊村、唐河底村、馬村、圪塔村、上店村、朱坑村、大汪村、小汪村、南汪湛村、北汪湛村、厐莊村、洪堡村、龍躍村、南坡村、西崕窯村、西善信村、莊則村等。
襄垣鄉
轄:郝洞村、郝家堡村、桑冀村、曹冀村、柏森村、白城村、郝開村、府底村、東良鶴村、襄垣村、梁官村、西良鶴村、桃園堡村、羅鳴后村、長則村、東善信村、窯頭村、桑城村、郝溫村、郝橋村、青沙村、曹壁村、上汪村、中汪村、下汪村等。
杜家莊鄉
轄:杜家莊村、閻長頭村、蘇家堡村、南良莊村、東良莊村、西良莊村、回回堡村、仁莊村、梧桐村、東鳳落村、西鳳落村等。
香樂鄉
轄:香樂村、安固村、云家莊村、趙坦村、陶屯村、郝莊村、青落村、北薛靳村、南薛靳村、武坊村、西王智村、趙家堡村、大堡村、三家村、羅城村、大羌村、西羌村、薛賢村、南官地村、中官地村、北官地村、郝家莊村等。
2000年,平遙縣鄉鎮區劃調整前,平遙縣轄5個鎮、19個鄉。總人口47737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73918 段村鎮 26365 東泉鎮 19539 洪善鎮 18771 寧固鎮 16130 南政鄉 23098 達蒲鄉 32946 岳壁鄉 51112 卜宜鄉 27594 果子溝鄉 6535 普洞鄉 5898 梁坡底鄉 13264 孟山鄉 4199 千莊鄉 2252 朱坑鄉 11402 辛村鄉 12058 南依澗鄉 7264 襄垣鄉 23344 王家莊鄉 20565 沿村堡鄉 16590 杜家莊鄉 18706 香樂鄉 12529 西王智鄉 12192 凈化鄉 2110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歷史沿革
平遙古城已有28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級城市。因其所有特征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而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追溯平遙古城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更好地傳承歷史,延續文明,拓展未來。
在古代,城墻構成了中國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體形象。平遙城與全國其它許多城市一樣,是先修筑城墻后而形成城市,平遙城墻肇建于何時,史書中未見有確切的說法。唯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建置》中載:“舊城狹小,東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時,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駐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就平遙的歷史而言,西周時代,“此”地沿無縣、邑的行政區劃,但尹吉甫率師北伐時,既“駐兵于此”,營建防御工事,當屬首要。他們既在“西北二面”筑墻防守,那末東南二面也決不會空若曠野。很顯然,那次浩大的軍事防衛工程為后來的平遙城墻奠定了基礎,平遙城墻的雛形就在“宣王中興”的年代里告成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封國,實行郡縣制,置縣平陶,屬太原郡。漢朝時,平遙為京陵、中都二縣及鄔縣地。
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原址在今文水縣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東遷至今址,平遙城作為縣治之所在,是平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隋唐時期,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為“表里山河”的軍事重鎮山西,在戰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時,平遙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經歷過冷兵器時代一場場自衛戰爭的嚴酷考驗。
北宋初,趙匡胤為討平北漢政權派兵焚燒平遙城,然而平遙城池畢竟土不為火克,永葆著“城”的偉觀。
唐宋時期,平遙古城商貿初具規模。
從城內一冀姓市民的先祖 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里“桑園成林,百鳥爭鳴”。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沖垮西城墻,留滯了紅色泥沙,次年擴建城池時,城墻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末當年的北城墻必不遠于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遙城墻在周長“九里十八步”的“舊城”基礎上開始擴建,重建筑成“周圍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墻已磚石包墻。明代中葉以后,城市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擴展,正德四年(1509)在親翰門外筑起了“附郭關城”一面,“附郭關城”是加筑在“關廂”之外的又一道城垣。墻身素土夯成,墻高約6米,上砌女兒墻。墻間辟拱券城門一道于龍王廟之左,習稱“東關門”。“東關門”面臨惠濟河畔,北望“九眼橋”,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國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葉,古城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明清兩代500余年間,平遙城墻歷經26次修葺增補,形成了現存的已有規模。即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遙城三華里見方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有二,形如“烏龜”頭南尾北,所以平遙城又稱龜城。作為城的標示—城樓,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古城內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時期,體現縣置的平遙縣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歷經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動體現在文廟、武廟、城隍廟、清虛觀、財神廟、雙林寺、鎮國寺等宏大建筑中,這些寺觀廟堂香火不斷,明清盛極一時。構成古城主體的民居宅地,商鋪作坊,是在十五世紀初隨著晉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漸漸興建起來的。到明清時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在賀蘭仙橋、市樓金井等舊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緒年間又有清虛仙跡、書院弦歌四景增入邑圣。古平遙十二景勝名遠播。邑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樂于興學。明初的卿士書院,康熙年間的西河書院,嘉慶道光年間的古陶書院(超山書院),咸豐年間的鳴風書院為晉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葉,古城商業貿易一度興盛,曾發展為全國的商業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之說,當時城內大小街巷商鋪鱗次櫛比,繁華異常,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城隍廟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鋪以經營大批量,大宗項的中轉業為主,各種南北貨物源源不斷地載進平遙,再發往其他各縣以至省名。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個市場區域,市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號誕生,平遙商幫迅速崛起,進一步促進古城貿易的發展,此后持續百余年之久。
平遙古城創建以來,一方面是周而復始地遭災罹禍,或受水患,或為火燔,或遇兵燹受損,或愛風雨侵蝕,多次瀕于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撓地進行救護和重建,從守土之吏到愛鄉之民,無不將保護古城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繩繩相繼,代代相傳。每當出現毀壞之后,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去修復。多少年來,修舊補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從清末到民國年間,由于戰亂等在,一度有毀無建。
民國七年以后,公路、鐵路相繼開通,促進了平遙的開放。各種洋貨大量流入平遙,占領市場。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遙城,古城經歷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燒殺掠搶,許多建筑或毀壞或改為軍事設施。日軍推新經濟-政策,城內商鋪減少,滿目蕭條。
20世紀中期,附郭關城最終遭遇了建設性的毀滅,如今已難得覓其蹤影。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0重視平遙古城保護。五六十年代時,就撥款維修文廟大成殿、雙林寺等文物古跡。當時,由于實行公私,個體商鋪銷聲匿跡,城市商業以集體供銷社為主,城內興建起柴油廠、棉織廠等國有企業。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平遙城墻、雙林寺、鎮國寺和文廟大成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0”期間由于經費得不到保證,加之“破四舊”、“深挖洞”之風盛行,古城內原許多文物古跡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遭到了自然的、人為的損壞。城墻周圍開始修起大量民宅。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古城保護工作步入正常軌道,縣0建立管理機構,制定政策法規,大力融資維修古跡、修建道路、整治環境、開發旅游。
1979年,國家拔專款修繕雙林寺、鎮國寺、城墻。這一時期,城內個體私營商業雨后春筍地發展起來,日用百貨齊全,批發零售兼營。城市一片繁榮
1986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90年,平遙城市布局劃分為古城保護區、新城發展區。
1993年,平遙城墻墻體全體復原如故,72座敵樓重新聳起,魁星樓再現菜昔日風采,太和門、親翰門、風儀門三座甕城恢復原狀。以后數年間,城內縣衙、城隍廟、文廟、明清一條街等建筑在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遷出后,相繼大量修復。
1997年,12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錄。平遙縣搶抓機遇,進一步加快了古城的保護和開發,到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了明清時期建筑風格、歷史風韻。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中外旅客大量涌入。現代化賓館、飯店及交通設施成為平遙新城最亮麗的風景。城內的民俗客棧,古色古香,傳統名吃,風味獨特,吸引中外來賓流連往返,平遙城進入了中國重要旅游城市行列。
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明清原貌。今天的平遙古城,集金、元、明、清及民國初年歷代建筑之大成,城墻巍峨,衙署森嚴,街道如故,商鋪林立,傳統民居鱗次櫛比,樓閣、橋梁、祠廟、道觀、佛寺、教堂,星羅棋布,渾然一體,世澤綿長,規模和格局與明清時期相符。平遙世風淳厚,文心蕩漾。人們走進平遙古城,猶如神游于明清時代,置身于一座龐大的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
古城外的東、南、西為新城發展區,總面積是古城的二至三倍。東區以平遙一中為中心形成了教育新區,南區以黨政辦公大樓、機關、學校、醫院為代表形成了綜合發展區,西區以綠色都城、柳根花園為代表居民新區。高樓林立。馬路縱橫,霓虹閃爍,市場繁榮,充滿現代氣息。
2005年,在新一屆縣委、0的-下,圍繞建設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平遙古城開展了規模空前的建設開發。城墻外圍的大片建筑被拆除,形成了既整潔,又廣闊的綠化帶,一座完整的古城雄姿正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全國與平遙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