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四川綿陽梓潼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10725身份證前6位:510725
長途區號:0816 郵政編碼:622150
隸屬政區:綿陽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川B轄區面積:1438km2
人口數量:約38萬人人口密度:264人/km2
行政駐地:文昌鎮
行政區劃:文昌鎮 長卿鎮 許州鎮 黎雅鎮 白云鎮 臥龍鎮 觀義鎮 瑪瑙鎮 石牛鎮 自強鎮 仁和鎮 東石鄉 三泉鄉 宏仁鄉 小埡鄉 演武鄉 仙峰鄉 雙板鄉 豢龍鄉 雙峰鄉 交泰鄉 金龍場鄉 石臺鄉 仙鵝鄉 馬鳴鄉 馬迎鄉 二洞鄉 建興鄉 寶石鄉 定遠鄉 大新鄉 文興鄉
梓潼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文昌鎮 510725100 113km2  梓潼縣轄鎮,縣府駐地。1940年置治城鎮,1951年改城關鎮,1992年設文昌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113平方公里,人口6.1萬。108國道過境。梓(潼……[詳細]
長卿鎮 510725101 67.8km2  長卿鎮位于縣城南郊。九曲潼水環繞西東。108國道貫穿南北。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風景漪旎的旅游資源。 長卿鎮因長卿山而得名。長卿山原名蠶……[詳細]
許州鎮 510725102 68km2  〔政區位置〕梓潼縣許州鎮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丘陵向低山過渡地帶。位于梓潼縣北部十九公里處,地處潼江上游,該鎮東依梓潼縣演武鄉、建新鄉;西壤梓潼縣石臺鄉、……[詳細]
黎雅鎮 510725103 42.9km2  梓潼縣黎雅鎮地處梓潼、江油、游仙三(縣、市、區)交界入,總人口16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4884人,幅員面積42.9平方公里。鎮內交通發達,水資源豐……[詳細]
白云鎮 510725104 39.6km2  白云鎮地處綿陽市梓潼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翠云廊12公里,西與游仙區接壤,北距江油市城區30公里,302省道縱貫全境,地理位置十……[詳細]
臥龍鎮 510725105 43km2  梓潼縣轄鎮。1937年置臥龍鄉,1966年改長征公社,1984年復置臥龍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1.3……[詳細]
觀義鎮 510725106 57.8km2  觀義鎮地處梓潼縣東南部,毗鄰綿陽游仙區,幅員面積57.8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人。有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7個村民小組,20個黨支部。交通便利,……[詳細]
瑪瑙鎮 510725107 51km2  梓潼縣轄鎮。1940年始置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瑪瑙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3公里。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1.1萬……[詳細]
石牛鎮 510725108 64km2  石牛又名石牛堡,相傳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糞金以誘五丁迎婦而開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擋道巨莽,地崩山摧壯士死,金牛驚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為巨石蹲……[詳細]
自強鎮 510725109 79km2  梓潼縣轄鎮。1951年始置大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自強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1.1萬……[詳細]
仁和鎮 510725110 56km2  梓潼縣轄鎮。1950年置仁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金寶公社,1989年復置仁和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56……[詳細]
東石鄉 510725200    東石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潼江河穿 四川省梓潼縣東石鄉鄉而過(河東三個村:柴壩、三八、黃埡;河西三……[詳細]
三泉鄉 510725201   三泉鄉位于四川綿陽梓潼縣。下轄: 510725201201 220 天星村民委員會 510725201202 220 白雀村民委員會 5107……[詳細]
宏仁鄉 510725202 36.99km2  文昌帝君之鄉--四川省梓潼縣宏仁鄉位于梓潼縣西北部,與縣城僅一河之隔,距縣城3㎞,東與縣城相望,南毗三泉鄉,西壤白云鎮、石臺鄉,北鄰豢龍鄉。宏仁鄉幅員面……[詳細]
小埡鄉 510725203 36km2  梓潼縣轄鄉。1951年始置金天鄉,1955年改公社,1984年置小埡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6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0.7萬。轄小埡、飛鳳、元……[詳細]
演武鄉 510725204 50km2  梓潼縣轄鄉。1940年置演武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0.6萬。108國道過境。轄群……[詳細]
仙峰鄉 510725205   一、概況   1、仙峰鄉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戶數2992戶,總人口8598人,其中:農業人口8456人,非農業人口502人;2007年國內生產總……[詳細]
雙板鄉 510725206 54km2  雙板鄉,位于川西北地帶的梓潼縣西北部,是當代已故有東方色彩藝術大師李有行先生的出生地,全鄉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135畝,林地5000畝,綠化……[詳細]
豢龍鄉 510725207 29.7km2  豢龍鄉位于四川省梓潼縣縣城以北,南鄰文昌、北接許州,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3公里。豢龍鄉轄7個行政村,45個社,1805戶,5768人。幅員面積29.7平方……[詳細]
雙峰鄉 510725208 41km2  梓潼縣轄鄉。1950年始置雙峰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并入觀義鎮,1995年復置雙峰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9公里。面積41……[詳細]
交泰鄉 510725209 49km2  梓潼縣轄鄉。1952年置交泰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并入瑪瑙鎮,1995年析復置交泰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49……[詳細]
金龍場鄉 510725210 40km2  梓潼縣轄鄉。1953年設金龍鄉,1966年改戰斗公社,1984年置金龍場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1.4萬。梓(潼)江(……[詳細]
石臺鄉 510725211 38km2  梓潼縣轄鄉。1950年置石臺鄉,1958年并入躍進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并入白云鎮,1995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3……[詳細]
仙鵝鄉 510725212 33.7km2  仙鵝鄉位于梓潼縣西北部,距梓潼縣城25公里,與東邊的雙板和石臺鄉,南邊的白云鎮,西邊的黎雅鎮,北邊的金龍場鄉相鄰。全鄉幅圓面積33.7平方公里,鄉所轄仙……[詳細]
馬鳴鄉 510725213 73km2  梓潼縣轄鄉。1940年置馬鳴鄉,1958年改建設公社,1984年復置馬鳴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1.2萬。梓(潼)劍(……[詳細]
馬迎鄉 510725214 41km2  梓潼縣轄鄉。1952年由劍閣縣劃歸梓潼縣轄,1958年并入前進公社,1960年建馬迎公社,1984年置馬迎鄉,1992年并入自強鎮,1995年復置鄉。位……[詳細]
二洞鄉 510725215 38km2  二洞鄉位于四川省梓潼縣東部,距縣城17公里,東與馬迎鄉毗鄰,南與寶石鄉接壤,西與自強鎮相接。屬典型丘陵地區,純農業鄉。幅原面積38平方公里,轄六個行政村……[詳細]
建興鄉 510725216 48.56km2  建興鄉在四川省梓潼縣的東北部,屬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丘陵的低山過渡地帶,背靠劍門山脈,北與廣元市的劍閣相鄰,南距梓潼縣城20公里,國道108線復線縱貫境內……[詳細]
寶石鄉 510725217 60km2  梓潼縣轄鄉。1953年由劍閣縣劃歸梓潼縣轄,1958年設寶石公社,1984年置寶石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8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1萬。梓(潼……[詳細]
定遠鄉 510725218 45km2  定遠鄉地處梓潼縣城東南,距城24km,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梓潼、劍州鄉民于此建場,各修一條街,街房建于嶺谷之間,地多產斑竹,俗呼斑竹槽。兩州鄉民……[詳細]
大新鄉 510725219 59km2  梓潼縣轄鄉。1951年為大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1.2萬。梓(潼)鹽(亭)公路……[詳細]
文興鄉 510725220 49km2  梓潼縣轄鄉。1950年為文星鄉,1958年改文興公社,1984年置文興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1.1萬。梓(潼)劍閣(……[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以“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顆耀眼明珠。全縣景點眾多,尤以七曲山為勝。七曲山大廟相傳為晉人張亞子的祀廟。歷經一千余載,今存樓閣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華。景區古柏蒼翠,遮天蔽日,一派蕭然之意。七曲山大廟的“應夢仙臺”,相傳是唐明皇得夢之所。此外,臥龍山千佛巖、漢闕上亭驛劍泉、司馬長卿石室等處均為難得一見的古跡。
    梓潼縣位于綿陽市東北方,位于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縣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國道108線斜穿境內,寶成-鐵路、成廣高速公路擦境而過。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331公頃,耕地占幅員面積30%,森林面積421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縣幅員面積的95.3%。縣境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64天,降水902.4毫米。
    梓潼縣農業發達。全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林地、草皮共占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占全市第一位。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余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藥典》。     利用豐富的農付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加工工業。近年來,梓潼工業發展很快,梓潼酥餅、千佛特曲、片粉、湯元粉等產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制湯元粉獲中商部優質產品,飲池牌千佛曲酒系列產品,獲莫斯科國際金獎。
    梓潼的風光名勝較多。有文昌帝君發祥地七曲山大廟,全國少有的純古柏林“翠云廊”古蜀道國家級森林公園、司馬長卿石室、臥龍唐代石刻等眾多的人文及自然景觀,是蜀道風景旅游線上的重要景區。
    距縣城以西13公里的臥龍山,相傳為三國時諸葛武侯屯兵之處。山上的千佛巖為唐代摩崖造像,雕刻玲瓏、規模宏大,為古代石刻藝術之明珠。迄今保存完好者有3窟40余龕,1000多尊佛像,大者高約2米,小者不足3公分。北壁一龕高約2米,釋迦牟尼端坐正中蓮臺,神態自然,肅穆中微帶笑意;兩側侍立的文殊菩薩,造型生動,顧盼含情;金剛力十怒目怒睜,肘肌隆起,威猛非常。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程來此,攝下了珍貴的唐摩崖造像珍寶,以讓世人共賞。
    梓潼是革命老根據地,紅四方面軍曾經戰斗過的遺址、紀念地眾多,今天梓潼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自然地理
    梓潼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丘陵向低山過渡地帶,位于位于綿陽市東北方,縣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331公頃,耕地占幅員面積30%,森林面積4218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縣幅員面積的95.3%。
    長卿山
    長卿山原名“神山”、“蠶婆山”,位于縣城西25里許。海拔670米,山勢纖細玉長,宛若秀眉,層林冠蓋,儼若畫屏。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以北10公里處,為蜀道入川后的最后一道險峰。山間種有古柏4萬余株,綿延數里,蜀中罕見,七曲山大廟建于山頂,藏于森森古柏之中。七曲山為劍門山余脈,其地質構造屬于川北古中凹陷低緩構造區,主要以白堊系下段,七曲寺組為主,其次是白龍組,巖層為砂巖、而巖互層,頁巖較沙巖厚。
    景區沿山脊成帶狀分布,帶寬約800~3500米,帶長約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區所屬范圍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對高差約400米,坡大、長而較緩,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布有很多級小臺地,山脊秀峻,間有闊緩臺地,分布了景區三分之二的森林資源。
    全縣土地資源豐富,耕地、林地、草皮共占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占全市第一位。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余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藥典》。
  歷史沿革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廣博物志》卷四十載,梓潼原名尼陳山, 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陳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獨木舟,知尼陳山有梓木,徑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樹不伏,化為童子,禹責而伐之,先民以梓樹為童子所化,故改尼陳山為梓潼山,因蛇水繞山,以水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潼江)亦因此而名梓潼水。
    梓潼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梓潼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取“東依梓林、西枕潼水”之意。春秋戰國時期,梓潼為古蜀國領地。秦惠王派司馬錯滅了巴、蜀二國后,梓潼就成為蜀都的領地。公元前285年設置梓潼縣,屬廣漢郡,因此,梓潼成為縣治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秦漢以來,梓潼便被認為“千里天府,此為屏障”、“梓潼失、成都危”,故歷代視梓潼為重鎮,為兵家所必爭。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三國紛爭,梓潼在軍事上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劉備定蜀后設置梓潼郡,其轄區相當于現在一個專區。其后郡,縣更迭,轄區也有所調整,歸屬也幾經變更,但梓潼作為一個縣治所在地一直尚襲至今。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置蜀郡, 分其地為三十一縣,梓潼始置縣。梓潼縣城置今文昌鎮,位于縣境中部潼江東岸,北枕七曲,南跨雙峰,西衛長卿。縣城中心海拔475.6米。梓潼縣古城原址在今城之西北2公里的連枝壩。《華陽國志》載:東漢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梓潼縣治從原址南四里(2公里)于梓潼壩今址置縣治,漸次成城,歷代為梓潼郡、縣治所,距今已有近1900年的歷史,城址基本未變。
  風土人情
    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是談演道教《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的音樂。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宣揚文昌經誥的宗旨,是梓潼宗祀文昌帝君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活動。洞經音樂出現在大型祭祀活動當中,這也是古代“歌舞事鬼神”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形成了制度,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注意詩人屈原在他所著的《九歌》中,如《東方皇一》、《云中君》等篇都生動的反映了當時楚國祭祀活動中以歌舞請神、頌神的內容,以后的歷朝歷代,無論是官祭還是民祭,用音樂(包括打擊樂)祭神都趨于規模化,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由于宗教音樂的滲入,更豐富了祭祀音樂的內容,明確了祭祀音樂的等級,提高了緝私音樂的水平,不難看出,緝私音樂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梓潼陽戲
    在四川劍門蜀道梓潼縣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宏偉的大廟,廟內供著一位帝王打扮的神像梓潼(文昌)帝君。傳說梓潼帝君,系天上文曲星下凡,專管人間功名利祿。故歷來為文人學士、仕官儒生頂禮膜拜,亦是他們祈求功名的圣地。由于人們認定這是梓潼帝君的故鄉,是文昌信仰的發源地,于是縣城取名梓潼,亦借梓潼名望,顯赫傳揚。而在這梓潼神話傳頌的地方,長期流傳著一種酬神還愿、驅邪納吉的民間儺戲——梓潼陽戲。
    “梓潼陽戲”始于清乾嘉年間,甚至更早些時間已在梓潼一帶流傳,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
    梓潼陽戲奉“四圣”(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為戲神,并有一整套祭祀儀式和演出劇目,運用于善男信女求神許愿,還愿祈吉的民俗活動之中。
    梓潼陽戲的劇目相傳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根據手抄本“戲門斷愿啟白”所記,三十二天戲是:出掃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馬、出春牛、出結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陳牢、出猿猴、出屏鳳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圣起馬、出化主、出鳳冠柳青、出關韓二將、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楊泗將軍、出大伯二伯等。
    至于地戲劇本依據上述手抄本中載有:上太白察善、上功曹、上祖師、上白鶴童兒、上靈官鎮壇、上點盤土地、上統兵元帥、出鐘馗、魯班造船、二郎掃蕩等。
    依其內容排列,則是:太白金星查得某地還愿祈神,于是稟報天帝。天帝即派真武祖師糾愿,派靈官、土地查愿、鐘馗去驅鬼,最后由二郎神率領判官、土地去除妖驅邪。將全部疫鬼裝進神船,逐出門戶,掃蕩殆盡。
    “梓潼提陽戲”的表演頗有特點。它以提線木偶為主導,伴以面具和涂面表演角色,而所有表演又溶于法事儀式之中。梓潼陽戲的音樂唱腔以“神歌腔”為主,唱腔由法師引誦,道童和腔并幫腔,鑼鼓節拍伴奏。表演地戲時,還采用了川劇、燈戲聲腔。
    梓潼陽戲表演,有一個特殊的方式,即戲劇演出過程中,直接與愿主作神人交流。如王靈官在臺上問:“還愿弟子,當年你為何許愿?”愿主稟告:“為家宅不清。”王問:“今日如何酬愿?”愿主答:“獻上花戲一臺,渾豬一頭,龍雞一只,香燭備齊。”王靈官即賜言:“一了百了,一繳百繳,一斷百斷,水上脫刀,永無欠愿。愿你老者百年長壽,少者松柏長壽。”愿主叩頭謝恩,退下舞臺。《鐘馗斬鬼》中,鐘馗捉到兩個鬧事小鬼,拉到愿主面前。問愿主:“你可認得此二鬼,”愿主上前答話:“不認得。”鐘曰:“此二鬼在你屋前屋后,斗雞弄犬,擾得你不得安寧。現在捉住,何以報答?”愿主:“錢財酒席報答。”鐘曰:“好,我把此二鬼斬于陰山背后。從此你家門清泰,人吉平安。”愿主:“謝神恩!”答話完,自動退下。在《二郎掃蕩》一折中,二郎神登壇作法,愿家立即引導二郎神逐房逐室,驅逐不詳。最后,二郎把所有“-”掃進船中,并率領愿主眾人,在樂隊伴送下,將船押至村外河邊,當天焚燒。意為疫鬼已除,地方平安昌盛。至此,戲劇演出全部結束。梓潼陽戲這種將驅儺法事、戲劇故事、驅邪民俗緊密結合一起的演劇形式,是對古代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疫驅儺活動的繼承與發展。
  經濟概況
    農 業
    梓潼縣資源眾多、特產豐富,歷來就有“五谷皆宜之鄉、林蠶豐茂之里”的美稱。全縣有栽培作物83種,栽培果樹23種,飼養禽畜53種,養魚44種。全縣擁有水利資源總量為10.38億立方米。地下礦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氣、煤等地下資源。
    梓潼縣共有耕地52.28萬畝,人均1.4畝,同全國人均人平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畝。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物產豐富。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農產品以水稻、玉米、油料、棉花等為主。糧食作物有7科9屬20余種,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全縣人平產糧510公斤。梓潼不僅是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縣,而且是省蠶桑基地縣、水禽發展重點縣、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產棉重點縣,還是綿陽市臍橙生產基地縣。梓潼臍橙香、脆、甜、大,品位極佳,鳳桔質優味濃,己載入《中國藥典》。
    全縣林業用地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80萬立方米。
    梓潼縣的畜牧業以人工養殖豬、牛、羊、雞、鴨等畜禽為主。
    工 業
     改革開放以來,梓潼縣的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全縣有15個工業門類,1000多個產品,有80多個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食品、輕紡、化工已成為梓潼經濟的三大支柱。
    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加工工業。近年來,梓潼工業發展很快,梓潼酥餅、千佛特曲、片粉、湯元粉等產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其中梓潼水磨精制湯元粉獲中商部優質產品,飲池牌千佛曲酒系列產品,獲莫斯科國際金獎。生豬、蠶繭、棉花、紅麻均系梓潼拳頭產品,縣內鄉村村村通公路、通電、全縣開通程控電話。
  行政區劃
    梓潼縣位于綿陽市東北方,位于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
    Zitong Xian
    510725
    622150
    縣人民政府駐文昌鎮
    2004年,梓潼縣轄11個鎮(文昌、許州、長卿、黎雅、白云、臥龍、觀義、瑪瑙、石牛、自強、仁和)、21個鄉(小埡、演武、仙峰、雙板、文興、石臺、馬鳴、建興、雙峰、仙鵝、二洞、豢龍、寶石、定遠、大新、東石、三泉、宏仁、馬迎、交泰、金龍場)。
  旅游梓潼縣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縣城北,古稱“尼陳山”。地理坐標北緯1°41′51″,東經105°11′34″,主峰海拔861.5m。天寶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經此山時,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細雨霏微七曲旋,郎當有聲哀玉環”的詩句,從此“七曲”之名便名揚天下,更是被道教譽為“天下第九座名山”。
    七曲山風景區位于劍門蜀道風景名勝旅游區之南端,金牛古蜀道縱貫南北,整個旅游區沿山脊成帶狀分布,占地面積29.3平方公里。旅游區距省會成都150公里,與科技城綿陽相距僅45公里,交通便利快捷。
    七曲山風景區以文昌文化發祥地和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享譽海內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為主體的人文景觀50多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七曲山大廟是海內外文昌宮觀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運動中,張亞子由人到神被歷代皇朝追封至“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說。七曲山大廟現存元、明、清古建筑23處,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古建筑博物館”,它既像人間王府,又似天上宮闕,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經音樂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隨著文昌帝君的聲名遠播,它走出廟堂,根植民間,不斷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樂營養,發展成為一種古老的民俗音樂,聆聽這一韻味高雅的“鈞天妙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頤養人的身心,洞經音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占地400余畝的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擁有古柏2萬余株,最老的“壽星”皇柏有2100歲,最年輕的“壽星”潘家柏也已200歲高齡。如今,新植柏林成片與古柏林區相連,形成了一條10多公里的“綠色長廊”,完整的古柏生態遺存受到了國家的重視,1994年新老柏林區被林業部批準為“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加以重點保護,2004年又被省林業廳列為“四川省翠云廊古柏自然保護區”。據美國林業科學家測定,一公頃柏樹一晝夜分泌的揮發性殺菌素是松樹的6倍,能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人在呼吸凈化過的空氣后,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因此,七曲山風景區無疑又是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為了讓具有獨特、唯一價值的文化旅游資源展示出它迷人的魅力,近年來七曲山風景區先后投資近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功能,強化宣傳營銷。隨著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高,前來觀光朝圣的游客絡繹不絕,200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1.6萬人次,其中臺灣、日本等地海外游客3.01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達2750萬元。
    七曲山風景區優美獨特的景觀不僅吸引了許多游客的眼球,也受到了影視界的青睞,已有《西游記》等32部影視片在此取景。同時,良好的服務風范也贏得了省文明委的認可,2004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省級文明風景旅游區”的殊榮。
    2007年6月26日,“全國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發布及中國文化旅游推廣大會”在北京召開。首批30個“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單位代表與旅游專家、新聞媒體、中外旅行商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大計,推廣優秀文化旅游品牌。七曲山風景區有幸被列為首批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楊學杰先生作為示范地單位代表在會上作了發言,并播放了七曲山風景區的宣傳片。最后,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王石先生為七曲山風景區授牌并合影留念。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陜公路邊,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么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致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步入大廟正門,便是明代替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樓高3層共100尺。此樓當時據說堪與荊楚名樓岳陽樓和黃鶴樓媲美,后毀于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于山頂的天尊殿,更是宏偉壯觀,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廟里有10尊明代鐵質鑄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萬斤。這些造像體態勻稱,工藝精湛,為川中所少見。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平。
    大廟中原有張獻忠像,綠袍金面,甚為威武,清時給綿州知州安洪德所毀,今又重塑。據說張獻忠領兵入川至七曲山,見廟內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也姓張,就與你聯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廟改為太廟。“大”“太”相通,以后就叫大廟了。
    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這就是飲譽海內外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漢,完備于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奇異:有的主干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并干,形同連理,于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的樹腔。傳說劉禪-后,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斗柏。最為珍奇的是應夢仙臺側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聞名遐邇的翠云廊古柏是怎么來的呢?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說奇跡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后人造就了這條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著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全國與梓潼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滕州市| 临城县| 黔西县| 秦皇岛市| 江口县| 天全县| 长治市| 大姚县| 合肥市| 高台县| 江阴市| 炉霍县| 广宗县| 阜阳市| 太保市| 喀喇沁旗| 镇雄县| 邯郸市| 余干县| 聂荣县| 日土县| 盐津县| 临沧市| 定西市| 元朗区| 泽普县| 治多县| 盐津县| 周口市| 高淳县| 台中县| 宾川县| 江西省| 伊金霍洛旗| 肇州县| 民乐县| 九龙坡区| 乡城县| 怀来县|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