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運業面臨的問題淺談
航運交易公報文稿中統計出的航運企業三季報顯示,在中國A股上市的11家航運企業凈利潤虧損共計約66.94億元,除從事液體瀝青、液體化學品等特種貨物運輸的中海海盛盈利0.78億元外,其余10家企業皆為虧損。三季報虧損,讓航運企業的扭虧為盈又一次成為泡沫,而接連虧損亦是航運業處于“嚴冬”的標志。
在“國際海運(中國)年會2013”上,中國航運業連年低迷現象被多次提及,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持續“寒冬”滋生出了航運業的一些獨特詬病,正在阻礙、制約航運業的復蘇步伐。
持續“寒冬”的主因
業內人士在談及航運業遭遇“寒冬”的主因時都將其歸結為因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認為本輪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最為嚴重、廣泛、持久。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馬澤華表示,2008年中國航運業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出現一些較大調整。如美國經濟雖在短期內出現回暖勢頭,但深層次調整不可避免,公共部門改革難度加大,政府財政危機較為嚴重,制造業布局也出現新的調整等;歐洲經濟由于深陷債務危機,其銀行系統、貨幣政策、財政支出結構等方面都面臨改革;中國新一屆政府提出“調結構、轉方式”的經濟主張,中國經濟將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更側重追求質量、效益、可持續;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面臨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等。以上這些調整和變化,將直接影響未來國際航運市場的復蘇進程。馬澤華認為,在新的經濟驅動因素形成之前,經濟轉型期的沖擊將會推遲航運市場的復蘇,也意味著航運市場的“寒冬”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預測,世界正在發生新一輪快速變化,經濟政策和經濟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中國經濟未來兩年將會延續7%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15年后才能稍有起色。而經濟的低速運行將會繼續影響航運業,給航運業帶來新一輪重組。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還將繼續提高,航運市場要有充分心理準備,以應對還未完結的“寒冬”。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蘇新剛指出,航運業遲遲走不出“寒冬”,原因很多,從宏觀環境來看,全球經濟低迷導致需求疲軟,影響航運業發展。從行業自身來看,航運企業近幾年還面臨著運價下降、成本全面上漲的困境。燃油成本、船員工資、融資成本等持續上升,導致航運業虧損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