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打通快遞“最后一公里”
物業不許快遞員入內,取快遞還得親自下樓,這一“快遞最后一公里”難題將被攻克。由海淀駐區企業研發的快遞機器人,經過清華大學、中關村智造大街、多個封閉小區7000公里路測和調試,目前已實現小規模量產,有望今年6月在北京一些小區投入使用。清華大學南門外,在中關村智造大街D座的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外觀萌萌的快遞機器人——“真機小黃馬”。(《北京日報》 4月9日)
隨著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隨之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論安全系數,丟件、破損造成的危害,遠不及快遞員與收貨者之間百出的狀況,各類被曝光的假冒或別有居心的快遞員打著送快遞旗號,進行入室搶劫或惡意傷害的新聞讓人心顫,如何保證在安全情況下,又能將快遞準確無誤送達,打通這“最后一公里”,成了快遞界的棘手難題。
其實,造成快遞困境的矛盾點就在于收取快遞時人與人的面對面,所以解決的關鍵就在于尋找合適的“第三方”,通過其“借花獻佛”,完成快遞的安全送達。就像此次由海淀駐區企業研發的快遞機器人,就是很好的發展對象,有了它,用戶只需要在手機里設定好送貨時間和地點,“體內”裝滿包裹的機器人就可以自主按時送達,手機掃碼開箱取貨,快捷安全。
由機器取代人工完成末端配送,是快遞行業必須進行的產業升級,更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日常生活中,收快遞常常受時間、空間限制。在許多園區,物業不允許快遞員入內,客戶需要到固定地點或快遞柜取快遞。出于安全考慮,很多客戶并不樂見快遞的“上門服務”,暴露家庭住址等具體個人隱私信息,徒增風險隱患。這種“內外相夾”情況下,只能由配備了一系列高端“裝備”的快遞機器人來肩負重任,它的上崗對快遞員來說是極大的減負,不再害怕被差評扣掉大額獎金,對客戶來說,方便快捷,安全系數又值得信賴,雙贏局面下更能推動行業良好發展。
快遞行業可以算是朝陽行業,既規模龐大,其中又蘊含著蓬勃生命力,在其壯大發展的歷程中,必然會暴露很多缺陷和問題,無論是未雨綢繆還是亡羊補牢,法律、法規、政策都不能成主導,快遞企業應自覺、自立、自我主宰,依托科技手段,創新企業管理和模式,讓快遞搭乘“互聯網+”快車,安全便捷到達千家萬戶。
- 5-6· 科技為筆,繪就鐵路防汛安全新畫卷
- 4-14· 打通“中間一公里”,讓物流降本增效落地生根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科技援藏打通牦牛乳產業數字化鏈條
- 3-17· 打好“科技+政策”組合拳,激發城鄉發展新活力
- 2-14· 回顧 2024 榮耀,共繪 2025 新藍圖,諾樂電動科技全員攜手,開啟蛇年新征程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6· 4.8萬公里!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再創新紀錄
- 1-2· 打通天山分幾步?探秘天山勝利隧道“通關秘籍”
- 12-26· 打通堵點難點 提升運輸效率——解讀關于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