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打通快遞“最后一公里”
物業不許快遞員入內,取快遞還得親自下樓,這一“快遞最后一公里”難題將被攻克。由海淀駐區企業研發的快遞機器人,經過清華大學、中關村智造大街、多個封閉小區7000公里路測和調試,目前已實現小規模量產,有望今年6月在北京一些小區投入使用。清華大學南門外,在中關村智造大街D座的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外觀萌萌的快遞機器人——“真機小黃馬”。(《北京日報》 4月9日)
隨著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隨之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論安全系數,丟件、破損造成的危害,遠不及快遞員與收貨者之間百出的狀況,各類被曝光的假冒或別有居心的快遞員打著送快遞旗號,進行入室搶劫或惡意傷害的新聞讓人心顫,如何保證在安全情況下,又能將快遞準確無誤送達,打通這“最后一公里”,成了快遞界的棘手難題。
其實,造成快遞困境的矛盾點就在于收取快遞時人與人的面對面,所以解決的關鍵就在于尋找合適的“第三方”,通過其“借花獻佛”,完成快遞的安全送達。就像此次由海淀駐區企業研發的快遞機器人,就是很好的發展對象,有了它,用戶只需要在手機里設定好送貨時間和地點,“體內”裝滿包裹的機器人就可以自主按時送達,手機掃碼開箱取貨,快捷安全。
由機器取代人工完成末端配送,是快遞行業必須進行的產業升級,更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日常生活中,收快遞常常受時間、空間限制。在許多園區,物業不允許快遞員入內,客戶需要到固定地點或快遞柜取快遞。出于安全考慮,很多客戶并不樂見快遞的“上門服務”,暴露家庭住址等具體個人隱私信息,徒增風險隱患。這種“內外相夾”情況下,只能由配備了一系列高端“裝備”的快遞機器人來肩負重任,它的上崗對快遞員來說是極大的減負,不再害怕被差評扣掉大額獎金,對客戶來說,方便快捷,安全系數又值得信賴,雙贏局面下更能推動行業良好發展。
快遞行業可以算是朝陽行業,既規模龐大,其中又蘊含著蓬勃生命力,在其壯大發展的歷程中,必然會暴露很多缺陷和問題,無論是未雨綢繆還是亡羊補牢,法律、法規、政策都不能成主導,快遞企業應自覺、自立、自我主宰,依托科技手段,創新企業管理和模式,讓快遞搭乘“互聯網+”快車,安全便捷到達千家萬戶。
- 6-9· 科技溯源循跡讓超限超載行不通跑不掉
- 6-9· 快遞新規實施在即:全鏈條治理引領綠色轉型新賽道
- 6-9· 加大對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持 詳解15項科技金融政策舉措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2-14· 回顧 2024 榮耀,共繪 2025 新藍圖,諾樂電動科技全員攜手,開啟蛇年新征程
- 6-13· 注入6億級資金活水 中關村科技租賃護航箱箱共用零碳循環創業計劃
- 12-1· 科技賦能鐵路發展,未來“妙不可言”
- 11-23· 新西蘭MitoQ以細胞科技為肝臟健康提供解決方案
- 9-29· 以科技創新助力海上高鐵建設
- 8-25· 打通幫扶產品從田間到車站“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