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和顛覆!傳統快遞再不思變,就要被他們“團滅”了
最新公開的已經上市快遞公司半年報展示出各家超強的盈利能力,這是現狀,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同城快遞、最后一公里、高端生活快遞)通過數據,客觀需求,核心痛點問題等方面來分析,快遞業必將面臨轉型所帶來的重大商業機遇與挑戰。
“同城快遞”
同城快遞迅猛增加帶給傳統快遞公司的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里講的“同城快遞”并非“同城件”,而是一種新近幾年才崛起的新的快遞業態。
1、簡單數據背后彰顯深刻行業變革
2017年上半年,全國快遞累計完成173.2億件,同比增長30.7%。其中,同城業務量累計完成40.4億件,同比增長24.2%;異地業務量累計完成129.2億件,同比增長32.9%;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3.6億件,同比增長29.2%。
而2016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2.5億件,同比增長56.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714.6億元,同比增長43.4%。其中,同城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44億元,同比增長43.3%;異地業務收入累計完成925.8億元,同比增長41.1%;國際及港澳臺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97億元,同比增長14.7%。
針對上面的數據,許多行業資深人士的普遍解讀為:快遞業因為之前年份持續高增長,基數大,所以快遞量增速速率放緩,就數據表面看,這樣的結論很正常,然而這卻是對行業最大的誤讀誤判。這與實際的社會包裹總量和終端用戶感知嚴重不符!
再以2015年數據上半年快遞量增速43.%,全年增速48%,尤其同城件增速達到驚人的52.3%。對比三年數據你會發現快遞增速逐年放緩,尤其放緩最為明顯的是同城件。
這個客觀數據背后表明了傳統快遞業正在發生極為重要的轉型!新的“快遞”形態正快速崛起,那就是同城快遞。
2、不要把快遞公司的同城件等同于同城快遞
傳統快遞公司的同城件絕大多數仍然需要通過區域分撥和中轉中心,或叫轉運中心,而同城快遞是不需要的。
3、同城快遞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滿足用戶快速響應的需要
越來越多的貨物由產地直接通過干,支線運輸到城市大倉甚至前置倉及微倉,線上下單之后,直接有同城快遞公司直送。完全不需要通過傳統快遞公司的層層分撥和轉運。尤其是一些海外貨源,完全可以做到直接多個口岸同時接受海外發運,而非過去的集中發某一個口岸,再由快遞公司全國網絡發送。
4、另類的即時配送公司,如閃送,新達達,點我達,人人快遞,甚至美團,餓了么,百度外送的短半徑代取代拿,組織方式,網絡系統,技術要求與傳統快遞公司完全不同
然而所有上述的同城快遞,或包裹訂單都根本不在國家郵政的快遞包裹服務統計口徑之內,他們的業務增速少的100%,高的年增速都超過300%!
傳統快遞公司在城區網絡布局,配送團隊,資金等各個方面當前仍然擁有較大的優勢,而首先諸多快遞公司大佬要明了這一根本性行業變化的趨勢,需要在系統上,配送團隊觀念上,管理組織形態上都需要做巨大提升與優化,甚至變革,才可能抓住這一歷史性重大快遞業變革的機會。
作為網購的第一波主力軍90后才剛剛踏入職場獲得獨立消費能力,95后、00后、05后將漸次快速登場,快遞業繼續超高復合增長還至少有10年,至少等05后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才可能達到一個階段性峰值。
這一社會邏輯角度分析的結果,正和馬老師在2016年峰會提及的2020年前,快遞年單量超千億,2017年菜鳥網絡全球物流峰會上多次提及的7/8年,不超過8年日單快遞量10億不謀而合。而筆者的同步的另外一個結論是:同城快遞量將超過異地快遞業務量。
“最后一公里”
繞不開的快遞行業迅猛發展之下最后一公里的重大商業機會與挑戰。具體表現在7個方面:
(1)傳統快遞行業在干線,支線,倉等建設方面正月新日異的變化和進步中,這些問題的解決相對容易。水陸空的各種運輸工具的添置,更多高性能的智能識別,分揀,流水線裝備迭代,對于當前的傳統快遞公司提升都不是問題,各家的差距并不明顯,只要肯花錢,就能立桿見影解決。
(2)最后一公里進入巷戰,延展到各種場景的末端配送是所有快遞公司,乃至全行業的極痛點。交通管制,車輛牌照,城區內的分揀中心場地越來越稀缺等等都是長期嚴重困擾快遞業發展的瓶頸,尤其是人員持續嚴重匱乏,配送員短缺愈演愈烈。
(3)末端派送成本占到快遞總成本的比例持續快速上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費用普遍占到了快遞成本的30%,甚至40%。
如何解決,哪家快遞公司能率先解決這個問題,必然將異軍突起。知難而上,積極,主動,勇敢面對現實問題,抓住要害問題的核心矛盾,并去解決它,這家企業才有未來。
一味秀裝備肌肉,展現所謂中短期都根本無法商業化的黑科技這不是一個優秀企業家的社會擔當。
(4)認知匱乏和慣性思維導致快遞公司在末端布局連番受阻,最后一公里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快遞派送問題。它涉及到太多的不同場景截然不同的社會化利益群體的利益分配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同時是一個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全新的涵蓋場景資源:業務許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信息化產業,多種社會從業者,多種服務形態集成的商業模式。
快遞公司擁有快遞員和快遞量只是其中必備要素之一,毫無該商業模式的優勢可言,反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反而是阻礙和其短板。
不能更深刻和全面認識它,不能站在一個高度去解讀他,所有的努力都將付之一炬,前車之鑒。
(5)單一快遞公司撐不起場景費用,快遞公司的聯合體,永遠是貌合神離。即便草臺班子搭起來,也各自都有小九九,尤其是當股權設置不合理(永遠沒辦法合理,本身在前端業務層面有持續激烈的長期競爭關系,在末端來聯盟,根本就是同床異夢),當因為這樣的股權不合理真正導致二級市場各家相關快遞公司股價產生差異化的時候,真正的決裂將開始。
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一定會高度關注各家快遞公司關于末端配送的能力這一非常能說明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影響股價的極其重要的要素的,而且會越來越關注。
(6)傳統快遞公司當前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包裹的流量,能有機會和用戶面對面交互的線下流量。
在線上流量已經貴到令人發指之后,如此珍貴的線下流量快遞公司截止目前仍然沒有好的辦法善加利用。反而夢想在已經被BATJ多年壟斷的純電商平臺想獨樹旗幟,無疑緣木求魚,癡人說夢。
鑒于進入場景配送的人力持續匱乏,這種價值極大的交互變得越來越殘缺不全。要么快遞公司總部層面的主動擁抱末端配送的三方,要么積極引導業務員成為末端三方,越早認識到這一點,傳統快遞公司的根基越牢固,末端造成的配送負面影響會最少,用戶體驗反而上升,流量變現成為可能性。
(7)末端場景的差異化,地域的迥異,多種利益體的參雜注定了末端商業體永遠不可能一家獨大。然而總是慣性物聯網思維打法,想一統末端江湖的商業想法卻在大佬群體盛行。當你這樣思考構建商業模式的時候,你注定會輸,當你開始實施執行這一商業模式的時候,就開始了邁向死亡。
“高端生活化快遞”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和趨勢:高端生活化的快遞單量會持續迅猛增加。
1、隨著中國步入中產階級國家,這么多年改革開放,相對富裕人群急劇增加,生活化水平提升,生活質量高追求無止盡,由此帶來的冷凍生鮮等等高端快遞需求增速會高于普通包裹快遞增速。
2、高配送需求對應高配送價格,同時也對應高配送質量(配送效率,服務質量,成本控制)。
一家公司不可能滿足其增長的配送需求,多家分食是必然的結果,只是看誰分的更多,關鍵是快遞企業自身準備好應對這一明確將到來,實際已經鋪面而來的業務增長需求了沒有?
都在討論和呼吁價格戰不能再打,最近以來說看起來價格戰平穩了,對于一分價格,一分服務的道理沒人不懂。都在強調要理性競爭,但凡是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運營體從來不可能理性,這既不符合資本逐利最大化的本性(壟斷才能利益最大化),也不符合人的本性(欲望永無止境)。真正理性的人都是哲學家,和商業委實不是一個工種。
- 6-9· 快遞新規實施在即:全鏈條治理引領綠色轉型新賽道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0-13· 【他們的堅守】大漠中的二人小站
- 10-13· 【他們的堅守】高鐵線路工老李的最后一個暑運
- 10-3· 【他們的堅守】大山深處的“敲山工” 攀巖排石守安全
- 10-3· 【他們的堅守】穿越大山的6063次慢火車
- 9-29· 【他們的堅守】以風為令!鐵路治沙人堅守戈壁保暢通
- 9-29· 【他們的堅守】烈日下檢修鐵路樞紐“心臟”的供電人
- 6-30· 雨夜里,他們為車輛“問診把脈”
- 6-9· 全國快遞行業堅持創新開發 讓快遞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