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劉君:快遞業需創新服務模式與監管理念
由中國郵政快遞報社主辦的2017中國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于9月5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連接·聚變”,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出席并致辭。
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業整體呈現出穩中有好、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的良好態勢,新動能集聚不斷增強、新技術應用不斷加快,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高位增長。1-7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5.2億件,同比增長30.3%,尤其進入二季度起更是進入了日均快件處理量超億件的時代。
劉君指出,隨著行業體量不斷增大,如何高質量的、高效率、差異化、個性化的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比較便捷的送到用戶手里,這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是主攻方向。
一是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快遞末端服務集約化、智能化、社會化發展。發展模式要與時俱進,要不斷變化。第二,要創新我們的監管理念。通過我們的努力,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社會動力,利用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解決好快遞末端問題。
以下為發言實錄:
劉君: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再次與關心和支持中國郵政快遞業發展的朋友們齊聚一堂,我們共同來研究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問題。在此,我謹代表國家郵政局對峰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這是第三次也是第三屆末端峰會,前兩屆取得很好的成效,我也相信這屆在大家努力下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
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業整體呈現出穩中有好、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的良好態勢,新動能集聚不斷增強、新技術應用不斷加快,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高位增長。1-7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5.2億件,同比增長30.3%,尤其進入二季度起更是進入了日均快件處理量超億件的時代。按照各位專家或者外部一些學者的判斷,我國快遞業正處于轉型提升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由做大到做強加速發展期,在蛻變過程中,確實遇到很多現實問題,有機制的障礙,同時,也有一些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我們感覺最現實、當前相對來講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今天我們在這里共同面對的主題,關于“最后一公里”問題,這也是近年來尤其今年年初以來在行業發展中所暴露相對比較突出的一個現實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我覺得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一個相對詳實的討論,對快遞末端這個問題怎么認識?我考慮是不是有這么三點基本的看法:
一是快遞末端問題是快遞發展中必然的經歷。中國快遞業從2010年的10億件發展到現在的400億件,在快遞業務量飛速增長的同時,行業發展必然會累積和暴露出一些現實問題。解決好“末端”這一表象問題,很大程度上就破解了寄遞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就會迸發出強大的發展活力與動能。同時我也相信,由快速發展帶來的快遞末端問題,也必然要通過發展,特別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加以解決。
二是快遞末端問題是社會化的問題。這些年,伴隨著快遞業務高速的增長,現在每天快遞業服務2-3億用戶,每天有近300萬快遞員工在不同領域作業,每天有幾十萬輛的各種快遞車輛在運營,我感覺這些要素是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同時,我也感覺快遞末端所暴露或者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是社會化的問題,快遞業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破解,一方面需要在座的共同努力,同時,確實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撐保障。
三是快遞末端問題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現在我們越來越清楚,快遞服務的實質是遞送服務,遞送的能力與水平,尤其是如何面對面把郵件、快遞遞送到客戶手里,這個水平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是核心競爭能力的展現。隨著行業體量不斷增大,如何高質量的、高效率、差異化、個性化的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比較便捷的送到用戶手里,這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是主攻方向。
我們所面臨的快遞“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是抽象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是行業發展當中必須要破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發揮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同時,要充分調度我們企業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要利用好各類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比較科學、比較合理的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發展問題。
對于“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解決,確實也是國家郵政局在頂層設計包括工作推進當中作為重中之重的一個核心問題來加以謀劃、來加以推動解決。從國家局的角度來講,我個人感覺主要有兩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快遞末端服務集約化、智能化、社會化發展。發展模式要與時俱進,要不斷變化,原來的服務方式跟現在服務方式肯定不一樣。接下來問題來了,我們要尋求可持續發展,一定在末端服務模式上提出巨大變化。第一方面,我們要提升快遞末端集約化發展水平,所謂的集約化發展水平,我們快遞業要在量快速增長過程當中與我們的城市、社會發展尋求一種最大的匹配,在資源供給方面和發展速度要相輔相成,這就推動我們要謀求巨大變化。集約化是一個方向,集約化的目標是提高效率,是減少資源占用,是降低我們的成本。從集約化方向來講我們也在不斷的實現。接下來,我們可能在策劃從數據中心到城市平臺的集約化配送,現在法人企業不斷增多,品牌企業也幾十家,甚至是每個品牌企業都要組織建立自己的平臺,是不是每個品牌企業都要有自己的通道?集約化是以后的方向,不僅末端平臺要集約化,同時我們的渠道也要不斷的集約化。
二是智能化,按照國內大佬和專家所說的,現在快遞越來越信息化,現在從每一件快件的產生到整個流轉過程當中,我們嚴厲在信息導引之下,飛機往哪個方向飛,我們汽車、火車往哪個方向運遞,我相信末端問題的解決也必須靠信息化。今年年初以來,我們基于信息化、基于數據資源來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決末端信息支撐問題。現在要尋求一種數據的上下游、前后端信息通路,通過數據信息導引提升投遞的精準度。前兩天到廣東調研,我到了一個企業,他跟我講以前快遞員進小區找哪個樓、找哪個單元、找哪個用戶很困難,現在用大數據,精準的判斷的用戶位置,以最短路、最低廉的成本把郵件送到客戶手里,這實際上是一個簡單方式。實際上我們現在智能箱也好,包括現在無人機也好,都是建立在數據支撐下,我們看的很清楚,未來解決末端的問題,核心在于數據支撐。我經常講末端建立投遞平臺,我們缺的是數據,怎么能夠比較精準的全方位的支撐到我們。這是我們努力方向。
三是社會化問題,剛才我講快遞末端問題是一個社會化問題,社會化問題怎么解決?確實應該尋求社會化方式。在提升社會化水平基礎上,我們追求各方面要素在快遞領域匯聚發展,鼓勵快遞業及相關領域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鼓勵和支持快遞業同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打造快遞末端平臺為城市、社區綜合服務。確實這幾年在社會化方向上,我們推的比較快。破解快遞“最后一公里”末端問題,首先我們要變化,在服務方式上尋求最大變化,要向集約化、智能化、社會化方向推進。這是第一點意見。
第二,要創新我們的監管理念。通過我們的努力,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社會動力,利用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解決好快遞末端問題。我們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意見,在依法維護市場公平、維護消費者權益基礎上采取包容的態度釋放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個人理解快遞業審慎包容的發展態度或者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有兩方面要素,一個是要指明方向,戰略上往哪個方向,要有利于發展,要促進發展。包容、審慎就是要促進發展,就是要解決我們的問題。第二個要素,要守住底線,包容審慎在很大程度上也叫守住安全多底線,包容審慎是非常重要的,對快遞業發展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這就是頂層設計。
接下來,對我們來講如何把包容審慎更好的落地?更好的付諸實效?接下來,要通過快遞法規和規章,借鑒先進地方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屬地化解決車輛通行、進校園難、進社區難、進機關難現象。這些年來,對于快遞車輛的問題,包括“三進”問題確實比較重視。要腳踏實地解決問題。
這幾年通過國家局不斷努力,在車輛通行方面我們推出了行業標準,接下來還有國標或者更高層次的標準。回過頭來講,再高的標準也需要落地,因為一個城市采取一種什么樣的管理模式,這是屬地化問題,這是地方的事權,即使有強制標準,在地方能不能執行還是個問題。對我們來講,我們要有很好的模式,比如三輪車,首都北京如果能解決,我相信其他城市、其他地區也能夠很好解決。進校園,現在已經超過90%。我們進社區,我們進樓宇,現在不斷創新,尤其是借助社會力量不斷創新。我們現在共同努力,一個是通過法律法規加以推動。
接下來,我建議地方利用法律資源,在推動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實實在在做一些實事。接下來,我們要補齊信息數據監管規則短板,加強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打通前后端數據通道,用數據來提升末端的服務實效,需要數據支撐。我們還要按照共享發展的理念構建便捷高校的末端服務網絡,堅持不懈的解決好我們的服務問題,基本消滅末端擺地攤亂像,要改善消費者的用戶體驗,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的推進快遞業綠色低碳環保發展,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輛的應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應用,全面推進包裝材料綠色化,擴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使用范圍,減少有害材料過渡包裝,促進行業綠色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我們的力量。
以上是我的兩點建議,一個是在發展模式上,我們要向智能化、集約化、社會化方向發展。接下來,在監管理念創新方面,我們要利用好政策,要使現有政策不斷落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包容審慎的原則,更好的創建環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 4-21· 一季度國家鐵路發送貨物9.7億噸 同比增長3.1%
- 4-14· 一季度國家鐵路發送貨物9.7億噸 同比增長3.1%
- 4-7· 海南創新監管機制便利種質資源引進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強創新,延鏈條:江蘇民企揚帆“出海”
- 3-24· 從服務升級看鐵路高質量發展密碼
- 3-10·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
- 3-3· 鐵路服務升級,助力旅客美好出行
- 2-24· 市場監管總局:鼓勵、支持、保護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 2-24· 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