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無人機勾勒快遞大未來 快遞無人機冰島“上崗”
近日,一則關于“京東擬在北京南六環試用無人機送貨”的消息被不少媒體報道,不過很快便遭京東辟謠,“只是有可能會測試飛行,并沒有具體安排。”
廣泛關注的背后,實則是大家對于“打開窗戶便能收快遞”炫酷方式的好奇與期待以及各物流企業緊鑼密鼓的布局。無人機送快遞,會成為未來快遞行業的主流嗎?無人機快遞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快遞無人機冰島“上崗”
冰島的首都雷克雅未克繞海灣而建,數條河流穿城而過,很多建筑隔水相望,景色宜人,但傳統地面運輸往往要繞很遠。
不久前,快遞無人機已從在這里“飛起”。據外媒報道,冰島運輸管理局已批準了冰島電商企業Aha可在首都雷克雅未克開展無人機快遞業務。
盡管目前線路有嚴格的限制,只能沿著批準的線路從海灣的一側將食物和商品運送到另一側,但即便如此,運送時間相比以前也已大幅縮短,過去通過汽車沿著道路要25分鐘才能送到的快遞,現在利用無人機直接飛越海灣,只需要4分鐘。
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并不會直接把快遞送到顧客的家里。無人機制造商Flytrex正在與Aha合作以“提供基礎設施”,并改善交付時間。客戶在網上下單,而Aha員工從海灣另一邊的指定著陸點接起包裹,以完成交付。
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時間、更佳的用戶體驗,讓各大巨頭對無人機運輸有著濃厚的興趣。早在2012年,谷歌便啟動了“Project?Wing”無人機運輸計劃,項目啟動之初,谷歌希望它能給心臟病發作的病人提供心臟除顫器,但之后也加入了包裹的投遞。美國電商亞馬遜“Prime?Air”無人機計劃的目的則更加明確,即提供最快的服務速度,希望實現30分鐘內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
國內巨頭爭相布局
中國的巨頭們同樣也沒閑著。
盡管由于北京是禁飛區,京東并沒有在北京地區開發無人機配送的計劃。但8月29日,京東在西安正式啟動了無人機大會,并與陜西省政府、相關企業簽署一系列的合作協議推動無人機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無人機早已成為京東部署未來智慧物流體系的重要一環。去年6月,當江蘇宿遷曹集鄉旱閘的鄉村推廣員劉根喜把京東無人機送來的商品一件件送到鄉親們的手中,京東也完成了中國第一次鄉村無人機配送。今年6月,京東無人機更是在西安和宿遷開展了常態化的運營。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31日,僅在西安就已經完成了800多架次、4000多公里、14000多分鐘的運營飛行。在不久前的聯想2017?TechWorld大會上,劉強東闡述了未來無人機的布局:將在四川建立185個無人機機場,建成后將實現24小時內送達中國的任何城市。
早在2012年便開始研究無人機的順豐,今年6月,成功拿到了首張無人機送貨的合法“牌照”。上個月,一段大型無人機在水上起飛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經順豐方面確認,是正在進行科研飛行的水陸兩棲無人機。據悉,目前順豐已經推出了多款無人機,比如四軸多旋翼機型、傾轉旋翼機型等,以覆蓋不同的送貨場景。
在順豐的設想中,在不久的將來,快件將通過“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三段式空運網實現36小時通達全國,即便是地形復雜或偏遠地區也不例外。
“打開窗戶收快遞”沒那么簡單
非常現實的問題是,隨著電商爆炸式發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愈來愈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商與物流企業積極借助無人機快遞或機器人快遞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不過,“打開窗戶收快遞”的炫酷場景依然離我們很遠。
其實大家不難發現國內外無人機快遞業務運營的地點主要在開闊、偏遠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無人機替代人工運送包裹不僅節省配送時間,同時也可以節省不少人力物力成本。但在高樓聳立、人群密集的大城市,卻沒那么簡單。在復雜的飛行環境條件下,續航能力、精準的投放、零事故的保障以及飛行區域的限制和管控均是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對于最后一英里的無人機配送,電池續航、障礙物識別、貨物投放技術已在不斷成熟。但無人機引發出的安全、成本、法規以及接受程度討論,仍將持續很長時間。”
“中國的物流情況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物流智能化要適合中國實際,無人機更適合作為某些特定場景的配送補充。由于中國包裹量巨大,未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將是由服務站、快遞員、快遞柜、智能配送機器等共同組成,而非簡單依靠某一方面。”菜鳥物流相關負責人表示。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智能無人系統打造“未來之城”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21· 無人機 為鄂西山區建設“加力”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深圳:無人機快遞艙“飛”入社區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無人駕駛重載列車完成開行試驗 助推重載鐵路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