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物流合縱連橫倒逼快遞站隊 未來走向撲朔迷離
電商物流趨勢觀察
目前,國內快遞市場已經形成了三通一達、順豐、EMS六強爭霸的格局,百世物流和天天快遞等新興快遞公司想要破局,面臨不小的考驗,依附電商平臺也成為必然的選擇。
電商行業催熱快遞需求的同時,也間接倒逼了企業站隊。
日前,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百世物流,首次將公開募股規模由7.5億美元提高至10億美元。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為百世物流最大股東,持股23.4%,其次是創建人周韶寧,持股14.7%。
這并不是阿里巴巴唯一持股的快遞公司。阿里巴巴還持有圓通速遞17.52%的股權,并同時是蘇寧云商的第二大機構股東,旗下還有另一家物流公司天天快遞。
不過,這三家有阿里影子的快遞公司,近日集體被京東商城封殺。天天快遞、百世匯通和圓通速遞的服務都被叫停,京東商城還向平臺商家發布通知,建議他們使用京東物流、順豐、中通、韻達和申通。
京東商城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是基于用戶體驗和服務評分進行的“末位淘汰”。但是,上述多家快遞公司卻直指京東平臺霸權,強迫站隊。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站隊幾乎是心照不宣的事實。與菜鳥網絡和順豐速運的紛爭類似,其實質都是對企業護城河邊界的捍衛。目前,國內快遞市場已經形成了三通一達、順豐、EMS六強爭霸的格局,百世物流和天天快遞等新興快遞公司想要破局,面臨不小的考驗,依附電商平臺也成為必然的選擇。
競合兩面
近日,申通快遞、韻達股份、中通快遞、圓通速遞、順豐控股五家快遞公司陸續發布其半年報。記者統計發現,這五家上市快遞企業收發快遞的總量為99.94億件,占同期全國總量的57.7%。
因此,京東商城在封殺百世物流、天天快遞和圓通速遞時十分果斷。天天快遞表示以不正當競爭的名義起訴京東,要求京東停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并賠償損失。這起糾紛之所以讓更多人關注,是因為天天快遞背后的股東蘇寧云商與京東積怨已久。
對此,京東商城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是“末位淘汰”。“這個只是推薦商家使用評分較高、投訴率較低的快遞企業,我們以用戶滿意度為唯一標準來選擇合作伙伴。”
但業界認為,這是典型的站隊行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京東電商自營的部分完全靠自建物流,即使停掉這三家業務合作,對平臺商家也不會有很大影響。“京東肯定評估過可能會帶來的影響,除了服務質量受到質疑,快遞與電商平臺之間的數據關聯,也是它們關系特殊的一部分。平臺出售的商品,快遞都是可以真實掌握用戶信息的。”
不過,對于圓通來說,由于其對阿里巴巴平臺的依賴性,京東的“拉黑”對其似乎影響也不大。該公司官方回應稱,京東快遞件數在圓通速遞快遞總量中的占比僅為2%,對業務影響極其有限。
此前,菜鳥網絡和順豐速運之間也爆發過數據之爭,兩家公司互相指責對方首先關閉互通數據接口,矛盾的焦點也指向物流數據。資深物流與供應鏈行業觀察人士黃剛認為,很顯然兩大電商巨頭的對立,已經倒逼快遞企業站隊。除此以外,傳統的快遞企業必須在技術和管理上升級,才能滿足電商對物流效率的需求。
多極對立
根據國家郵政局網站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73.2億件,同比增長30.7%。五大上市公司合計營業收入558億元。
從發件量來看,上半年順豐業務量為13.73億件,中通業務量為26.68億件,圓通為22.6億件,韻達為19.67億件,申通為17.26億件,合計為99.94億件。“三通一達”不僅在發件量上保持了優勢,利潤也較為可觀。
財報數據顯示,順豐控股歸屬上市公司利潤18.84億元,同比增長7.47%;圓通速遞凈利潤為6.93億元,同比增長6.18%;中通快遞上半年盈利12.2億元,同比增長59.20%;韻達股份上半年凈利潤7.48億元,同比增長41%;申通快遞凈利潤7.47億元, 同比增長22.9%。
不過,整個快遞行業的增長速度已經在放緩。此外,電商平臺對自建物流的重視,也是一大原因。2016年11月,京東物流正式以品牌化運營的方式全面對社會開放。今年4月,京東宣布京東物流獨立運營,組建京東物流子集團,最近,京東物流的冷鏈業務也完全向社會開放。這意味著,京東物流已經正式加入到與第三方快遞競爭的行列中。
此外,蘇寧云商、唯品會等平臺均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體系。此外,生鮮電商企業幾乎全部投入了重金自建物流。隨著新零售帶來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加速,電商平臺自有的物流體系,已經將傳統快遞企業排除在外。
黃剛認為,現在的快遞企業如果不轉型,未來將面臨重要挑戰。百世物流招股說明書透露,該公司2014年凈虧損7.18億元,2015年凈虧損10.59億元,2016年凈虧損13.63億元。今年的業績能否改善,尚不得而知。
而電商與物流之間的依存與博弈,還將長期持續下去。為了拓展業務,順豐、韻達、圓通等快遞公司均已開通了電商業務,但是收效甚微。“快遞的用戶向電商轉化的概率很低,且沒有用戶黏度。此外,企業的基因也注定了它們做不成電商。”黃剛進一步補充。
業務形態的單一,造成了快遞企業面對電商平臺時的話語權不足。除了選擇站隊,快遞公司下一步的出路在何方,依然撲朔迷離。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9-12· 未來城市社區雛形初現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