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態“加減法”咋運算?
我國西部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脆弱區。內蒙古修復草原生態,云南守護野生動植物家園,西藏治理高原水土流失……加保護、強治理,減污染、少干擾,西部地區著力做好生態“加減法”。
青年科學家、護林員等扎根西部,將知識、心血與汗水傾注在草原上、深山里、峽谷間,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奉獻青春之力。
育一株苗,修復草原生態
3月的內蒙古草原,離返青期還有1個多月時間,而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草原生態與畜牧獸醫系教授廖成松早已開始了柳蘭育苗工作,為天氣轉暖后移栽到野外做準備。
柳蘭等鄉土植物是草原生態修復的“好助手”。但在幾年前,野生柳蘭的種子退化嚴重,加之氣候變暖等因素導致自然成苗率極低,野生柳蘭種群面積逐漸縮小。2016年,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組建起野生植物馴化栽培團隊,廖成松帶領團隊成員以柳蘭為突破口,開展野生鄉土植物保護、馴化和人工栽培工作。
為了模擬出適宜柳蘭生長的環境,廖成松帶領團隊成員來到草原深處監測野生柳蘭生長環境,在實驗室進行了數千次模擬實驗。經過5年潛心研究,廖成松團隊將野生柳蘭不足5%的成苗率提升至75%,實現了野生柳蘭的人工栽培,并將柳蘭應用于生態修復一線。
近年來,內蒙古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減輕草原畜牧業對天然草原飼草依賴,持續推進草原休養生息。2024年,內蒙古種草改良1923.67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48%;17個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新增生態種草530.7萬畝,較上年增長459%。
找一群猴,守護野生動物家園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片馬鎮位于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是我國境內最早發現極度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區域。
2013年5月,還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陳奕欣來到高黎貢山,開始了怒江金絲猴調查工作。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往返攀爬40至60度的陡坡,是他找猴的日常。
堅持不懈之下,科研團隊在2020年11月對猴群進行了較完整的記錄,逐步摸清了片馬地區怒江金絲猴的“家底”,為促進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的科學保護提供了關鍵證據支撐。
對怒江金絲猴的保護是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縮影。綠孔雀等珍稀瀕危動物數量實現穩定增長,多種極小種群植物得到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或繁育回歸等搶救性保護……云南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35萬平方公里,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種一片林,為高原治沙添綠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位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北岸,風沙曾是這里的“常客”。
“現在這里樹林茂密,以前可是連草都不長。”南木林縣艾瑪鄉夏嘎村護林員次仁旦增回憶道。
為保護脆弱的高原生態,西藏實施雅江中上、下游生態保護修復等“雙重”項目、南北山綠化工程和西藏“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此外,全面推動工礦企業綠色發展,企業前期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與節能審查,建成后實行能源總量控制,減少生態擾動、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廢水廢氣。
2014年,西藏“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在南木林縣啟動。34歲的次仁旦增聽說家鄉要植樹造林,立馬報名成為護林員。但是在高原造林并不容易,南木林縣平均海拔4000米,晝夜溫差大,水分蒸發快,樹苗存活率低。為提高存活率,政府合理規劃牧草區域,護林員們反復試驗栽種與灌溉方式,最終苗木成活率達到85%。
2024年,西藏完成營造林106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600萬畝。從拉薩到山南,從雅魯藏布江到羌塘草原,綠色畫卷在西藏鋪展。
- 4-14·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運輸貨物突破400萬標箱
- 4-14·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運輸貨物突破400萬標箱
- 1-2· 重慶西部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更高水平
- 12-23· 扎根西部,新時代學子這樣選擇!
- 12-16· 助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中國15地稅務部門深化5項合作
- 11-25· 今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突破80萬標箱
- 11-18·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迎來新一輪利好
- 11-4·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今年運輸貨物超70萬標箱
- 9-19· 西部陸海新通道助力潼南檸檬走出國門
- 9-19· 西部陸海新通道今年以來鐵海聯運貨物超60萬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