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進農業現代化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9月1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八場——“深化農村改革 賦能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專場新聞發布會。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以來,江蘇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主要表現為“三增、三快”:夏糧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農業重大項目落地快、鄉村建設推進快、農民收入增長快。全省夏糧面積3738.2萬畝,比上年增17.4萬畝,單產382.7公斤/畝、增4.5公斤/畝,總產286.1億斤、增4.7億斤,夏糧總產再創歷史新高。1—8月份新開工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153個,完成投資876.9億元,開工率93.1%。
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穩住農業基本盤、夯實“三農”壓艙石是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重要基礎,也是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近期,我省出臺關于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農業農村領域如何推動相關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表示,新出臺的《若干政策措施》專設章節部署推進農業現代化,拿出“真金白銀”、真招實策,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機械更新、智慧農業發展、海洋漁業等,都是著眼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關鍵環節的新增政策。農業農村部門將從四方面發力,緊抓政策機遇,細化工作措施,把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好,力求實現政策效能最大化——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文件提出,保持新建高標準農田畝均投資,將改造提升投入標準由2000元提高至2350元,取消對55個產糧大縣配套資金要求。今年,全省計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98萬畝,相關項目正按序時進度推進。
支持農業機械更新提升。文件提出,加大農業機械等領域設備更新支持力度。中央超長期特別國債安排我省用于農機報廢補貼資金6000萬元,省里配套1100萬元,加上常規專項資金,今年用于農機報廢補貼資金已超1億元,是往年的3倍以上。“我廳將會同省有關部門盡快將國債資金分配下達到市縣,制定便于執行的具體機械報廢補貼標準,組織企業加大回收拆解力度,支持實施老舊農機報廢更新3.8萬臺(套)以上。”季輝表示,同時,統籌省級財政相關資金,支持設施棚室改造提升5萬畝、規模畜禽養殖場設施設備提檔升級75個等,推動“兩新”政策在農業農村領域落地見效。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文件提出,對符合財政專項資金用途的智慧園區、數字農場(牧場、漁場)予以支持。目前,各地已儲備智慧園區項目11個、數字農場項目54個、數字牧場15個、數字漁場14個。省財政將按照不超過項目總投資30%的比例予以補助。農業農村部門還將研究制定推進全省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發掘一批智慧化建設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積極探索產業數字化、農業公共服務數字化、農業社會化云服務新模式,推動“蘇農云”在全省深化應用,加快農業“智改數轉網聯”,賦能農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文件提出,省級財政對中央資金補助之外新增海洋牧場建設內容予以最高2500萬元補助。海洋漁業是我省十大海洋產業之一,目前已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4個,其中連云港市秦山島東部海域、鹽城市濱海東部海域陶灣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我們將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管理,統籌相關資金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漁港經濟區等,建立上下聯動的海洋漁業重大項目定期調度機制,組織符合條件的地方積極爭取建設新的國家級海洋牧場,高質量建設‘藍色糧倉’。”季輝說。
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朱新華表示,將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完善鄉村產業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加快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培育一批鄉村特色產業村鎮、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有特色、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金名片”,把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精耕深耕特定細分領域,培育更多具有行業話語權的“單項冠軍”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加快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融合,積極創新民俗體驗、親子研學、農耕活動、鄉村文創等新業態,推動串點成線、連片成帶、集群集聚發展。
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是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村系統大力開展“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年”活動,已開工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153個,完成投資876.9億元,帶動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增強了“三農”的“壓艙石”作用。省農業農村廳計財處處長鄒芳剛介紹,為進一步抓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將在改革創新、增強活力上加力,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業農村“小、散”資源打捆打包、抱團發展,積極培育農業農村投資需求,引導城鄉要素加快雙向流動。加強各級農業園區規劃和建設,促進建設用地、設施用地等發展要素配置,把園區打造為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載體平臺。開展“金秋招商”活動,統籌全省資源開展聯動招商,把招引央企、農業龍頭企業等作為重要方向。突出設施棚室改造提升、規模畜禽養殖場提檔升級、池塘標準化改造、海洋漁業發展等8個方面,以最簡便的方法、最快的速度,實施一批高質量設施設備更新提升項目,大力拓展重大項目建設新領域。
江蘇漁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發展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去年,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將海洋漁業列為海洋十大產業之一,并出臺多項支持政策;今年,省委召開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對推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省農業農村廳漁業處處長謝偉軍表示,將聚焦規劃、品種、項目“三個一”重點任務,推動海洋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一個規劃”,組織啟動編制工作,強化規劃引領;圍繞“一個當家品種”,加強科技支撐,推進海水“一條魚”新品種研發聯合攻關;圍繞“一批重大項目”,與連云港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推進近海牡蠣養殖、深遠海綠鰭馬面鲀全產業鏈、海洋牧場裝備制造基地、漁港經濟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和美鄉村是一項民心工程和系統工程。目前,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到56.4%,納入國家監管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已整治完成103條、治理率達86.6%,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超過90%,1.6萬多個行政村全覆蓋組織實施了村莊清潔行動,一批行政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下一步,我們將緊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個基本單元,分層分類推進村莊規劃編制,逐步推動有規劃發展村莊的1.1萬個行政村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實用性規劃。”省農業農村廳鄉村建設促進處處長孟德富說,將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以農村戶廁改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為切入口,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加快補齊水電路橋氣網等基礎設施短板,完善農村教育養老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短板,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力爭到2035年,將1.1萬個行政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民群眾就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一個都不能少。在服務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我省立足不同產業、不同環節、不同主體的生產需求,在堅持發展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省服務主體達到7.4萬家。同時,因地制宜開展農事服務,服務領域由種植業向果茶菜等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拓展,向加工銷售、市場信息、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延伸,有效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難題,促進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翔表示,我省大力培育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支持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強化過程服務和要素保障,推進各類服務主體分工科學、聯動協同,有效配置農業全產業鏈資源要素,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與多元增值服務相結合、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結合的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發展智慧農業是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朱新華介紹,我省將把產業融合創新應用作為關鍵,集成技術、裝備、數據、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加快培育智慧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緊密結合糧食作物單產提升行動、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行動、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等,加快高效綠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有力有序分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智改數轉網聯”,實現信息技術向產加銷各領域、上下游各層面滲透,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
記者 吳瓊
- 3-31· 江蘇做大切好就業蛋糕
- 3-17· 江蘇首部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發布
- 3-17· 江蘇:增強農業科技裝備支撐能力
- 1-13· 江蘇省財政統籌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
- 12-23· 江蘇聚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點面結合 大膽創新
- 12-12· 江蘇啟動舊房裝修改造補貼工作
- 12-2· 江蘇數據大通道,讓省級政務數據直達基層
- 12-2· 推進省管鐵路建設促區域協調發展
- 11-21· 江蘇:用心求“新”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
- 11-21· 江蘇:用心求“新”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