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巢家庭”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近期,一份調研報告的出臺,讓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展現在公眾眼前。8月16日,吉林省長春市委政法委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名為《關于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預防的調研報告》,其中提到,隨著家庭離婚率的上升以及其他空巢家庭的數量日漸增多,農村單親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增多。(澎湃新聞網 8月19日)
在農村地區,因為一些年輕父母外出務工、婚姻解體等,大量的家庭成為“空巢家庭”,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一些孩子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后面,大都有一個“問題家庭”、一對“問題父母”。對于“空巢家庭”,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缺乏來自監護人特別是父母的關愛。孩子長期留守農村老家,在“隔代監護”封閉的環境下成長,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心靈發生扭曲變形,難以抵制外部誘惑,觸碰法律紅線。最高法曾表示,2021年至2023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為留守兒童的案件共1835件,占比22.94%;被告人為單親家庭的案件共556件,占比6.95%。
未成年人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必須盡快擰緊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滋生蔓延的“水龍頭”。審視“空巢家庭”的形成,既有經濟轉型發展的原因,也有社會轉型變遷的因素。隨著大量人口流向城鎮地區,農村地區人口結構嚴重失衡,家庭結構發生改變在所難免。從長遠看,應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集鄉村人氣,吸引農村勞動力要素回流,不斷增加發展活力,盡快阻止和扭轉“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加劇”等不利趨勢。
對于已經形成的諸多農村“空巢家庭”,應采取各種形式“實心”“暖巢”,持續傳遞來自社會的關愛,包括倡導子女“常回家看看”或就近居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作用提供服務,鼓勵鄉里互助結對幫扶等措施,都會有效紓解這些家庭的實際困難,慰藉老人和孩子的內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地區的學校,對孩子不僅應教授文化,更應塑造人格,加強法治和德育教育,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未成年人成長為于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如此,農村單親家庭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增多的不良勢頭,才能得到遏制。(歐陽晨雨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24· 農業農村部:元宵節“菜籃子”產品供給有保障
- 12-2· 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 8-26· 農業農村部:做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謀劃儲備深化融資對接服務
- 7-15·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 如何托起返鄉農民工的幸福晚年?
- 3-21· 農村電商錨定新目標打造新引擎
- 1-11· 農村能源革命按下快進鍵 首批試點縣取得良好成效
- 12-18· 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
- 11-9· 四川:農村宅基地不同地域住房用地面積標準不同
- 11-6· 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日常監督機制
- 10-23· 農村公路建設取得扎實成效 前8月新改建9.7萬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