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推廣“冬黑麥+”種植模式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4-6-27 10:18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景陽)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聯合召開的“冬黑麥+”種植技術模式觀摩會,在通遼市開魯縣林輝草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的種植田內舉行。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人高的冬黑麥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該種植田共有冬黑麥1000畝。測產結果顯示,冬黑麥畝產鮮草可達3.18噸。
觀摩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顯國介紹,“冬黑麥+”種植模式,為打破飼草增產瓶頸提供了可能性。黑麥是越冬作物,返青早,生長速度比春播燕麥快,通常在5月底至6月上旬即可收獲,更利于調制干草。采用“冬黑麥+青貯玉米”輪作模式,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提高優質飼草供應量,從而有效緩解當地優質飼草的供需矛盾。
黑麥葉量大,莖稈柔軟,營養豐富,可做糧食,也是優質飼料。黑麥由中東地區引入我國后,主要栽培于北方山區或較寒冷地區。和其他谷類相比,黑麥適應能力強,在高海拔地區生長良好。在所有小粒谷物中,其抗寒能力最強,生長范圍甚至可至北極圈。
作為禾本科一年生越冬性飼草作物,冬黑麥可以一年兩作。這能有效緩解冬春季節飼草短缺對養殖業的影響,助力規模化養殖。同時,利用冬、春冷涼季進行冬黑麥生產,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覆蓋冬、春季裸露土地,防風固沙效果明顯。
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作物與旱作研究室主任白乙拉圖說:“冬黑麥在通遼地區有非常大的種植價值,一方面在生態保護上能提高土壤防風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肥沃指數,不影響下茬蕎麥、向日葵以及青貯玉米等作物的種植。和以往相比,推廣應用冬黑麥一年兩作種植技術后,基本實現了增收。目前,通遼市冬黑麥推廣種植面積累計達1萬多畝。”
免責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網,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 3-31· 內蒙古出實招讓稅費紅利精準直達民營企業
- 3-17· 內蒙古農商銀行獲批籌建 將于今年內掛牌
- 1-13· 內蒙古推動“兩代表一委員”常態化履職
- 1-2· 內蒙古鄂爾多斯智能監管“舌尖安全”
- 11-21· 內蒙古:528項“溫暖工程”項目全部完工
- 11-21· 內蒙古:528項“溫暖工程”項目全部完工
- 10-21· “內蒙古正向世界遞出一張綠色名片”
- 10-10· 內蒙古創新綠色金融 “貸”動綠色發展
- 9-12· 通遼:重大新能源項目加速發展
- 8-29· 內蒙古赤峰搶占綠氫發展制高點
圖文資訊
近期熱點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