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數字技術賦能智慧良田
本報記者 陳汝健
“裝上這個溶肥桶,灌溉與施肥就可以同步進行了。”5月14日,在河北滿城北宋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太行城鄉建設集團(以下簡稱“集團”)高標準農田項目保定負責人陳冬兵,正用手機測試新安裝的水肥一體機。按下手機操控端上的攪拌鍵后,溶肥桶里的肥料轟然攪拌起來,說話間,百米外的水霧噴涌而出,落在青青的麥苗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主體作用。
為農業生產增“智”
“在滿城的這批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智能水肥一體機成為 ‘標配’”。陳冬兵告訴記者,他們將為滿城8個村莊的1萬畝農田配建19臺這樣的水肥一體機。
農業穩產增產,科技是關鍵。
在與之相鄰的順平縣才良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名施工人員正在加緊調試智能噴灌控制柜。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這臺智能噴灌系統建成后,將有效解決該村129畝高標準農田的“喝水”問題。
智慧灌溉系統成為順平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中之重。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該縣投資2100余萬元,在才良等6個村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其中,包括地埋式自動伸縮管道10萬余米。
在安平縣大子文鎮,記者驅車順著新修的田間水泥路,駛入京塘北分干渠施工現場,沿途林立麥田間的灌溉“神器”引起記者的好奇。“這是用來提高噴灑效果的壓力罐。”現場施工人員劉春肖告訴記者,他們在安平縣新建的3.5萬畝高標準農田里,安裝了804個這樣的壓力罐。這種壓力罐為“井渠雙灌”模式,既可以滿足地表水澆灌,也可以用于地下水。
“硬核”技術裝備,讓農業用水更高效。“這些是新修建的微型揚水站。”劉春肖邊說邊指向翻建一新的水渠邊,我們在這條干渠上共建了40座揚水站。旱季時,從干渠揚水澆灌田地。雨季時,用干渠排澇存儲雨水,實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為農田建設提“質”
數字技術不僅為農業生產增“智”,也為農田建設提“質”。
在易縣周莊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記者看到一名施工人員正用手機掃地下防滲管道作業卡片上的二維碼。“這是我們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制作的可視化施工動畫。”陳冬兵表示,現場工人通過觀看模擬施工的動畫,能夠快速了解施工方案、技術和工藝,最終實現項目建設的高效和高質。
主動擁抱數字化,積極打造BIM技術應用新場景。“我們將在武邑縣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中全面推廣應用BIM技術。” 在不久前新建的武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部,集團高標準農田項目衡水負責人劉鵬祥告訴記者,他們制作了一批BIM技術作業明白卡,準備開工進場前發放給一線施工人員。
加“數”前行,不斷擴大項目建設“朋友圈”。“數字技術賦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志斌告訴記者,他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始于去年開工的安平縣,截至目前,他們已拓展在建高標準農田項目10個,施工準備期項目5個,今年總規模有望突破100萬畝。
示范引領,打造“太行城鄉”樣板間。“未來,我們將推動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向縱深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向數字化轉型,努力打造太行城鄉數字農業示范樣板間。”王志斌說。
如今,放眼沃野里蕩起的層層麥浪,記者發現,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勞作方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業生產散發出的智慧光芒。
- 4-7· 河北省裝配式農房建設試點基本實現縣級全覆蓋
- 3-31· 數字化轉型“做什么”“怎么做”?首個國家標準明確了
- 3-31· 數字產業去年完成業務收入35萬億元
- 3-10· 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澎湃
- 3-10· 新一輪數字基礎設施布局開啟
- 3-10· 筑牢數字基石 共建交通運輸行業數字化轉型之路——高德地圖順利通過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驗收工作
- 3-10·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超450萬家
- 2-3· 河北省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連續四年全國第一
- 1-2·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機構職能調整
- 12-30· 數字化驅動跨境電商增長,科捷賦能全球化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