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級市要借籃球“干大事”
一個1.8萬座規模的籃球中心正在浙江中北部的縣級市諸暨拔地而起,隨著鋼筋混凝土一起澆筑的,是這座小城關于籃球的雄心。
比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還多500座左右,不輸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體育館、北京凱迪拉克中心體育館,正在建設的諸暨市籃球中心是目前浙江省內單體規模最大,整體規模全國前十的頂級籃球中心。計劃于2025年6月交付使用的場館,足以滿足舉辦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及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中國賽等頂級賽事的需求。
實際上,諸暨不缺籃球場,甚至以“2251片”的數據保持著“擁有標準籃球場最多的縣級市”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但當“籃球也是生產力”時,一座籃球中心便不是錦上添花的地標,而是擦亮城市品牌的信心和野心。
據《諸暨縣志》考證,1911年之前,新式學堂開設籃球課,讓諸暨成為我國最早開展籃球運動的地方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籃球在全縣廣泛興起,出現了“泥腳打球、光腳看球”的空前盛況,村民自發集資辦賽成為一種風尚。
改革開放后,諸暨秉持“多了球場、少了賭場”的理念,籃球場地建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通過政府主導,院地共建,村集體聯建聯營,企業、鄉賢出資建設等模式,籃球場遍布諸暨,深入人心。
CBA的到來讓外界看到了“浙江籃球之鄉”。作為原浙江萬馬籃球隊、浙江廣廈籃球隊主場所在城市,自2018年以來,諸暨共承辦了近900場CBA賽事,此后,除了“襪業之都”“西施故里”外,“唯一同時承辦CBA完整賽季賽事和全明星周末的縣級市”也被印入城市名片。
在連續3個賽季承辦CBA聯賽賽會制的比賽后,2023年,諸暨整合基層賽事資源,推出以村為單位的大型全民籃球賽即首屆諸暨村BA,吸引23個鎮街281支隊伍近4000人報名,進行了681場比賽。第二屆村BA本月初揭幕,便增加為311支村(社區)球隊,比賽場次近800場。
“可見諸暨人對籃球的熱愛是刻在基因里的。”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表示,不能簡簡單單地用一場籃球比賽去評價村BA,“在諸暨,籃球是競技體育,也是群眾文化,更是精神家園”。
“沒有比冠軍更高的目標,我們去年是冠軍,今年肯定還要爭冠軍。”諸暨市安華鎮礦亭村隊隊員何偉立平時在杭州上班,為了比賽特意趕回家鄉,“隊員最遠從上海、青島趕回來,也要為了自己的村子爭光。”
據諸暨市籃球協會主席黃生華介紹,寄托在籃球上的鄉情必須有完善、公平的競賽機制保障。根據規則,“村BA”不能請外援,必須是原籍本村或者戶口(含掛靠戶口)在本村的村民才能參賽。他們白天務農、務工、做買賣,傍晚球服一換、球鞋一穿,就上場打起了比賽。
安華鎮村BA揭幕戰近日打響,參賽兩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印刷廠廠長、中學老師、動車所職員、法院人民調解員、個體戶、大學生等,場邊觀眾的助威中,常能聽到稚嫩的聲音“爸爸加油”“大伯伯加油”。場下身份各異,但決定上場,隊員就得努力成為“村里人的驕傲”。
村民之間、村社之間、干群之間,緊張的關系因為籃球得到紓解。
據諸暨村BA賽事組委會副秘書長楊鑌斌介紹,諸暨電網特高壓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就與國網諸暨供電公司和道林山村的一場籃球友誼賽有關。在前期準備過程中,項目曾遭遇難題——根據規劃,建設變電所需要遷移該片土地內的多座墳墓,對村民來說,這是很難妥協的大事。球賽出現后,情緒發泄了,信任建立了,道理有了歸宿,難題迎刃而解,從此,雙方的籃球友誼賽成了一項固定賽事。
除了情緒價值,籃球還帶來了看得見的經濟價值。去年5月1日起,“村BA”在諸暨安華鎮連比8天,當地的美食街每晚的客流量比平時翻了一番。通過舉辦村BA等活動,點燃安華夜晚的煙火氣。數據顯示,2023年,安華鎮營業至凌晨兩點之后的夜宵店超100家,日均客流近3萬人次,其中外鎮、外市占到60%,戶均收入達35萬元以上,帶動創業就業近3000人。
作為諸暨村BA的賽場之一,五泄鎮文體中心當初的建設目標就瞄準了“共富”。五泄鎮五泄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蔣國輝表示,文體中心當年由五泄社區邀請周邊5個村莊參與聯建,于2021年10月建成使用,場館的出現不僅為群眾提供了健身休閑的場所,更因村BA等賽事的到來,改變了當地的“致富路徑”。
“沒有業態,村里很難創造經營性收入,但體育+旅游改變了這個情況。”蔣國輝表示,“賽事”經濟發展成效明顯,截至2023年年底,文體中心已承辦省市各級各類賽事50余場,導入流量13萬余人次,累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家樂每戶增收4萬元。
此外,“安華大黃牛”“白塔湖大鵝”“草塔羊肉”“阮市炒貨”“同山燒”等本土味獎品讓村BA充滿鄉情,村BA也成為珍珠、襪子、銅材、毛巾等諸暨特色產業元素的展示平臺,借助直播和短視頻的東風,等待“破圈”。
璜山鎮村民黃偉飛今年36歲,因傷病告別籃球后,成為一名網絡籃球主播,“我父親就是村籃球隊的主力選手,我也放不下籃球”。起初,一場村籃球賽直播“百來個人看”,但從去年村BA推出后,觀眾人數激增,“播半決賽,同時在線有兩三千人,后臺數據顯示,八九成是諸暨本地人。”他開始義務兼任村BA解說,通常每天跑3個賽場,樂此不疲的同時也有煩惱,“原來搞直播的就三四個人,現在一場比賽,我的對手有三四十人。”
“在全民喜愛籃球的氛圍中,青少年就是受益者,無論從家庭還是社會,參與籃球運動都很容易得到支持。”諸暨市教體局局長陳初明表示,目前,諸暨有全國青少年籃球特色學校9所,共有近30家青少年籃球訓練或培訓機構,每家機構學員基本在100-200人不等,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在此基礎上,校園籃球和競技人才輸送也有亮點,“第十七屆中學生籃球聯賽,浣紗初中、草塔高中以全勝戰績晉級總決賽。萬濟圓、胡金秋等出色的年輕球員也出自諸暨”。
優質的賽事和場館資源被安放進學校。浙江農林大學暨陽體育中心是諸暨村BA的賽場之一,也曾是CBA聯賽以及全明星賽的比賽場館。場館負責人張建青介紹,場館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體育教學和運動環境,高關注度的賽事也為他們提供了志愿服務、近距離觀賽的機會,“營造了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
在這座曾經承辦CBA比賽的球館中,上方懸著浙江廣廈俱樂部的球員海報,下面掛著諸暨村BA“土味”口號:“膽大,三勿相信試試看”“硬綻,石板道地摜烏句”“對伙,小布衫里脫出”。楊鑌斌表示,無論干事創業還是籃球精神,3句諺語分別表達了諸暨人永不服輸、干事務實、大氣擔當的精神特質。在他看來,目前諸暨村BA的熱鬧不僅需要持續,更需要進一步“破圈”,且借助賽事的平臺,“本土文化的輸出比本土旅游的輸出更值得期待”。
- 3-31· 長江邊,一個工業縣的綠色發展“舍得賬”
- 9-23· 一個番茄的產業化之路
- 8-19· 一個西海固小鄉村,憑啥靠種地“火”起來?
- 8-8· 萬億級市場規模,低空經濟如何“飛”得更穩
- 2-1· 提前一個月搶民宿、機票,它是下一個“爾濱”?
- 1-8· 上海:一個科技獎項的“促智”之法
- 1-8· 河北:一個產業集群的“轉智”之路
- 6-19· 國內第一個自動化裝卸海鐵聯運項目將在年底建成
- 1-16· 一個牛油果撬動邊境縣產業蝶變
- 11-3· 一個黔北鄉村的振興景象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