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錨定“1到100”
孕婦戴上智能貼片,能24小時不間斷傾聽胎兒心率;“一鍵助針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能實時監測人體血糖……在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一系列前沿的“黑科技”展示,令人眼前一亮。
“一些產品從研發到市場應用,快的只用了幾個月,在以前幾乎不可能做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長三角研究院靈活完善的體制機制,許多科技成果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了產業化。
2003年,浙江省與清華大學聯合創辦的新型創新載體——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20多年來,該院立足浙江、面向長三角,以自收自支、市場化運營探索形成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逐步成長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產學研試驗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
“一頭扎根創新,一頭直面市場,我們是這兩個環節之間的一座橋梁和一支‘快速響應部隊’。”長三角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楊向東說,為了有效鏈接資源,長三角研究院利用自身優勢,從清華大學成建制引入科技資源,陸續在浙江建設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柔性電子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等模式動物研究中心等高端科研平臺。
一次成功的科技成果轉化,就能讓一家傳統制造企業邁向智能智造,這樣的案例在長三角研究院并不鮮見。
在長三角研究院智能裝備與技術研究中心里,一張能夠監測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體征數據的智能床就是一個典型。彼時,麒盛科技正在開發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但苦于企業研發實力有限,一直進展不順。
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長三角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與麒盛科技深度合作,并共同成立數據服務公司,建立科技研發團隊,聯合開發智能傳感器技術,推出了智能床、健康睡眠管理系統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經過多年探索,長三角研究院總結出一種包含“政產學研金介用”多種轉化要素在內的北斗七星模式,構建起一套從應用基礎技術研究到產品規模化生產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開辟出一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新路。
多年來,長三角研究院堅持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較快實現了從“借力生存”到“自我造血”的創新機制迭代。
“以‘揭榜掛帥’項目攻關、共建企業聯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回答好‘企業家之問’。”楊向東說,通過實施“十百千”企業創新服務工程——與10家以上大型央企、100家以上的產業鏈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為10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長三角研究院實現了自收自支、可持續創新。
“如今,我們與清華大學專注于‘0到1’的基礎研究形成錯位互補發展,長三角研究院聚焦‘1到10’的應用型科研,并積極與企業合作,將科技成果打造為符合售賣需要的商品進入市場流通,完成從‘10到100’的商業變現過程。”楊向東說。
截至目前,長三角研究院已累計在浙江各地招引落地項目2089個。在楊向東看來,長三角研究院用實踐證明,突破省校合作可能存在的“兩張皮、愛扯皮”怪圈,必須真正激發合作各方的內生動力,推動政府、產業、高校、研究機構、金融與中介機構等充分參與協同配合,形成良性滋養的創新生態。
放眼未來,楊向東表示,長三角研究院將進一步把握創新規律,凝聚各方創新要素,探索新型舉國體制,面向產業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早日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新型創新載體,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 3-10· 浙江加速交通設施數字化轉型
- 2-3· 浙江財政今年科技投入將超千億元
- 1-2· 浙江譜寫鄉村人才振興“協奏曲”
- 11-21· 浙江紹興:22項攻堅改革賦能政府增值服務
- 10-24· 浙江實現在檔規上電化學儲能站100%實時監測
- 10-17· 浙江南潯:“數字伙伴”助老年人與“數”俱進
- 10-14· 浙江鄉村振興先行密碼背后的啟示
- 9-23· 浙江:緊盯“小飯碗”,為民辦實事
- 9-12· 浙江布局推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 9-9· 浙江蕭山:產業社區里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