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大而不強如何破解——河北衡水絲網產業調查
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一些地區的傳統特色產業集群面臨著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現實問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傳統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難題?如何基于產業基礎和優勢,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河北省衡水市在絲網這一傳統產業上不斷解題。
絲網是重要的工業品,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常見的護欄網、石籠網,公路兩側的聲屏障,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醫藥衛生及航空航天等領域都離不開絲網。
河北省衡水市絲網產業起步早,是全國最大的絲網生產基地和絲網產品集散地,也是國家金屬和化纖絲網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然而,作為特色產業,衡水絲網也面臨成長的煩惱——企業規模偏小,缺少龍頭引領,產品同質化較重,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該如何突破發展,讓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繼續做強做優,向智向新向綠?
破“小”——
擴大規模 培育龍頭
產品涵蓋拉拔類、編織類、焊接類、沖拉類、非織造類、制品類六大系列,共400多個品種,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國的80%……衡水絲網產業的成績單已足夠亮眼,但在業內人看來,成績背后是隱憂。安平縣是衡水市絲網產業的主要聚集區,安平縣委書記曹向東一針見血:“主要問題是大群體小規模,有高原無山峰,企業體量普遍偏小,缺乏大企業和龍頭骨干企業引領。”
曹向東列舉了另外一組數據:安平縣擁有絲網工貿企業1.3萬余家,從業人員21萬人,年拔絲500萬噸、織網10億平方米,擁有的絲網工貿企業數量、專業從業人員數量、絲網產品種類和規模等均居國內首位。但絲網類的規上企業僅125家,營收超億元企業23家、超3億元企業3家。
緊鄰安平縣的饒陽縣情況類似,截至2022年底,饒陽縣擁有絲網企業16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僅21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僅2家。
“安平縣的絲網企業遍地開花,大小企業星羅棋布,幾個親戚朋友湊點錢買幾臺機器就可以開個小廠。”曹向東說,主營業務相似,產品結構雷同,裝備水平落后,利潤薄且內卷嚴重,最后只能拼成本、打價格戰。
河北省絲網產業協會會長梁畔逢對此深有同感。“衡水絲網產業兩頭在外,第一個頭是源頭,原材料在外;第二個頭是尾頭,深加工在外,衡水絲網只能吃中間。”梁畔逢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企業體量小,產業鏈條不完善。
如何破解“小”的難題?衡水市改變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割裂式治理方式,做好頂層設計,提升規模、做大盤子、培育龍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在政策上,出臺《衡水市絲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規劃路線圖和任務書,對全市規上企業、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提出明確目標。推行雙信用+標準地+承諾制、畝均論英雄等改革舉措,盤活存量土地500余畝,解決15個億元以上項目落地問題。
在外引上,圍繞延鏈補鏈精準招商。加大對企業獎勵力度,設立延鏈強鏈補鏈招商引資獎金1000萬元、高質量發展獎1500萬元。與邢臺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穩定原料供應。推動產品精深加工,引進東方雨虹、中材綠建等項目,打造服務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的高端建材產業基地。
在內育上,按照應用場景對絲網產業進行重新分類,每個細分領域培育2家至3家鏈主企業。推動絲網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鼓勵企業聯合、兼并和股權收購,推進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支持重點企業進軍5億元規模以上行業“領跑者”企業。完善“大龍+小龍”雙線培育機制,建立一對一幫扶措施,打造“產業龍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優質企業雁陣集群。“比如,目前安平縣有多家企業共同投資建立大型鍍鋅廠,入股企業共享使用。環保效果好、使用效率高,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優勢體現出來了。”梁畔逢說。
“有了一紙藍圖,就要實干到底。”曹向東表示,“安平縣作為絲網產業排頭兵,要發揮政策引領作用,持續向規模要發展空間,向龍頭要發展引力。”
多維度的政策支持讓衡水絲網產業的聚集度逐步提高,鏈主企業的示范引領效應更加突出。走進河北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臺臺織機正在生產幅寬14.5米的SSB造紙成型網。“近兩年,我們更新設備,擴充產能,目前年生產能力超過60萬平方米。”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叢尚說,目前公司正向10億元規模以上行業領軍企業的目標邁進。
按照計劃,衡水市絲網產業2023年營業收入將增長13.4%左右,達到1050億元;2025年達到1260億元,2027年達到1580億元。2023年底衡水市絲網規上企業力爭達到17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42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2家。
培“智”——
智轉數改 加速轉型
河北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高精密金屬絲網及深加工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生產車間,公司副總經理王印升向記者介紹生產設備的智轉數改情況:“我們的熱處理設備、織網機、噴涂機、氫能鎳網深加工設備都是由公司的科研團隊原創設計,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自主率達到100%。”
王印升說,公司2016年實現“上云”后,打通采購、生產、物流、核算等全業務流程,辦公效率提高近6倍。
他舉了一個例子。11月15日,在公司駐阿聯酋迪拜辦事處,一位客戶前來詢價。工作人員閆榮宇馬上進入云辦公系統向公司本部發出請求。國內的報價員王迪接收到詢價信息后,先確認質量標準、包裝要求、運輸方式等,通過系統核算,最終形成報價單反饋給遠在迪拜的客戶,整個過程只用時5分鐘。“在沒有‘上云’的時候,只能通過電話或郵件溝通,還得有專門人員到各個部門核算,整個過程最快也要半小時以上。”王印升說。
越來越多的絲網企業嘗到了智造的甜頭,智轉數改的主動性更強,并帶動更多企業以數字化賦能高質量發展。“只有實現智造升級,才能更好地推進絲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衡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為民說。
然而培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我們通過調研了解到,許多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更為普遍。不想轉主要是內生動力不足;不敢轉是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技術、資金、人才儲備不足,缺乏改變的勇氣;不會轉則是方法論問題,不知從何處著手,缺乏科學的行動路徑。”尹為民說,智轉數改是系統工程,不能光靠企業單打獨斗,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資金保障、企業參與,形成多方合力才有出路。
針對絲網企業數字化程度低、研發投入少等問題,衡水市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支持絲網企業申報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項目,引導中小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供應鏈協同等關鍵工序向云平臺遷移。依托服務商對絲網產業進行診斷,形成數字化轉型評估診斷報告,引導企業智轉數改。推動企業與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研發自動化驗網設備,實現自動化檢驗。推動安平絲網數字化改造率先突破,形成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更多企業主動轉型。
河北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崔偉告訴記者:“在絲網材料方面,我們與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發高端不銹鋼微絲。在絲網工藝方面,與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研發護欄網自動化焊接生產線。在絲網裝備方面,與天津工業大學、東華大學合作,開展研發新型金屬網織機設備。”在今年召開的2023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上,當地有32項涉及絲網產業的新產品、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集中發布。
“衡水市將絲網產業數字化作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突破口,并取得階段性成果。2022年,僅安平縣工業企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就達到40%,上云企業1300余家,集群上云比例達10.5%。”衡水市科學技術局局長韋文華介紹,下一步將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設備換芯和機器換人,引導其應用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與物流裝備等。鼓勵龍頭企業全方位開展數字化改造,促進信息系統與生產設備的互聯互通和集成應用,以點帶面地推動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育“新”——
創新驅動 迭代更新
航空航天領域的濾芯濾網、家裝市場的零甲醛綠色板材、高鐵高速路旁的聲屏障……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理念變化給絲網產業帶來全新應用場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針對創新能力不足問題,衡水市全面梳理絲網產業科技需求,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成立了不銹鋼絲網研發中心和焊接絲網研究中心。依托骨干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重點技術項目攻關,與河北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等探索絲網產業在智能化領域的拓展應用。成立河北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雄安·衡水安平經濟協作中心、網都河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從實際效果看,政府搭建科研平臺,促成校企牽手對接,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比直接給優惠、發補貼更重要。”尹為民說。
在安平縣瑞佳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不銹鋼絲被織成一張如綢緞般的絲網。“這種特殊的絲網產品廣泛應用于芯片、半導體等高精尖領域。”公司總經理劉愛奇說,公司瞄準絲網產品升級,研發出這款高端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河北聯達過濾器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將上千層絲網碼放整齊后推入燒結爐內。“這些絲網將被壓縮成厚度約6厘米的回熱器元件,主要應用在航空、航天、航海領域,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較大份額,還出口到歐洲、北美等地。”公司技術主管張娜說,這主要得益于不斷創新,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超100萬元,已擁有20多項專利。
近日,衡水市民張立強和甄靜正為新房選購家具,貨比三家后,河北威歐浩思鋁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鋁制家居產品吸引了他們。“這些鋁制家居產品樣式豐富,環保性能好,還防潮防霉防蟲,不易變形,我們打算訂購一套。”甄靜說。
“公司生產的鋁制家居產品采用了鋁蜂窩芯技術,是絲網產業的延鏈補鏈產品。這個市場發展潛力很大。”公司董事長張偉介紹,鋁制家居產品可實現循環利用,具有較高的回收利用價值。
河北艾林建材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隱形窗紗,廣受市場歡迎,出口多個國家;安平鑫河金屬絲網有限公司將不銹鋼線材拉拔至直徑0.036毫米,創造了全國紀錄;安平縣瑞佳網業有限公司將不銹鋼印刷網平紋編織目數提升至600目/英寸……“新產品、新技術紛紛亮相,折射出衡水絲網產業加快創新、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趨勢。”尹為民說。
絲網產業育“新”成果在每年的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上得到展現。今年國內外共計有5萬余人前來觀展采購,達成銷售意向36.8億元,線上線下成交額13.6億元。印度客商納文2019年就曾參加博覽會,并與天澤金屬制品公司洽談合作。此次展會中他將目光投向了該公司的不銹鋼絲。“衡水的絲網產品在我們國家應用十分廣泛,這次展出的新型產品讓我眼前一亮。”納文說。
除了創新技術,衡水絲網產業還不斷開拓產品銷售渠道。衡水市先后組織絲網企業赴阿聯酋、德國、塞爾維亞等地參加系列招商推介活動,開拓國際市場,達成合作協議26項,多個企業建立了海外倉,每年出口產品約1.8萬標準箱,外貿出口交貨值超10億美元。“以安平縣為例,該縣絲網產品2022年進出口額達到41.4億元,同比增長11.4%,今年外貿規模再創新高。”河北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李東亮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扶持一批大型龍頭企業。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助力快速成長。同時優化政策導向,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搭建常態化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增強科技成果承接能力。”韋文華說。
向“綠”——
綠色生產 低碳循環
提高制造業“含綠量”,是推動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綠色化轉型勢在必行。
衡水絲網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強化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綠色低碳行動計劃,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絲網產業集群,打造以綠為底的絲網產業示范高地。
在河北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頂棚上每隔4米左右就有一個透光帶。“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更充分地利用自然光照。”公司副總經理張成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透光帶一天可為公司省電448千瓦時,除去陰雨天,每年至少可省電14萬千瓦時。公司還引進了節能型生產設備,并多次升級工藝,可節約用電量10%以上。
在河北金標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逯千里正帶著工人檢修車間房頂上的光伏發電設備。“車間房頂鋪了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板,目前車間內各種設備以及辦公用電全部由其提供。”逯千里說,以前公司每年電費開銷180多萬元,現在光伏發電既節省開支又低碳環保。此外,公司不斷提高原材料使用率,以1.25米寬的鋼片原材料為例,除了正常生產聲屏障表面,余料可以生產龍骨、下封板,邊角料還可以生產小型墊片、柱帽等配件。目前公司原材料使用率達到99.5%。
近年來,衡水市把污染防治作為絲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持續降低廢水、固體廢棄物及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推動綠色清潔生產。加大以電鍍廢水處理為重點的污染治理力度,推動工業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加快絲網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步伐,強化綠色低碳關鍵技術供給。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應用,普及清潔高效焊接、表面處理、沖壓等加工工藝,淘汰落后產品和技術,全面降低能耗、物耗和碳排放水平。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等技術,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能源和水資源消費量。
國網衡水供電公司結合用電檢查和能效服務,幫助絲網企業進行負荷調整和無功治理,并向企業推送能效賬單和能效診斷報告。“我們開展了‘節能診斷+節能監察’活動,引導企業建設綠色工廠。”安平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趙超英介紹,節能專家深入企業車間,進行技術和節能管理指導,依據診斷結果,開出處方。
“絲網產業是衡水市的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我們要進一步規劃好產業發展路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力度,推動品牌化戰略,發揮產業自身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絲網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衡水市委書記吳曉華說。 (經濟日報記者 王勝強)
- 4-14· 特色專列繪就“交通+文旅”新圖景
- 3-31· 數字產業去年完成業務收入35萬億元
- 3-17· 文旅產業如何變流量為“留量”
- 1-2· 澳門產業結構顯著優化 非博彩業生產總值占比上升
- 11-11· 低空產業“加速起飛” 預計明年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將超2000億元
- 11-7· 強產業 穩投資 促消費 天津生產消費一線走訪見聞
- 11-4· 開行特色列車 助力鄉村振興
- 10-17· 銀發產業“30萬億”大市場如何撬動
- 9-19· 肉牛產業如何破局——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調查
- 8-15· 登山產業見證青藏高原生態不斷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