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產業見證青藏高原生態不斷向好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記者 李琳海)歷經連續6天的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攀登后,11日凌晨,28歲的鄭國瑞成功登頂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
“每次感覺快不行的時候,我都會逼自己一把。山頂溫度非常低,大概有零下20攝氏度,這次我不僅征服了自己,也對大美三江源更加充滿敬畏。”鄭國瑞說。
鄭國瑞是蘭州鐵路局銀川供電段的一名司機,因為對雪山的熱愛,第一次來到高原的他直奔玉珠峰南坡——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
玉珠峰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由于其接近性好,到達性強,冰川裂縫少,成為高山探險旅游者的熱門“打卡地”。
曲麻萊縣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生態地位重要,該縣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曲發源于該縣,涓涓細流一路向前,奔騰向海……
立秋時節,驅車沿著215國道行走該縣,高聳的雪山巍然聳立,江水穿過山嶺涌起波濤,草甸綿延無盡……
“來到三江源,感覺受到了洗禮,看著草原上奔跑的野生動物,我們也要為這片凈土做點什么。”鄭國瑞說。
他告訴記者,登山時產生的垃圾主要是水瓶和食物包裝,出發前向導就要求每一位登山者準備一個塑料袋,最后將垃圾統一帶回。記者在海拔5050米的玉珠峰大本營看到,隊員們產生的生活垃圾有序放置在垃圾桶內,后勤保障人員定期將垃圾托運至山下進行集中處理。
據了解,曲麻河鄉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鄉所轄4個村的生態管護員定期對園區內垃圾進行清理。曲麻河鄉鄉長羅松才仁說,按照全域無垃圾及禁塑減廢工作要求制定了每周定期進行環境清理工作機制,用心呵護牧民和野生動物共同的家園。
從位于昂拉村的玉珠峰國際登山小鎮到縣城有300多公里,一路上,藏野驢、野牦牛等自由奔跑。“近些年,我明顯感覺到家鄉的野生動物多了,草長得茂盛,很多干涸的地方濕地重現。生態變好,牧民家的牛羊更加健壯。”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三社的牧民白瑪謝拉說。
崗什卡雪峰是祁連山脈東段最高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平均海拔4045米,最高峰海拔5254.5米,峰頂終年積雪,山體高大,集冰、雪、碎石和少量巖壁為一體,明暗冰裂縫分布在冰川之上,為登山者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
門源縣位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青海省體育局冬季項目和戶外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衛東說,每年崗什卡舉辦相關登山滑雪活動時,體育部門和當地政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崗什卡核心區禁止人為開發活動,“通過這樣的體育活動,我們要將綠色環保的種子種在每一個人心里”。
55歲的曹軍安來自門源縣皇城蒙古族鄉東灘村,是青海浩門馬文化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近年來舉行的崗什卡國際滑雪登山交流大會等賽事吸引著眾多滑雪愛好者。曹軍安牽著馬匹成為馱夫,賽事裝備及物資需要從海拔3700多米的過渡營地運到海拔4350米的賽事大本營。
曹軍安說,下山時,他們將遺棄在周邊的垃圾統一回收帶下山,有些垃圾“藏得很深”,甚至埋在了碎石下,他們也要將它摳出來。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韓強說,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試點建設以來,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草原以及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源涵養功能持續增強。
數字可以佐證。據介紹,與試點前相比,植被面積增加51.27平方公里,生態系統固碳釋氧量增加7.7%,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升7.3%,生態環境呈現新面貌。
玉珠峰腳下,崗什卡之巔,如今登山大本營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地球村”。體育追夢者們不斷用合作、用體育的魅力打破堅冰,在多樣化基礎上尋求共性,見證高原生態之變。
36歲的才仁塔興來自昂拉村,隨著登山產業的興起,他創辦了塔興戶外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從山腳下的孩子,到新一代登山人,才仁塔興認為,是登山塑造了他的人生。
“是登山產業成就了當地牧民,我們要護好腳下的土地,讓更多人在登山同時,看看三江源美麗的模樣。”才仁塔興說。
- 3-31· 數字產業去年完成業務收入35萬億元
- 3-17· 文旅產業如何變流量為“留量”
- 1-2· 澳門產業結構顯著優化 非博彩業生產總值占比上升
- 11-11· 低空產業“加速起飛” 預計明年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將超2000億元
- 11-7· 強產業 穩投資 促消費 天津生產消費一線走訪見聞
- 10-17· 銀發產業“30萬億”大市場如何撬動
- 9-19· 肉牛產業如何破局——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調查
- 9-9· 浙江蕭山:產業社區里的“雙向奔赴”
- 8-15· 新能源產業,湖南領跑“儲能”賽道
- 6-24· 智能產業賽道 天津跑出加速度!營收超3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