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凈化黃河“毛細血管”
秋日的塞上暑熱漸退,天高云淡。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掌政鎮(zhèn),記者沿著一條寬闊的排水溝一路東行,沿途可見不少垂釣者坐在小馬扎上,手執(zhí)長竿,盡享野趣。
“5年前來這里根本釣不到魚,水面發(fā)黑,還有臭味,岸上都是垃圾。”銀川市釣魚愛好者劉百川說。而如今,“臭水溝”已不見蹤影,溝坡兩岸整齊砌護,溝底水草清晰可見,時有水鳥掠過水面,成為野釣好去處。
這條名為永二干溝的排水溝是寧夏主要的入黃排水溝之一,綿延26公里,穿過兩個縣區(qū),沿線農田退水以及生活污水、工業(yè)污水經過處理達標后,都排到這條溝,最終排入黃河。
“我們通過基質換填,在溝底鋪填了天然鵝卵石、火山巖等,并種植水草,吸附分解水體中的氨氮、總磷等污染物,削減了10%的污染物總量。”銀川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興慶分局副局長李松楠說,經過近幾年綜合治理,排水溝水質已穩(wěn)定達到地表水Ⅳ類。
寧夏是全國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兩千多年的引黃灌溉造就“塞上江南”,留下密如網織的溝渠,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為引黃灌區(qū)排水通道的支流、排水溝,逐漸演變?yōu)楣I(yè)廢水和城鎮(zhèn)污水的排污通道,水質一度惡化。
這些水系脈絡如同黃河的“毛細血管”,其干凈暢通與否,直接影響黃河“肌體健康”。2016年以來,寧夏按照“源頭治理、生態(tài)修復、末端提升”的理念,對入黃排水溝開展綜合治理。
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道水體的最后一道“閘口”。寧夏利用航測對全區(qū)主要河流、湖泊、排水溝排污口進行排查和監(jiān)測溯源,并按照不同排口類型,采取取締、清理合并、規(guī)范整治等不同措施。
目前,全區(qū)35座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提標改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此外,寧夏還在全區(qū)所有城鎮(zhèn)和工業(yè)園區(qū)污水處理廠末端、黃河支流以及主要入黃排水溝,累計建設人工濕地62座,進一步“洗凈”污染物。
寧夏首府銀川市是黃河流域水環(huán)境治理重點區(qū)。從高空俯瞰,在銀川市東郊,一個長約51.6公里、面積約1.1萬畝的濱河水系,串連起3處天然濕地和5處人工濕地,如同在黃河西岸加裝了一個巨型“凈水器”。
這是銀川市2018年以來實施的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成果。“我們將全市11條入黃排水溝截流連通,只留一個入黃口,結束了以往溝道局部治污模式。”銀川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科科長曹婧說,水系連通后,水多了也“活”了,借助水體循環(huán)自凈能力,水體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
截至目前,寧夏全區(qū)13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22條主要排水溝入黃口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黃河干流出境斷面連續(xù)6年保持Ⅱ類水質。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觀再現,為市民營造了美麗空間。距離黃河岸邊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的銀川黃河濕地公園,是濱河水系人工濕地之一。傍晚時刻,不少游客漫步在休閑棧道上,欣賞水波粼粼、蘆葦依依。
在年逾六旬的興慶區(qū)通貴鄉(xiāng)河灘村村民顧金成記憶中,以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河灘鹽堿地。“現在每天吃完晚飯,帶上小孫子在這里走一走,感覺我們也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他說。
- 4-7· 寧夏實現工會經費收入票據全程電子化管理
- 3-31· 寧夏首座數智化110千伏變電站投運
- 3-17· 寧夏中寧:塞上江南“杞”新篇
- 1-13· 寧夏: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塞上江南”煥新顏
- 1-2· 寧夏銀川盤活四閑資源 變沉睡存量為新興增量
- 11-11· 寧夏明確構建“一河三山”國土空間生態(tài)修復格局
- 11-7· 寧夏推動農業(yè)科技成果“進園入縣”
- 11-7· 寧夏推動農業(yè)科技成果“進園入縣”
- 10-14· 寧夏:對接創(chuàng)新需求 開通成果“直通車”
- 10-14·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