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攜手打造流通圈 環京鮮活農產品坐上“直通車”
原標題:京津冀攜手打造流通圈 凈菜凈膛魚加速進商超 環京鮮活農產品坐上“直通車”
產地直采、商超直供,來自天津、河北的農產品已登上北京市民餐桌。近年來,京津冀攜手打造環首都鮮活農產品流通圈,通過建設基地、暢通物流通道、加大直采力度,將新鮮的蔬菜、水產等農產品源源不斷送進首都市場。
天津的凈膛魚打開新市場
一大早,市民王女士來到家門口的物美超市選購午餐食材,她徑直走向水產區,取走兩條已去鱗、去鰓、去內臟的凈膛魚。
這些凈膛魚來自天津的活魚直采基地。每天下午,在百公里外的水產養殖魚塘,工人們會將捕撈上來的活魚挑選裝車,把它們連夜送到北京大興的凈膛魚加工廠。一條條鮮活的魚游入加工廠的“臨時水庫”,等待進一步處理。之后,在恒溫車間內,工作人員對魚完成“三去”處理并真空包裝,通過品控檢查的成品魚放入冷藏庫內暫存,隨后搭乘冷鏈車運往各大門店。
“2016年以前,我們只能坐在塘口等別人來買魚,也不知道魚去向了哪里。”作為天津養殖業龍頭企業依差水產的負責人,吳良玉沒想到,幾年間公司就打開了北京市場,如今每年供應物美的活魚達300萬斤,占總產量的一半。
來自天津的鯽魚、武昌魚、鱸魚、羅非魚等水產成為京城市民餐桌上的常客,其中鱸魚占到近三分之一。“發現北京市民愛吃鱸魚后,我們去年又新建了一座保溫大棚,專門用來培育鱸魚苗。”吳良玉介紹。
河北凈菜進京直達餐桌
在河北蔬菜產地的凈菜車間,原本連土帶泥的蔬菜被洗凈切好,隨后打包裝車。這些凈菜搭乘“進京直通車”直抵北京,被送往有需求的商超、食堂或飯店。
2020年5月,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關于逐步推進凈菜上市工作的指導意見》。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京冀通過突破進京車輛限制、統一“河北凈菜”標準、規范綠色通道政策,攜手推動“河北凈菜”進京。
2023年,北京相關協會、企業代表與河北饒陽縣簽訂了《“河北凈菜”進北京合作框架協議》。5月26日,河北凈菜進京直通車從饒陽縣首次發車,新鮮采摘的蔬菜在24小時內就能出現在北京市民的餐桌上。直通車的開通,拓寬了河北優質農產品進入北京市機關學校、企業商超的渠道,也提升了凈菜產業化水平。據悉,河北正加快在環京周邊地區建設凈菜加工基地,鮮切菜企業已達70余家。
環京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提速
走俏京城的鮮活農產品不僅有鱸魚,還有白菜、番茄、黃瓜、辣椒……為增強首都市場蔬菜等農產品供給能力,京津冀正攜手建設環京周邊農產品供應基地。
根據2022年發布的《共建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實施方案》,本市相關部門對入選的基地提供資金支持,自2022年起連續支持4年。同時,對基地啟動日常監管機制,使質量安全有保障。
據了解,近一年來,蔬菜基地建設初具成效,2022年共有70個蔬菜生產基地通過認定,其中天津市推薦入選7個、河北省推薦入選63個。這些蔬菜生產基地既有位于中南部平原地區的,也有位于北部冷涼地區的,為實現蔬菜全年供應提供了保障。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70家基地累計種植蔬菜3.73萬畝,蔬菜銷售量16.4萬噸,其中銷往北京6.12萬噸,占比近4成。2023年,經遴選與公示等環節,還將有位于天津、河北的60家基地入選。
“基地的建設目標是‘日常供得穩、應急有保障’。”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計劃,到2025年,在環京周邊支持建設的300畝以上蔬菜生產基地將達210個,總面積約6萬畝。通過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和應急調配機制,首都市場蔬菜日常供應和應急保障能力將顯著提升。(馬婧)
- 1-13· 京津冀45項公安事項“同事同標”
- 12-2· 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保護利用 生態文化價值凸顯
- 11-14· 寶奇攜手中國兵器一機集團旗下數構科技,共繪內蒙古產業數字化發展藍圖
- 11-4·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上新”
- 10-24· 京津冀三地“通抵通貸” 組團便民利企
- 9-30· 京津兩地稅務部門合力打造“一站式”遷出遷入服務
- 9-23· 京津冀合力打造氫能人才培養生態圈
- 9-2· 攜手各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
- 8-22· 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明確“施工圖”
- 7-25· 京津冀多條道路將連通 智慧設備讓出行更安全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