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
5月,是53歲的姚林東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走到村子周圍的樹林邊,只見數百個蜂箱整齊擺放,嗡嗡的蜂鳴聲不絕于耳。姚林東揭開其中一個,查看采蜜情況。
“最近正值‘流蜜期’,今年雨水多,產量可能略有下降,但好在蜂蜜的品質不受影響。”這位從事中蜂養殖近30年的“老把式”說。
姚林東所在的陜西麟游縣佛堂寺村位于大山深處。早年間,村里多為留守老人,人們靠種植小麥、玉米養家糊口。脫貧攻堅后,佛堂寺村立足地域特色,利用春夏秋三季蜜源植物發展中蜂養殖。
“中蜂不需要追蜜轉地放養,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養蜂取蜜。”佛堂寺村黨支部書記王明軍說,在姚林東等養蜂能手的帶領下,村民們從窯洞里零散“土養”,發展到規模化活框養殖,全村一萬余箱中蜂每年可產優質成熟蜜60多噸,現在人均年收入達1.8萬元。
將自然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土特產”金字招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也使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新路。如今,麟游縣依托當地50余萬畝刺槐林發展中蜂養殖、蜂蜜加工等“甜蜜產業”,年產值超過1200萬元。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以臊子面聞名于世。“臊子面相傳始于西周時期。每逢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用臊子面款待客人。”岐山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張曉宇說,基于悠久的歷史淵源,再加上岐山作為關中產糧大縣擁有充足的原糧,當地將“做大一碗面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方向,立志讓岐山面食翻山越嶺,走上全國更多百姓的餐桌。
在位于岐山縣城附近的陜西秦憶濃食品有限公司,一桶桶即食臊子面即將搭乘電商快車發往全國各地。公司總經理凈寧波表示,通過與本地農戶簽訂400余畝的農業訂單,公司收購面粉、胡蘿卜、豆腐、蒜苗等原料進行加工,用原產地材料還原臊子面本味。此外,當地還實施了“百城千店”工程,龍頭企業已開設連鎖店47戶,解決了一方“土特產”走不遠的問題。
伴隨這碗面一同成長的,還有眾多上下游企業。走進岐山天緣醋產業園,濃郁的醋香撲面而來。企業董事長助理馬偉剛告訴記者,隨著臊子面越走越遠,醋作為調味的點睛之筆,迎來了更加旺盛的市場需求。
“2018年開始,我們對醋提質升級,適當降低酸度,更好地滿足外地消費者口味。2019年,我們創新推出臊子面酸湯調味汁,2022年銷售額已突破千萬。”馬偉剛說。
圍繞岐山臊子面,岐山縣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發展模式,同時建設以包裝生產、食品加工、消費體驗等多產融合為特色的食品產業園,縣域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完善。
“過去,標準缺失、生產分散、鏈條短而不全,是制約‘土特產’發展壯大的短板。通過出臺行業標準,把單一農產品發展為多元產業鏈,我們向產業融合要效益,用規模發展促就業,打通了產、供、銷,也把‘地區+美食’的招牌越擦越亮。”張曉宇說,“一碗面”經濟已為當地村民提供9萬多個就業崗位。
- 3-17· 陜西:氣象“哨兵”護“金果”
- 11-14· 陜西秦嶺:生態長廊孕育“動植物寶庫”
- 10-24· 陜西神木:“玻璃工坊”育出好果苗
- 10-24· 陜西渭南:“關中糧倉”成為印刷包裝重鎮
- 9-23· 陜西零工市場助就業促增收
- 9-23· 陜西定邊:讓小雜糧長成大產業
- 9-19· 陜西:穿越千年融古今 文旅賦能新消費
- 9-12· 陜西榆林:從傳統“煤城”到西部經濟增長極
- 8-8· 陜西平利:“小草”成就大產業 托起百姓致富夢
- 8-5· 陜西低空經濟加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