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橘之鄉”江西南豐有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眼下正值南方早稻生長的關鍵時期,走進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一些“低產橘園”變身“水澆良田”,種上了一株株嫩綠的早稻秧苗;部分蜜橘產業從業者開始嘗試“退橘種糧”,為糧食生產搭建“智慧車間”,助力糧食穩產增產……聞名遐邇的“蜜橘之鄉”正發生一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橘”變新事。
寒潮凍害致橘農減產減收
蜜橘種植在南豐有1700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主導產業,百姓的“致富樹”,至今已創造超百億元經濟效益。自2009年起,南豐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3年穩居江西省第一位,這其中,蜜橘種植“功不可沒”。
然而,自2020年以來,數次強寒潮導致南豐蜜橘產區低溫突破或接近歷史極值,凍傷了不少橘樹。“因為凍害,全縣60萬畝橘園銳減到35萬畝。凍傷的橘樹當年是沒有產量的,一部分修剪一下過兩年才能緩過來,一部分直接枯死。”南豐縣蜜橘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國安說。
“凍傷的橘樹不僅維護成本高,而且產量和品質都大打折扣,不僅賺不了錢,還虧錢。”有著30多年橘園種植經驗的洽灣鎮上店村村民江貴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兩年他家的橘園畝產只有1000多斤,每斤收購價僅1.3-1.4元,畝產收益不到2000元,但肥料等成本投入超過2000元,算總賬還虧數百元。
走進南豐蜜橘主產區市山鎮耀里村花家嵊,記者看到,山腳下荒廢的橘園中還有一些因遭受凍害而枯死的橘樹。市山鎮副鎮長揭飔嫘說,因為減產減收,200多畝“蜜橘園”成了“荒草園”。
“退橘還田”實現土地增效增收
為解決橘園荒廢促民增收,南豐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確保蜜橘產業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對廢棄橘園和樹齡偏大、經濟效益低的橘園實施“退橘還田”,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年初,江貴林將5畝多橘園土地流轉給了村辦公司,每年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在市山鎮耀里村,工作人員正駕駛著挖掘機對200多畝荒廢橘園進行土地平整……黃國安說,近三年來南豐已完成“退橘還田”4.42萬畝,今年是力度最大的一年,現已完成2.7萬畝土地流轉。
在加快“低產橘園”淘汰退種的基礎上,南豐縣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出臺資金補貼、政策扶持等措施,并根據土地性質引導橘農種植糧食,鼓勵種糧大戶開展土地流轉,發展糧食生產。
當前,洽灣鎮上店村的種植戶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全力抓好早稻田間管理。從2021年開始,上店村村辦公司流轉了1300多畝連片橘園,通過“退橘還田”,按照一年兩季水稻、一季油菜的模式,打造規模化優質水稻和油菜輪作基地。“去年通過水稻種植、稻谷烘干以及農機租賃等方式,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60萬元。”上店村黨支部代理書記、村委會代理主任胡龍仔說。
“橘糧互促”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在南豐,不僅低產橘園園主積極“退橘還田”,一些蜜橘產業從業者也開始嘗試“退橘種糧”,助力糧食穩產增產。曾從事蜜橘加工產業10多年的市山鎮石謙村農民封寶軍,開始把目光轉向農田,與人合伙創辦了江西瑞尚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據封寶軍介紹,公司目前已流轉2000多畝農田(其中部分是退種蜜橘的土地),并投入600多萬元建成集育秧、農機服務、稻谷烘干等于一體的智慧化農事服務中心,深耕糧食種植。“未來3-5年,我們計劃流轉萬畝以上農田。”
低產橘園“翻”身變良田,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也有利于南豐蜜橘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這兩年,南豐縣大力實施蜜橘品質提升工程,持續推進“三園”(精品園、生態園、小康園)建設,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苗木補助、土壤改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蜜橘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6年,全縣柑橘種植面積由凍后35萬畝左右恢復并穩定在50萬畝左右,建立良種繁育基地2-3個,年培育健康苗木200萬株以上,同時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良性發展。”南豐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南豐縣現代農業示范園黨工委書記陳建明說,一“退”一“還”之間,不僅有效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推進了南豐現代農業發展。 (本報記者閆鵬)
- 2-28· 戲曲之鄉奏響產業“雙千億”發展強音
- 12-19· 青魚之鄉冬捕忙 浙北小鎮青魚如何游向全國?
- 3-24· 蔬菜之鄉山東壽光著力做好“穩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