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上為大橋“體檢”
來源:不詳 時間:2022-11-3 9:46
10月19日清晨,隨著一列運煤專列在三盛公黃河鐵路大橋上疾馳而過,這座包蘭線上最大的鋼桁梁橋迎來了它的守護者。
9時10分,寬闊的黃河河面上波光粼粼,“天窗”拉開帷幕。“我們今天的任務是檢查大橋梁體、墩臺和橋底螺栓。”烏海工務段巴彥路橋工區工長馬瑞祥給職工們布置當日工作。
1958年開通運營的三盛公黃河鐵路大橋全長682.5米,是包蘭線上的交通咽喉,每天有16趟旅客列車、60多趟貨物列車通過。當前正值季節變化期,晝夜溫差大,大橋墩臺和橋底螺栓狀態容易發生變化。馬瑞祥和工友們的首要任務是及時發現隱患并妥善處置。
“大家再互相檢查一下安全繩,一定要綁好系牢。”在馬瑞祥的叮囑聲中,橋梁工馮偉和朱斌沿著鋼梯一步步下到大橋墩臺。墩臺上空間小、設備多,一些狹小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個人,想要爬進去都需要技巧。馮偉和朱斌只能彎著腰,一手緊抓護欄,另一只手用小錘仔細敲擊墩臺螺栓,查看是否有松動跡象。
不遠處,班長李宏通過腳蹬車懸掛在橋梁梁底,稍有微風吹來,便晃晃悠悠。他背著30多公斤重的裝備,吃力地將腳蹬車蹬到檢查位置,檢查橋底螺栓有沒有松脫、鋼梁有無裂紋,碰到隱蔽部位時檢查得格外仔細。當檢查至一處焊縫,李宏發現防水層稍有脫落,他掏出隨身攜帶的水筆做好記號后自言自語道:“明天過來做防水涂層。”隨后,他蹬著腳蹬車繼續前進檢查。
11時10分,“天窗”準時結束。經過120分鐘的緊張作業,馬瑞祥和工友們完成了當天的檢查任務,檢查出的“病癥”被納入病害數據庫,為下一步“對癥下藥”提供了依據。
常 樂 張建華
免責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網,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 3-17· 黃河上中游分界處:河開萬物涌春潮
- 7-3· 貴州“母親河”摘掉“污江”帽
- 10-31· “懸”在河上更換步行板
- 5-10· 小米母親節活動
- 5-14· 母親節還在給媽媽挑面膜?沒想到“手膜”是這屆媽媽的心頭好
- 5-11· 母親節催熱孝心經濟 “為媽媽減負”成新主題
圖文資訊
近期熱點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