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人才交流渠道 甘肅張掖以創新增活力
本報記者 頡滿斌 通 訊 員 陳 海
“有了農科院專家的助力,我們突破了種業發展瓶頸,探索糯玉米、甜玉米等鮮食玉米種子研發生產,產值高于普通玉米。”眼下,正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期,甘肅張掖良潤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郝志宏向記者談起張掖市農科院專家的助力時感觸頗深。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張掖市把培育壯大高端智力人才、專家服務團隊、“草根”創新人才“三支隊伍”作為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保障,連續出臺16項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百千萬”科技人才工程,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同時,通過出臺多項政策,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
暢通渠道,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張掖市農科院是張掖市多措并舉打造人才高地的“典型派”。
“人才體制改革實施后,科研人員‘雙向兼職’渠道暢通了。”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何新春向記者悉數改革變化。
“全院68名技術人員中‘雙向兼職’人員29名,創辦、協辦、領辦種子企業8家,創辦個人科研工作室2個,年實施各類科研項目40項左右,近5年完成科研成果48項。”在何新春看來,成果豐碩。
數據顯示,該農科院“雙向兼職”人員每年服務玉米制種面積超過10萬畝。
作為全國最大的市級規模化玉米制種基地,張掖在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玉米種業安全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制種玉米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科技助力不僅讓玉米種子“顆粒歸倉”,也使玉米這一“黃金產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為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后續支撐之策。張掖市還出臺《強科技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
在這之前,張掖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將經濟和科技結合、培育產業鏈和配套創新鏈結合、鼓勵研發與促進轉化結合“三個結合”作為工作重點,在經濟發展中優先謀劃科技工作,在產業培育中配套布局創新平臺,在技術革新中注重成果應用,著力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政策鏈協同融合,研發轉化、基地平臺相互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
在張掖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永基看來,先后制定出臺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十強雙百”企業振興計劃的意見》等“四大政策”疊加,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
數據顯示,政策實施后,培育年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的龍頭骨干企業10戶、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億元的優勢骨干企業100戶和“四下轉四上”重點企業100戶,落實獎補資金1.4億元。
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
今年2月,300多座“張掖造”無水蘭標生物衛生間亮相北京冬奧會,圓滿完成賽事保障任務,受到國內外運動員和媒體記者的高度贊譽和廣泛關注。
“‘無水免沖智慧生態廁所’生物倉內設計了特殊的高溫處理工藝,不僅能加快分解速度,提高處理效率;同時還能殺死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擴散。廁所里安裝了空調,馬桶圈還設置了加熱功能,讓如廁更加舒適。”冬奧會期間,在延慶賽區負責生態廁所日常巡檢工作的張掖蘭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胡慧娟回憶,“很多運動員贊不絕口,有的還豎起大拇指說‘廁所里隱藏著黑科技!’”
“這是我們科研團隊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累計投入研發資金2億多元取得的成果,離不開科技政策疊加福利。”蘭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蘭表示,“科技+綠色”的無水免沖智慧生態廁所正是張掖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多措并舉推進科技創新的產物。
不僅如此,張掖市圍繞重大科技需求、重點創新成果,積極探索低門檻轉化、低風險轉化、低成本轉化、便利式轉化“四種轉化”模式,實現科技與發展交融,創新與創造并進,激發出自主創新的強大動能和無限潛力,從“跟跑”向“并跑”和“領跑”跨越。
李永基介紹,張掖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1.26%,高于全省0.04個百分點;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54.82%,位居全省前列。此外,全市248家企業進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全市專利申請總量達到2.17萬件,成為甘肅省第2個突破萬件的市州。
“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凸顯,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李永基說。
- 11-25· 暢通“北糧南運” 守好“大國糧倉”
- 10-14· “人才豫軍”成就中原科創高地
- 9-30· 暢通氫能車發展賽道 多地免收高速通行費
- 7-4· 湖北:暢通物流毛細血管 增強鄉村造血功能
- 5-13· 暢通物流“經絡”,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 12-7· 暢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推進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
- 11-27· 為青年人才解決居住困難 上海首個文化人才公寓啟用
- 11-2· 托育人才三不現狀比較普遍 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 10-30· 暢通電煤運輸“動脈”,擦亮鐵路惠民底色
- 10-7· 山東暢通貿易通道促進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