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五原縣:“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建設美好鄉村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高 平 王 瀟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鄔 佳
走進內蒙古五原縣隆興昌鎮聯星光伏新村,平坦干凈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白墻黛瓦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庭院里鮮花綻放、瓜果飄香,院子和屋頂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熠熠生輝。配套建設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等基礎設施,高標準現代化養殖園區也落戶于此。聯星光伏新村村容村貌整潔大氣,村民從居住到生產生活也都實現了就地城鎮化。
聯星光伏新村是由同聯村和五星村整村搬遷新建而成。過去的同聯村,由于地勢低洼,上游總排干渠排出的水都聚集于此,長期形成的鹽堿地使這里的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造成村民生活困難,青壯年外出打工謀生,老人、孩子守著貧瘠的土地度日。
如今,新村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規模化種養殖、產品深加工以及鄉村特色游等產業,村民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養殖、變身產業工人等方式,脫貧之后又致富,收入大幅上升,也將這個融農田水利、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光伏產業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帶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這樣的鄉村美景是五原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五原縣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兩手一起抓,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優化城鎮布局,提高城鄉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讓五原縣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現在,五原縣已建成547個村民健身廣場、228個村組文體活動室,全縣782個村莊全部完成村屯綠化,創建美麗庭院10240戶,實現了“綠進臟退”、生態宜居。同時,全面推行村民小組“微治理”,成功創建8個自治區級衛生鄉鎮、105個衛生村、69個生態村,兩個“中國最美村鎮”。
一條條筆直寬廣、縱橫交錯的道路,一排排設施完備、環境優雅的住宅小區,一座座景色宜人、綠樹成蔭的街頭游園,開門見綠、出門見景、500米入園……如今的五原縣,在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讓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新型城鎮化帶來的變化。
五原縣富民小區14號樓建設于2001年,樓內的居民主要以中老年住戶為主,部分居民由于居住樓層高,上下樓極不方便。2021年,五原縣通過申請上級資金,為4、5單元的住戶增設外掛電梯,住戶們在使用期間只需平攤后期管護費用,便可享受電梯帶來的生活便利。
“住了這么多年,終于用上電梯了!我們老年人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有了電梯以后上下樓拿點東西再也不犯愁了,太方便了。”對電梯盼望了許久的馬秀萍高興地說。
不僅如此,五原縣將全域旅游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以鄉村旅游示范點和重點項目建設為重點,以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為抓手,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在螢鄉農場,來一場集親子互動、科普教育、動物觀賞等于一體的體驗式旅游;在農耕文化博覽園“沉浸式”體驗河套地區數千年來的發展與改變,樂享農耕文化;走進五原“城市客廳”五原印巷,廊橋水榭、重樓飛閣恢宏大氣,古老與現代完美交融,仿佛置身夢境……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游客流連忘返。
“這里的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帶著小孩子們過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覺得非常有必要。”7月18日,來自呼和浩特市的張婷帶著一家老小到五原縣抗戰紀念園參觀。五原縣抗戰紀念園所在的隆興昌鎮舊城村在2021年被確定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同時延伸建成了舊城村史館、學悟館、劉桂清育仁小學史館等紅色展館,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記憶”旅游路線,讓更多來參觀的游客對五原抗戰、五原縣誓師等紅色故事深入人心。
“面對新形勢,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為目標,將培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結構戰略性調整、建設美好鄉村的重要手段,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精心打造城鄉統籌的示范區、產業集聚區、環境優美的生態區,做活做足‘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文章。”五原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孫志剛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9日 10版)
- 3-31· 內蒙古出實招讓稅費紅利精準直達民營企業
- 3-17· 內蒙古農商銀行獲批籌建 將于今年內掛牌
- 1-13· 內蒙古推動“兩代表一委員”常態化履職
- 1-2· 內蒙古鄂爾多斯智能監管“舌尖安全”
- 11-21· 內蒙古:528項“溫暖工程”項目全部完工
- 11-21· 內蒙古:528項“溫暖工程”項目全部完工
- 10-21· “內蒙古正向世界遞出一張綠色名片”
- 10-10· 內蒙古創新綠色金融 “貸”動綠色發展
- 8-29· 內蒙古赤峰搶占綠氫發展制高點
- 8-29· 內蒙古果蔬出口“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