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亮出銀行業保險業“成績單”
多位地方監管人士7月12日在“銀行業保險業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十年來,銀行業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重要成果,改革開放呈現新的局面,嚴監管氛圍基本形成。
組織體系日趨完善
過去十年來,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進步。
湖南銀保監局局長向恒介紹,近十年,湖南銀行業各項貸款余額增長2.8倍,年均增速15.1%;各項存款余額增長1.9倍,年均增速11.8%;保險深度由2.2%上升至3.3%,保險密度由705元每人上升至2278元每人;大病保險從無到有,已基本覆蓋全省城鄉居民,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覆蓋460萬人。
新疆銀保監局局長趙巍表示,截至6月末,新疆銀行業資產總額3.96萬億元,各項存款余額2.78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78萬億元,較2012年末分別增長132.84%、124.92%、225.07%。截至5月末,保險業資產總額1889.03億元,保費收入408.82億元,較2012年末分別增長289.44%、244.12%。
與此同時,組織體系日趨完善。趙巍稱,截至3月末,全疆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3755家,保險機構2085家,較2012年末分別增長11.03%、33.06%,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功能互補的金融組織體系。
在深圳地區,銀行業保險業堅持以自身高質量發展服務大灣區高質量建設,行業發展各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深圳銀保監局局長張利星介紹,十年間,轄區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1.7%,銀行業、保險業資產規模保持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二位,各項貸款年均增速15.1%,其中制造業貸款年均增速12.1%,小微企業貸款年均增速22.3%。
改革開放實現明顯突破
多地推進銀行業保險業改革開放實現明顯突破。
向恒介紹,湖南銀保監局持續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規范股東股權管理,轄內法人銀行全部完成股權托管。推動市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全面完成,組建了102家農商行。持續豐富機構門類,填補了人身保險、民營銀行、消費金融等地方法人機構空白。車險綜合改革有序推進,為消費者節省支出65.9億元。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為近50萬人提供保險保障。
“目前,深圳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僅次于上海、北京,已形成種類齊全、功能完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體系。”張利星表示,深圳外資銀行中,港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存貸款、凈利潤占比均超過七成,深圳已成為港資銀行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十年間,深圳落地CEPA框架下首家消費金融公司、全國首批互助制保險公司、華南首家臺資銀行子行、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等一批特色機構,深圳的改革開放“窗口”和“試驗田”的作用更加突出。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有實效
“近十年,湖南銀保監局推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過硬實效。”向恒介紹,大步推進不良資產處置,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363億元。支持重點企業化解債務風險,累計組建債權人委員會125家,弱化貸款風險175億元。在全國率先全面取締P2P網貸機構,推動網貸風險基本出清。近十年,沒有發生嚴重的單體機構風險,沒有發生影響區域金融穩定、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重大風險事件。
此外,過去10年,湖南銀保監局共對銀行業保險業機構開展了1700多家次現場檢查,處罰機構達1000多家次,處罰金額超3.7億元,處罰責任人超2500人次,保持強監管、嚴監管的高壓態勢。
趙巍介紹,截至6月末,新疆地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1.18%,較5月份的1.23%有進一步好轉,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時該局注重強化資產質量分類,推動銀行前瞻性提足撥備,多渠道補充資本。截至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撥備余額近800億元,撥備覆蓋率239.68%,其中轄區法人銀行機構撥備覆蓋率211.41%,具有較強的風險抵御和損失吸收能力。
“跨境理財通”雙向投資
產品交易額2.37億元
“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自落地以來取得了積極的市場反饋。
張利星介紹,截至6月末,深圳轄區共有24家銀行獲得試點資格,共開立“跨境理財通”相關賬戶12560個,辦理資金跨境匯劃合計4.04億元,雙向投資產品交易額2.37億元,約占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總量的三分之一。
她表示,深圳試點情況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業務區域以深港為主;二是南北向投資者對投資產品偏好略有不同,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存款,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理財產品;三是試點銀行類型豐富,涵蓋國有、股份、城商、外資等,今年5月,深圳農村商業銀行成為首家參與試點的農商銀行。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 11-7· 黑河地方鐵路永青站發生旅客列車脫線事故 無人員傷亡
- 8-19· 天津這些城市更新項目怎么干?解密來了
- 5-6· 這些贛南小城將“反向旅游”變“雙向奔赴”
- 4-15· 這些特產,讓長三角小城站上世界舞臺
- 1-29· 從地方兩會看穩就業實招:培養一技之長助力青年就業
- 1-25· 從地方兩會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 1-11· 地方國企要聚焦科技創新
- 1-26· 地方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 1-16· 地方兩會陸續召開 聚焦資本市場工作三大重點
- 1-16· 地方國企改革“施工圖”出爐 混改重組成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