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融合借“機”而起
6月的珠海,海風開始變得滾燙起來,但在海邊的珠海金灣機場(以下簡稱珠海機場)附近,兩大工程現場更是熱火朝天。一邊是包括T2航站樓在內的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另一邊是廣珠城軌延長線——珠機城軌二期。待兩大工程建成后,珠海機場將首次實現軌道交通連接,并將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與廣珠城軌、澳門輕軌的便攜銜接,同時珠海機場年旅客保障容量將提升至2750萬人次。6月14日,珠海對外發布《珠海機場二跑道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及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招標公告,預示著珠海機場二跑道的建設腳步也逐漸臨近。與此同時,珠海機場正在推動國際口岸申報和國際航線開通要圓多年“國際機場夢”,并推動“經珠港飛”盡快落地,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機場群。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航后第一個十年的低迷
珠海機場于1995年建成通航,初期命名為“珠海三灶機場”,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更名為“珠海金灣機場”。珠海機場按照年吞吐量1200萬人次的國際空港標準建設,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現代化機場之一,長達4000米的跑道長度在當時的國內機場中極為罕見。
然而,按照國際化高標準建造的珠海機場在投運后的頭十年發展并不如意,一直面臨客流少、航班少的經營壓力。進入新世紀,珠海本地人口和外地游客均大幅增長。到2006年前后,珠海本地常住人口超過140萬人,年接待游客總量達1600萬人次左右。省外前往澳門自由行的游客,每年有數百萬人次原本可以飛抵珠海,但由于珠海機場航班少,難以吸引留住這些客源。2000年~2006年,珠海機場年旅客量依然在六七十萬左右徘徊,2003年年旅客量最少的一年僅為58.5萬人次,2006年年旅客量最多的一年為79.9萬人次。
家在珠海的商務人士孫旭揚說,因為自己平時愛好旅游再加上經常出差,和家人常年乘機出行,但在2006年以前,幾乎未在珠海坐過飛機。如需飛內地,不是去深圳就是去廣州的機場;飛國際航線時會選擇去港澳搭乘飛機。由于當年珠海機場通達航點少、航班密度低,而航空公司考慮到航班客座率不足,開通新航線或增加航班的意愿不強,導致長期陷入“客流少——航班少,航班少——客流更少”的怪圈,珠海本地人坐飛機都不得不“舍近求遠”。
關鍵一步聯姻香港機場管理局
珠海機場為擺脫低迷,2006年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在商務部、民航局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下,珠海市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在這一年正式開啟“珠港機場合作”,雙方共同出資成立的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獲得了珠海機場20年的經營管理權,開創了機場管理的全新模式。
借助香港機場的先進管理經驗,珠海機場奮力開辟新航線、拓展周邊城市客流,次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萬,達104.1萬人次,增長30.3%。此后,珠海機場旅客及貨郵吞吐量實現節節攀升,成功擺脫了珠海機場客運量低迷的情況。
有航空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中小機場而言,“客流量達100萬人次”是重要突破條件,此時航空公司增開航線、增加航班的意愿將會大幅提升,從而使機場進入“客流增加——航線、航班增加,航線、航班增加,客流越多”的良性循環。
孫旭揚出行方式隨之改變,現在除了飛往國外,基本上都是搭乘珠海機場的航班前往國內各地。不止珠海人,周邊澳門、中山、江門、陽江等地區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于珠海機場乘機出行。
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丘昌賢說,自管理公司受委托管理珠海機場運輸主業以來,積極引入香港機場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拓展航線網絡,提升航班密度,完善地面通達性,使得珠海機場客貨運輸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托管以來,珠海機場通達城市由17個增至目前89個,重點城市覆蓋率由41%上升至97%,進駐珠海機場的運營航空公司由5家增至35家,每天兩班或兩班以上的航點占比高達44%,航班客座率逐年提升,逐漸形成以京滬為核心,重點城市高密度,航點多覆蓋的干支協同發展的航空網絡布局。
與香港機場聯姻后,珠海機場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機場,2006年至2019年,珠海機場客流量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3.4%,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在被托管后的第十年,2016年旅客吞吐量達613萬人次,約為托管前客流量的10倍。
加入“千萬級”機場朋友圈
2018年11月20日,珠海機場迎來發展的全新里程碑。這一天,珠海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當年全年達1122萬人次,成為繼香港、廣州、深圳機場之后,粵港澳大灣區第四個“千萬級”機場;2019年全年旅客吞吐量達1228.3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大灣區五大機場(含澳門機場)年旅客吞吐總量連續兩年突破2億人次。
丘昌賢說,為拓展客源,珠海機場著力構建完善的陸路接駁網絡。疫情發生前,珠海機場開設城市候機樓11家,累計開通14條珠海市區及周邊地區往返于珠海機場的專線,每天提供近500班次的機場快線班車連通珠海機場與珠海市及周邊地區。陸路接駁網絡的完善鞏固了珠海機場作為珠江口西岸干線機場、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航空業務集聚中心的戰略地位,促使珠海機場成為粵西地區旅客和訪澳旅客的首選。
珠海機場發展突飛猛進,一方面歸功于新的管理公司內外兼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珠海天時地利人和,時逢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橫琴自貿片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等多重利好。珠海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的增強、熱點旅游區域的增加等諸多因素均有利于珠海機場發展。如人口方面,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珠海常住人口243.96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56.02萬人相比較,增長56.36%,GDP總量從2010年1277億元增長到2020年3481.94億元,兩者增幅均為全省第一。
珠海機場旅客量2015年以來出現“井噴”增長,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珠海長隆開園的帶動,珠海年游客量也出現爆炸式增長。2013年珠海全市接待游客為2288.55萬人次;2014年珠海長隆開園,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3980.69萬人次。4年來,這一數據增加了1692.14萬人次。與此同時,珠海機場年旅客量從2013年的289萬人次,到2017年增長為921.6萬人次。
推動“經珠港飛”盡快落地
2019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航空管理培訓中心功能,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 近期,《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正式落地,其中提到珠海機場爭取開通國際口岸功能和開辟國際航線。
丘昌賢表示,珠海機場將配合香港機場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啟用,還將推動“經珠港飛”國際客運聯程項目落地。通過深度結合香港機場直飛境外近200個國際目的地的國際航線優勢與珠海機場近90個機場航點的內地航線優勢,將內地航點旅客引流至珠海機場,經由港珠澳大橋輸送至香港機場,再抵達旅客最終的國際目的地。若開通“經珠港飛”,預計能吸引10%以上出境旅客使用珠海機場作為中轉點,還將吸引新的國際旅客通過香港、珠海兩場轉機進入內地。
“經珠港飛”項目的落地,對于珠海的經濟發展作用顯而易見,“經珠港飛”的國際旅客,無論是從海外到內地還是相反路線,通過珠海所帶來的流轉效應,均可為珠海市帶來巨大商機;亦將有利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機場業務合作,創新珠港兩地機場合作模式,實現兩場資源整合互補,創新陸空聯運模式。
大灣區骨干機場擴建提速
當珠海機場年旅客量逼近千萬時,機場改擴建工程提上議程。2017年,珠海機場啟動東指廊升級改造工程,次年2月珠海機場東指廊正式啟用,新增8個登機口;2019年,啟動改擴建工程,該項目包括新建T2航站樓及站坪、飛行區滑行道等項目。T2航站樓總建筑面積為T1航站樓面積的2倍,計劃2024年建成。雙航站樓啟用后,珠海機場年旅客保障容量將達2750萬人次。
除了珠海機場外,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個骨干機場的擴建工程在加速。廣州白云機場三期擴建項目于2020年9月27日開工,主要包括四跑道、五跑道、T3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計劃于2025年底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將陸續完成機場衛星廳、三跑道以及T4航站樓等新一輪的擴建,預計2025年基本完成,國際航線數量超過100條。港澳方面,香港機場三跑道系統項目工程正在進行,預計將于2024年完成。擴建后的香港機場將能達到年接納1.2億人次旅客和1000萬噸貨物的目標,屆時香港國際機場將繼續保持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澳門國際機場的填海工程計劃也將在未來分階段進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機場建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大灣區的發展來看,融合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機場群建設首先可以加強人員流動,使互動關系更加密切,其次可以帶來商機,從而促進資金流動。不過,機場群的建設是否能真正產生聚集效應取決于各機場之間的互動密切程度。
丘昌賢說,2022年民航業恢復未及預期,今明年珠海機場仍將是恢復期;2024年將是發展期,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后,珠海機場將全面拓展市場,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做好運營資源儲備,著力擴充機場容量,提升機場保障能力,為后面的突破期儲能蓄力;2025年~2026年是突破期,珠海機場將以T2航站樓啟用為契機,繼續融合香港及內地機場先進管理理念,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機場群,逐步實現“復合型國際干線機場”“先進管理示范機場”“珠港合作、粵港澳融合發展典范”三個發展愿景。
【來源:廣州日報】
- 4-21· 央地融合 路地聯動:讓老年旅客老“游”所樂
- 2-3·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寶山模式”
- 11-7·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機構攜手 打造中藥質量檢測認證高地
- 10-24· “鏈”上融合 京津冀產業鏈澎湃新動能
- 9-5· 文旅融合活力足 釋放消費市場新動能
- 9-5· 粵港澳大灣區首開物流總包式全程班列
- 8-26· 大灣區暑期經濟有多“熱”
- 8-19·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變速抽蓄工程進入機電安裝階段
- 8-15· 文旅融合 打造河北文化新引擎
- 7-25· 城鄉融合打開鄉村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