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漢三招助撂荒地變“金土地”
新華社成都4月11日電 題:坡改梯、機械化、田管家——四川宣漢三招助撂荒地變“金土地”
新華社記者盧宥伊
正值春耕時節,四川省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的農田里,幾臺旋耕機在穿梭。高速旋轉的刀片將荒土、雜草打碎,幾分鐘后,田地被翻耕得疏松平整。
宣漢縣位于大巴山脈南麓,這里農村坡地、山地居多。宣漢縣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加強土地整理和渠系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和機械化,探索土地托管服務,鼓勵成立專業合作社。坡改梯、機械化、田管家,三招實現降低成本、農民受益的目標。
宣漢縣家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軍回憶,過去田不成形,機器進不了田,如果要機耕,得請人把機器抬到田里再去耕田,耕了過后又要請人把機器抬出來,各種成本算上,賺不了多少錢。
2012年起,宣漢縣對農田實施了高標準改造,小并大,坡改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新農田為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條件。袁軍抓住這個機遇,先后成立了袁軍種植家庭農場和家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不但自己當起了職業農民、因地制宜在托管的土地上發展“稻魚綜合種養”,還搞起社會化服務,通過規模化、科學化管理,取得了可喜效益。
“稻、魚收獲后,專合社以最低保護價收購,不用擔心銷路。”宣漢縣鴨池村黨委書記馮涌給記者算起“一田雙收”的細賬:稻谷按畝產1000斤計算,一畝稻田可收入1800元;魚按畝產300斤計算,一畝魚可收入4500余元;稻魚畝收入達6300余元,加上田埂種植玉米、大豆、油菜等的收入,效益相較過去大大增加。
今年,鴨池村托管土地將擴大到5000畝,數十戶農民簽訂了土地托管服務協議,節約直接種糧成本數十萬元。鴨池村生產的綠色優質大米,還申請了“稻魚香”商標、自制了禮盒包裝,1畝田可增收3000元,撂荒地變為“金土地”。
宣漢縣天生鎮新芽村村民向世路也嘗到甜頭,今年早早和遠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土地托管協議。“我家有3畝地,之前自己種,要買種子、請人耕田收割,我們按照每畝700余元的價格把地交給‘田管家’后,旱澇保收,每畝保底產量800斤。”他說。如今,他農忙時到農場務工,農閑時外出打工,收入不僅增加,而且還有保障。
宣漢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海達介紹,土地托管模式不僅破解了土地撂荒等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助力了鄉村振興。如今,宣漢縣25個鄉鎮的村民都曉得,種地可以請專業的“田管家”——宣漢縣已成立400余家專業合作社,托管土地30余萬畝,人均增收500余元。
- 6-16· 四川天府新區:構建公園城市發展新格局
- 6-9· 四川:端午假日文旅市場加速回暖
- 6-2· 四川為市場主體解難紓困:措施圍著企業轉 政策跟著難點走
- 5-27· 四川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 延展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場景
- 4-18· 四川13市推出“惠民保”,如何更惠民?
- 4-11· 四川核酸檢測再降價:單人單檢28元/次、混檢8元/人次
- 3-31· 四川持續擴大有效投資
- 3-21· 四川:引導企業“騰果還糧”實施“糧經輪種”
- 3-3· 四川外貿迎發展新機遇
- 2-20· 四川省渠縣組織本地企業深入鄉村招聘退役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