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汽甲子夢
無論市場一帆風順還是驚濤駭浪,承載著振興民族重卡產業重任的中國重汽這條巨輪,將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端。
60年,甲子夢。
在中國汽車發展史中,罕有車企有如此厚重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中國重汽的前身——濟南汽車制造廠,一個已有20年汽車維修、汽車零部件制造歷史的小廠,自己的汽車夢想開始起航。
幾年探索后,這家企業于1960年造出了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黃河JN150八噸載重汽車,結束了中國人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同年5月,毛澤東主席親臨濟南視察,并給予了充分肯定。陪同毛主席視察的李先念副總理,試了試汽車的舒適性后,給出了“中國人有志氣,工人階級有能力”贊譽。
這是一段佳話,更是鏤刻在重汽發展史上的榮光。
歷史上的“三汽”定位,上世紀60年代開啟的軍車制造史,注定其民族重任在肩;中國第一輛重型卡車的誕生,朱德元帥親題的“黃河”二字,更是輝煌的過往的見證;斯太爾平臺的引進,讓中國重型車技術實現產業化的升級;隨后與沃爾沃、曼的相繼合作,中國重汽努力正在努力踐行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的夢想。
這也是一段充滿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史。開啟中國重型汽車制造的大型國企,曾經也瀕臨過死亡;也曾遭遇重組之困。
一度因國內定點重型卡車生產企業而有著不錯日子的企業,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逐漸建立,競爭力不再。重組前的中國重汽生產效率低下、連年虧損,業務骨干大量流失,只有一個產品系列、78種車型,專利技術為零,實際虧損近百億。
一個關鍵人物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2000年7月,國務院對中國重汽進行戰略性重組。9月,時任濟南市市委副書記、副市長的馬純濟,被國家決策層“點將”,來到中國重汽,任職董事長、黨委書記。在以四兩撥千斤之勢,合理調配資源,讓這個企業起死回生,成功地帶領中國重汽走出了歷史的困局后,他又以發展的眼光,深化合資合作,走出了一條開放自主、引進消化再創新之路。
在中國重汽的60年歷史長河中,這是至關重要的16年。
從調整公司內部結構開始,馬純濟積極推動各項改革,努力建立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企業制度。2003年中國重汽重組山東小鴨電器開始進入資本市場,使得經營不善的老國企轉身成為國企改革成功的典范。
將歷史進程神化為英雄偉業顯然過于簡單,但從馬純濟帶領下中國重汽發展路徑看,賦予老國企以現代企業制度,這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順勢而為。
從瀕臨破產到成為重卡行業龍頭,回顧中國重汽改革或變革,不論是技術改造、產品研發,還是營銷網絡建設、組織結構和股權結構調整,都圍繞著“更好地適應市場”這個中心,在自身獲得發展的同時,也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
無論是與沃爾沃的合資合作,還是與MAN以“25%+1股”開創中外企業合作新模式,中國重汽幾經波折的發展中,始終堅持以我為主、自主發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不動搖——這也是中國重汽一個甲子歷史以來,始終貫穿著的一條紅線。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重汽堅持培育自主研發能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研發團隊,開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馬純濟很清楚,有了這樣的實力,中國重汽才能在自主發展以及對外合資合作的過程中,擁有中方主導企業的話語權,才能在與世界商用車巨頭競爭的格局中,擁有民族汽車產業的一席之地。
“中國重汽從一開始建廠到現在,靠什么力量來支撐企業的發展?即無論在什么時候,不管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毫不動搖地堅持走以我為中心自主發展、自主品牌之路。”在馬純濟看來,為中國人造好車,這是一代代重汽領導者都時刻銘記的歷史責任。
半個世紀歷史積淀后,馬純濟賦予了中國重汽更大的夢想——讓中國汽車走向世界。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發展機遇,加速向海外高端市場布局,力爭進入世界先進汽車制造商行列,這也是中國重汽始終不渝堅持自主發展、做大做強企業的永恒動力。
帶領這家地處山東濟南的商用車企業,馬純濟希望以更體系化、更穩健的方式,抵達重汽的世界級商用車夢想。無論市場一帆風順還是驚濤駭浪,承載著振興民族重卡產業重任的中國重汽這條巨輪,將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端。中國重汽前進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未來的路途任重道遠,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