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蓄勢待發
2021年12月14日,《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式印發。到2025年,廣東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海洋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同時,將建成10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廣東是海洋大省,海域遼闊,海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3倍。2020年,廣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72萬億元,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約五分之一。
未來5年,廣東海洋經濟如何繼續發展?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說,為強化廣東省關于“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空間的響應,“十四五”時期,廣東將構筑陸海一體的“一核、兩極、三帶、四區”的海洋經濟空間布局。
“一核”指著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兩極”即以汕頭、湛江為極點加快發展東西兩翼海洋經濟;“三帶”指統籌開發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深遠海海域三條海洋保護開發帶;“四區”是指聚力建設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廣東將不斷強化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提升沿海經濟帶與珠三角地區通達水平,著力打造東西兩翼新增長極,將沿海經濟帶建設成為新時代廣東發展主戰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蘇偉光說。
2021年6月,40萬噸級船舶“礦石湛江”輪安全靠妥湛江港。湛江港成為華南沿海港口第一個成功滿載靠泊40萬噸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
作為全國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湛江正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沿海經濟帶西部增長極。據湛江市副市長陳峻華介紹,依托湛江鋼鐵等4個投資均超過100億美元的重大臨港產業項目,湛江正在加快謀劃構建湛江大型產業集聚區,打造綠色鋼鐵等13個現代臨港產業集群。
“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大、海洋產業門類齊全,但海洋經濟的整體結構仍以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屈家樹說,2020年,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3個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全省12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高達83%,新興產業尚處于培育階段。
“十四五”時期,廣東將以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為抓手,重點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海洋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天然氣水合物等7大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油氣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4大傳統優勢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重點培育一批海洋領軍企業,打造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旅游以及現代海洋漁業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2021年上半年,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在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基地裝配完成并測試下線,標志著我國浮式海上風電關鍵技術實現新突破。目前,在陽江海域,共有1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核準,其中350萬千瓦項目正全面建設。未來,廣東將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與海洋牧場、海上制氫、觀光旅游、海洋綜合試驗場等相結合,力爭到2025年底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發展。
以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為抓手,廣東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筑廣東產業體系新支柱。
“十四五”時期,廣東還將加快發展藍色金融產業。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海洋金融事業部,開展海域、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和在建船舶、遠洋船舶等抵押貸款、質押貸款。
開闊的南沙港碼頭,萬噸巨輪往來穿梭;陽江南鵬島珍珠灣海上風電場風電機組雄偉屹立,葉片隨風轉動;湛江東海島上,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內鋼花飛舞,各條冷熱軋生產線日夜不停……從珠三角到粵東粵西,一幅向海奮進的畫卷正在繪就。
- 6-16· 廣東松山湖高新區探索園區管理新模式
- 6-13· 廣東全面推行“電子居住證” 可通過微信小程序申領
- 6-9· 廣東:五個特困行業緩繳企業社保費
- 6-9· 廣東珠海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 6-2· 廣東東莞:“雙萬”之城穩中見韌
- 5-30· 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 綿陽高新區“底氣”何在?
- 5-26· 廣東“綠色通道”助力新鮮蔬菜供港通關“加速度”
- 5-26· 廣東消費援藏助力西藏鄉村振興
- 5-19· 廣東多措并舉擴內需、穩外貿 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 5-19· 千億級紡織鞋服重鎮觀察:穩生產 拓市場 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