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級紡織鞋服重鎮觀察:穩生產 拓市場 爭創新
新華社福州5月16日電(記者鄭良、龐夢霞、趙雪彤)今年以來,我國紡織鞋服產業遭遇疫情多點散發、部分訂單轉移等沖擊。近日,記者在兩個千億級紡織鞋服重鎮福建泉州晉江市、福州長樂區蹲點采訪發現,面對嚴峻挑戰,企業迎難而上,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千方百計穩住生產,拓展市場,大力創新增強競爭力,正逐漸迎來市場的回暖。
穩生產:“機器的轟鳴聲讓人踏實”
今年3月中旬,福建泉州暴發新一輪本土疫情,歷時一個多月,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不小的影響。記者走訪發現,企業正全力以赴恢復生產,力爭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走進泉州晉江卡爾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成衣車間,一條條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分發、鎖邊、壓線、熨燙、質檢……20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工作。
“公司有3個廠區,1200多名工人,全部開足馬力生產,機器的轟鳴聲讓人踏實。”公司負責人柯永祥說。
“疫情期間我們沒有停工。”信泰集團總裁蔡清來告訴記者,公司未雨綢繆,備好能維持1個多月的原輔料,疫情發生后,1000多名工人閉環住在廠區,在落實各項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開工生產,疫情期間也維持了80%左右的產能。
晉江市工信局局長林永紅告訴記者,目前全市規上企業100%復工,工業用電量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為幫助中小企業降低原料成本,晉江、長樂等地政企協力,搭建集中采購平臺。長樂“輔布司”平臺負責人高勇介紹,該平臺能為花邊廠集采紗線,并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內衣廠“一鍵找花邊”。曾有內衣廠在平臺“拼單”,跨區域采購,成本降低約15%。
拓市場:“產業集群優勢是最大底氣”
當前,隨著東南亞國家復工復產的推進,國內紡織鞋服企業面臨新的外部環境。
“一方面,部分歐美國家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另一方面,東南亞鞋服生產企業對上游面料、鞋材等需求增加,對我們而言其中也有機會。”華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勁煌說。
記者在多家企業工廠車間看到,來自長樂、晉江工廠的紗線、面料、鞋底、鞋面等,源源不斷裝箱、發貨、出海……
“中國紡織鞋服產業經過數十年積累,形成了化工、面料、織造、輔料、制造等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優勢明顯,這是我們應對挑戰的底氣。”蔡清來說。
龍頭企業的復工復產也帶動了上下游中小企業復蘇。晉江英林鎮是中國泳裝出口重鎮,近年來,受國內外疫情影響,海外訂單減少。在當地黨委政府牽線下,安踏等龍頭企業與英林泳裝企業合作,通過品牌授權、代工、合資經營等方式,幫助其拓展國內市場,穩定了上下游5萬多個就業崗位。
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永光告訴記者,市場需求暫時減少,公司就想辦法研發冰敷產品、親膚面料、防曬面料等,以技術創新改變產品特性,創造需求。
爭創新:“大浪淘沙勇者勝”
在三六一度公司的創新實驗室,研創中心主任魏書濤向記者展示了公司新近推出的“百葉窗仿生材料”T恤。“這種仿生材料接觸汗水后,會自動打開形成通風孔,實現快速通風透氣。”
研發這款產品歷時3年多。在魏書濤看來,“國貨熱”背后是消費升級需求,企業只有不斷研發創新,推出更多高品質、有科技含量的產品,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晉江市科技局局長蔣家興說:“企業越來越重視研發創新,每年投入增長25%以上,這是近年來紡織鞋服企業最為顯著的變化,市場也對企業的創新給予了豐厚回報,越來越多‘黑科技’產品熱銷。”
在長樂,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以工業互聯網賦能傳統紡織業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走進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排排紡織機忙碌運轉,僅有幾名工人在操作。永榮集團負責人介紹,通過自動化、現代化的裝備改造,可節約人工和土地成本六至七成,每年節約生產成本近2500萬元,同時產品質量優等率提升3%。
2021年,長樂規上紡織企業產值2384億元,晉江規上鞋服企業產值約2704億元。“產業優勢仍在,市場前景可期,大浪淘沙勇者勝,練好內功,以競爭優勢拓展更大市場。”恒申集團董事長陳建龍說。
- 1-13· 解碼千億級上海國投“壓艙石”效應
- 1-13· 千億級海濱小城榮成,如何做到“又美又強”?
- 8-8· 萬億級市場規模,低空經濟如何“飛”得更穩
- 5-25· 吉林千億級產業重任 通化何以扛鼎
- 2-21· 百億級項目競逐新賽道 寧波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
- 12-22· 中大紡織商圈復市前后:笑迎天下客 商家趕貨忙
- 10-13· 千億營收!天津港保稅區打造海洋經濟產業集群
- 10-10· 黔南千億級磷化工產業拔節生長
- 8-4· 激活千億產業鏈 云南將“美麗事業”做出新花樣
- 7-4· 三大千億產業為何青睞湖北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