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誰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近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guī)劃綱要》印發(fā),規(guī)劃期為2021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根據規(guī)劃,未來中國將建設面向世界的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集群,除了眾所周知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之外,還有成渝雙城經濟圈。
20個國際性交通樞紐城市則包括:
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大連、哈爾濱、青島、廈門、鄭州、武漢、海口、昆明、西安、烏魯木齊。
這背后,有三大變化值得重視。
其一,成渝地區(qū)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成渝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qū)等并列,首次作為中國交通體系的“極”而存在,其意義不容低估。
此外,規(guī)劃還確立了6大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成渝在其中的分量都十分突出。
長期以來,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的說法廣為人知,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qū)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fā)達的區(qū)域,打造成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可謂順理成章之事。
這一次,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這背后與去年成渝雙城經濟圈升級為國家戰(zhàn)略不無關系,也與“國內大循環(huán)”的新發(fā)展格局息息相關,成渝地區(qū)不僅要起到帶動西南地區(qū)發(fā)展的重任,更要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自此,成渝經濟圈,作為中國城市群“第四極”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了。
其二,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將是中國面向國內外的重要交通支點,也是國家高鐵、航空、港口建設的重心所在。
這20個城市,基本囊括了9大國家中心城市,以及重要的區(qū)域中心城市,也不乏以昆明、哈爾濱、烏魯木齊為代表的邊境省份的省會。
與十三五交通規(guī)劃相比,這一次有5個城市首度躋身“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南京、杭州、沈陽、青島、海口。
南京、杭州,本就是長三角的交通重鎮(zhèn),能夠入榜是在意料之中。
沈陽則是東北地區(qū)傳統的大區(qū)中心,也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有力競爭者,未來的國際交通樞紐地位只會更為凸顯。
青島的交通區(qū)位不算突出,但要注意一點,隨著RCEP自貿區(qū)落定,中日韓自貿區(qū)離落地已經為時不遠,青島作為國際交通樞紐的地位自然得到提升。(參閱《等了8年,全球最大自貿區(qū)終于來了!》)
海口,同樣不令人意外。要知道,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早已升級為國家戰(zhàn)略,海南自貿港建設如火如荼,作為中國最大的自貿區(qū)的省會城市,海口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此外,有人問,如果說北上廣深、武漢、成都、西安、鄭州等作為傳統的交通中心上榜并不令人意外,為何經濟實力不算突出的昆明、哈爾濱、烏魯木齊也能躋身其中?
要知道, 這三地雖然在國內交通體系中不算突出,但均是國際交通體系的重要樞紐城市。昆明面向東盟、哈爾濱面向俄羅斯、烏魯木齊面向中亞。
這些城市在一帶一路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國際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就有多凸顯。
其三,哪些經濟強省會不在名單上?
在萬億GDP省會中,長沙、濟南、合肥和福州均未能躋身其中。
之所以如此,在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是連接各大區(qū)域、城市群、省際乃至國際大動脈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城市,“樞紐”之意正在于此,這幾個城市未能入榜的原因也在于此。
當然,在規(guī)劃中,這些城市也多有著墨。長沙入選“國際鐵路樞紐”、合肥則入選“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等,可見其交通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未來不乏成為新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可能性。
當然,能否成為國際交通樞紐,與晉級國家中心城市,并不存在必然聯系。但國際交通樞紐定位的存在,無疑將增加競逐國家中心城市的籌碼。
誰是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我們拭目以待。
- 3-7· 首趟中央鐵路援港班列抵港
- 11-15· 中共交通運輸部黨組召開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 9-16·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
- 5-4· 貴州獲“中央”投資,一條新高速公路,全長92.91公里
- 2-25· 中央一號文件: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
- 2-25· 中央一號文件再提建設三級農村物流體系,難點在哪兒?
- 2-25· 中央一號文件:開展城鄉(xiāng)交通一體化示范創(chuàng)建
- 2-8· 中共交通運輸部黨組召開2020年度民主生活會
- 1-28·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
- 1-18· 中共交通運輸部黨組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