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東臨港,南深圳,這是一盤怎樣的大棋?
它誕生在一個特別的時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日趨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競爭態勢下,在時下遭遇的種種壓力和考驗之下,在不乏險惡的外部環境中,中國釋放的這個特別信號,展現中國的決心、定力和意志。
兩天前,4000余字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公布。
兩周前,6000余字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正式公布。
兩份重磅文件,發布間隔之短頗為罕見。人們很難不對它們產生一些聯想。
甚至文本中就藏著某種比較的線索——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被定位為“特殊經濟功能區”,并明確“參照經濟特區管理”。輿論一下就聯想到深圳。這片上海東南端的昔日的灘涂,會是“下一個深圳嗎”?
而同樣的句式,至少可以上溯到兩年前。那時候起,不少人開始熱衷于將深圳同上海作比較,拿來對照的有經濟規模,有增長速度,有創新指標,有所有制結構,有企業活躍度,有品牌輸出能力,甚至包括新建摩天大樓的高度和快遞業收入規模。當然,還有各自享受到的政策紅利和支持力度。
深圳“會是下一個上海嗎”?比來比去,不同的視角得出不同的觀點和結論,有一些,一度也曾讓人——無論是上海人,還是深圳人——不那么淡定。
但在臨港新片區正式啟幕的此刻,更值得做的,并不是比較。
臨港是不是另一個深圳,這并不重要;深圳是不是另一個上海,這也并不重要。事實上,無論對臨港,對上海,還是對深圳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比較,而是參照——在大格局中相互參照,找到彼此的位置和方向,并通過一條共同的路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成就一個更“高階”的自己。
而這個更“高階”的自己,要在不同的層面帶動起一個更強大的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是“國家戰略”的題中之義,也是時下中國最需要釋放的戰略聲音。
要真正理解“戰略”,看問題的時空尺度,不妨放得更大一些。
40年前,“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0多年后,這位老人在中南海里說了一句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在那之前,南海邊畫的圈已經讓一片小漁村逐漸變成了城市,東海邊的人們一度有些著急。連總設計師都有些焦急。浦東開發開放起步后,回到上海的他還曾叮囑當時的市委書記,“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干啊!”
但歷史不會辜負有準備的人。上海對此早有憧憬和準備。隨著浦東開發開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戰術體系”里,上海和深圳從一個后衛、一個前鋒,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雙前鋒”。
這兩個“前鋒”,各有特色,也各有風格。當然,它們本身的稟賦并不一樣,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籠統地說,深圳的“無中生有”,首先依靠的是改革,是以具有突破性的特殊政策,催生出高度競爭的、富于活力的市場化機制;上海的“重振輝煌”,首先仰仗的則是開放,是通過對全球資金、技術、人才乃至規則體系的接軌和運用,來構建出一個前沿而高端的開放體系,以之倒逼深層次改革,并以此成為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代表。
這樣的區分肯定不夠全面,但大致能道出兩者的特色和差異。而放到國家戰略的視野下,需要的恰恰是兩者的相得益彰、各展其長,而不是誰“變成”誰、誰“取代”誰。
改革開放初期如此,到其進入“不惑”之年,亟待一次“再出發”時,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所要扮演的仍是“雙前鋒”的角色。
深圳背靠香港,而上海直面太平洋,這種先天的區位,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兩者各自承擔的特殊功能。作為一個更為年輕的城市,深圳需要以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去塑造新興城市的樣板,并以此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和優越性。
在城市發展上更具底蘊的上海,則更需要在當下繼承百多年來的開放傳統,以一種直面全球、融入全球、配置全球乃至參與制定全球游戲規則的勇氣,成為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全球合作競爭的“得分手”。
而自貿區新片區在此時的揭牌,就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支點、一個富于想象力的空間和平臺。作為志在實現“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五大自由”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它就像前鋒用來射門得分的那只腳,需要超凡的腳法,需要正中球門的準心,也需要果斷起腳的膽識。
也是因此,對于臨港新片區,人們期待有超乎尋常的改革深度、開放力度。建設新片區,要把握的遵循也很明白:要對標國際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劍指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已經明白無誤道出了臨港乃至上海的身位。
就上海來說,此時更重要的,顯然是看清自己同“國際公認”之間的差距在哪,并找準追趕甚至超越的發力點,前提則是把新片區這項特殊的國家戰略,真正當作一項不同以往的、可以創造歷史的機遇,珍惜之、把握之、放大之。細到眼前,就是盡一切辦法形成合力,讓政策措施盡快落地,向全球市場釋放擴大開放的信號和紅利。
至于深圳,民間常有將其視作上海“競爭對手”的論調,但有時候,上海不妨淡定一些。上海并不是深圳,深圳也不是上海。
當然,不當“對手”,并不等于不要競爭。淡定一些,不等于沒有半點危機感。今天早就不是優勢地位一成不變的時代。要繼續向前,容不得自我滿足,容不得原地踏步。
上海需要向深圳學習,就像深圳曾經在很多方面“偷師”上海一樣——學習那種極為注重效率的意識,學習高度開放的管理方式,學習更具活力的市場化機制,學習產業開發強度、城市經濟密度等等。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和深圳所在的大灣區,兩者之間,區位優勢不同,所負具體目標不同,但在國家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大棋局中,則皆擔重責,各各發力,比學趕幫,互補共進,正是更具活力的發展正道。
- 2-17· 粵東這個服務區“太會玩”
- 2-10· 無問西東,“慢火車”駛向家的方向
- 2-3· 上海浦東打造新春消費新場景
- 1-20· 聽,東西南北鐵路線上的春運首日故事
- 1-13· 山東:外貿出口搶抓新年“第一單”
- 1-6· 廣州東站將告別綠皮火車 汕尾揭陽等地首開直達香港列車
- 1-2· 山東加快推進立體交通體系建設
- 1-2· 山東沂水:“紅色”沂蒙山 涌動“綠電”新能源
- 12-23· 上海浦東發布外籍人才便利化專項政策
- 12-2· 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施工圖”變為“實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