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冰蓄冷無需盤管、冰球等預制設備,因此蓄冰槽有效利用率提高,占地空間減小,而且對空間形狀要求降低,場地適應性增強。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考慮建筑風格、管路設計、建筑結構等方面的因素,逐步發展其應用前景。過冷水式動態冰蓄冷技術是通過把普通淡水冷卻到低于0℃的液態過冷狀態,再經超聲波促晶生成流態化冰漿的技術,過冷水式動態冰蓄冷技術的主要先進技術點在于把制冰過程的熱傳遞和冰水相變兩個環節從空間上徹底分離,一舉解決傳統制冰工藝中結冰對傳熱的惡劣影響,從而大幅度降低其制冰能耗并提高制冰效率。獨特的冰晶形態,提高冷卻速度。中山專業動態冰散熱
具體來說:制冰過程:首先,通過板式換熱器將普通自來水冷卻至零下2℃,使其處于過冷狀態而不結冰。接著,利用超聲波的空化效應,過冷水瞬間轉變為流態化冰水混合物,即冰漿。這種冰漿中的固態冰形態為毫米級以下的顆粒聚集狀,易于被液態水滲透。能效提升:由于生成的冰漿孔隙較大,可以直接與回水進行熱交換,較大程度上提高了空調系統的能效。此外,動態冰蓄冷的負荷響應性能良好,能夠在需要時快速響應并提供冷量。應用優勢:相比傳統的靜態冰蓄冷技術,動態冰蓄冷技術具有更高的傳熱效率和更快的制冰速度,同時制冷系統的COP值較高,能耗降低。此外,融冰速度快,負荷響應靈敏,占地面積小,場地適應性強,熱交換系統簡單,節省設備和材料費用。總體來說,動態冰蓄冷技術通過其獨特的制冰過程和高效率的熱交換特性,為建筑行業的中央空調系統提供了有效的節能解決方案。江蘇低碳動態冰散熱智能化控制,適應不同制冷需求。
迄今為止,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對此技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從2003年起,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始了對流態化動態冰蓄冷技術的全方面研究。成功突破熱交換器堵塞、超聲波促晶、以及動態解冰等關鍵技術,建立了流態化動態制冰示范系統,研制成功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態冰蓄冷技術,使我國的第二代流態化動態蓄冷技術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際技術壁壘。如今,動態冰蓄冷已成為國際上冰蓄冷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而且在發達國家普及迅速。
冰晶式動態冰蓄冷的技術分析,以上對冰晶式動態冰蓄冷的原理做了簡單概述,針對本次業主方提供的中機能源的冰晶式蓄冰系統主要特點是集制冷水、制冰晶及熱泵三功能與一體,區別于常規的雙工況(制冷、制冰工況)機組。系統各功能工況的概述,該主機采用的是立式滿液式蒸發器,該蒸發器配有旋浮式攪拌裝置強化換熱,蓄冰時促進冰晶生成,設備外形如下:據廠家了解,大型離心機的機頭采用的是日本三菱品牌,小型螺桿機機頭采用國內有名的漢鐘品牌,整體機組為中機能源的專業技術產品。動態冰制備工藝,采用真空冷卻或低溫鹽水循環,快速制冰。
冰蓄冷技術是利用夜間電網低谷時間,將冷媒(通常為乙二醇的水溶液)制成冰將冷量儲存起來,白天用電高峰期融冰,將冰的相變潛熱用于供冷的成套技術。這種蓄能措施能夠有效地利用峰谷電價差,在滿足終端供冷(熱)需要的前提下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對電網的供需平衡起一定的調節作用。公共建筑耗能遠高于民用建筑,由于工作時間的限制,電能消耗主要集中在白天,導致用電高峰期電力緊張,但是夜晚低谷期電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為了轉移電力需求,平衡電力供應,國家采用分時計價的政策來推動離峰電力的積極性。冰蓄冷空調利用夜間低谷電力制冰儲能以減少用電高峰期空調用電負荷和系統裝機容量。原理基于低溫環境下水的快速結晶過程。湖北動態冰供應商
動態冰原理,基于冰水混合物的相變過程,實現高效降溫。中山專業動態冰散熱
系統存在的問題及潛在的風險,從技術原理上來看,冰晶式動態蓄冰相對于靜態蓄冰有一定的技術先進性,但之所以該系統未成為目前市場的主流蓄冰形式,主要是在系統的穩定性及可靠性上也存在潛在的風險,甚至有因為冰晶堵塞導致系統不能使用的失敗案例。以下對該系統存在的潛在問題分析如下:溫度傳感的延遲性可能造成結冰誤差,因為溫度傳感的延遲性,當傳感器檢測的溫度<實際溫度時,溶液不會結冰;當傳感器檢測的溫度>實際溫度時,溶液結冰過多,溶液發生蒸發器冰堵、管道、閥門、水泵葉輪磨損的問題,甚至堵塞。中山專業動態冰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