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囊泡粒徑分布的兩種方法動態光散射(DLS)和納米顆粒跟蹤分析(NTA)都被廣fan應用于外泌體顆粒數目和粒徑分布的測量,但兩種方法也各有不足。動態光散射法中散射光強度依賴于顆粒質量(體積),混合體...
外泌體即細胞分泌的直徑約40-100nm的微小膜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一開始被當做細胞排泄物,但是近幾年,研究發現外泌體可謂是小身體大作用。種瘤發生轉移后,如何靶向呈遞藥物一直...
外泌體基礎醫學和臨床應用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對如何準確及高純度提取外泌體,并完整保存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外泌體可通過差速超速離心在不同離心力下沉淀樣品中不同的雜質組分,并在100000×g~200000...
在Rameshwar等的研究中,采用轉染間充質干細胞的方法,使外泌體載有anti-miR-9。在進行間充質細胞和多形性成角質細胞瘤(GBM)細胞間anti-miR-9傳遞的實驗時,發現兩種細胞不僅可以...
Knepper等通過對透射電鏡得到的200個囊泡進行粒徑分析,結果表明尿液中外泌體的粒徑分布約為35~40nm,磷脂雙分子層厚度約為直徑的1/5~1/10。透射電鏡結合免疫金標記法能夠得到外泌體表面特...
尋找肝臟疾病的新型分子標志物一直是研究熱點,也是難點。不同肝臟疾病中,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所攜帶的核酸和蛋白組分之間存在差異。這些不同生理狀態下外泌體所攜帶的特異性蛋白分子、miRNA等,是潛在的分子診斷...
細胞外小泡通過充當脂肪組織、肝臟、骨骼肌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通訊方式,在肥胖及其代謝并發癥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外泌體可能在外周胰島素敏感性的調節中起作用,外周胰島素敏感性是T2D發病機理的主要組成部分...
被特定部位的細胞獲取的瘤子外泌體可為腫細胞的轉移準備轉移前微環境。用肺轉傾向的腫細胞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處理小鼠后可使骨轉傾向的腫細胞細胞重新定向。外泌體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不同部位傾向性的腫細胞細胞來源...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RNA和蛋白質的小膜泡(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1983年,外泌體初次于綿羊網織紅細胞中被發現,1987年Johnstone將其命名為“e...
要使外泌體在臨床上得以更加廣fan的應用,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1)外泌體的提純方式主要是超速離心,這種提純方式效率較低,耗費時間長并且相對昂貴,并不適宜在臨床上應用。(2)外泌體雖然具有一定的靶...
近年來,外泌體的捕獲技術越來越多,微流體系也被用于外泌體提取,此方法能根據其物理和生化特性同時分離外泌體。采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樣品純度高,且可及時獲取外泌體用于疾病的相關檢測。在初次注射時外泌體粘附在微...
外泌體分離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消除納米級污染物,包括干擾外泌體標志物解析的游離核酸和脂蛋白。超速離心是目前分離外泌體的主要技術。盡管如此,它仍難以符合臨床應用所需的標準,主要是由于該方法得到的外泌體純度不...
胃病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瘤,在亞洲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胃病的臨床診斷方法與結腸病相同,主要依靠內窺鏡,早期胃病的癥狀并不明顯,且臨床常用的瘤標志物對胃病患者特異性與敏感性均較差,因此,胃病往往發現于晚期,...
外泌體的提取分離方法:1、超濾離心:由于外泌體是一個大小約幾十納米的囊狀小體,大于一般蛋白質,利用不同截留相對分子質量(MWCO)的超濾膜對樣品進行選擇性分離,便可獲得外泌體。超濾離心法簡單高效,且不...
外泌體中常見的細胞質蛋白是Rabs蛋白,是鳥苷酸三磷酸酶家族的一種。它可以調節外泌體膜與受體細胞的融合,有文獻報道稱RAB4,RAB5和RAB11主要出現在早期以及回收的核內體中,RAB7和RAB9主...
尺寸排除色譜法是使用聚合物凝膠或類似的固定相柱進行外泌體分離的技術,樣品以重力滴落的方式收集。流體力學半徑較小的樣品組分進入凝膠孔隙后,需耗費相對較長的時間通過凝膠柱,導致延遲洗脫,實現不同粒徑大小顆...
外泌體的基本信息:1、外泌體的大小:外泌體的直徑約40-150nm。2、從研究上來講并不太嚴格區分外泌體或微泡。3、外泌體屬于胞外囊泡類,除了外泌體之外細胞還分泌微泡以及其它的膜囊泡。4、外泌體的直接...
肉瘤細胞可以通過產生異常的抗肉瘤或肉瘤免疫應答并促進瘤子細胞的活動而大量產生外泌體,這些外泌體富含促病的細胞成分,例如PD-L1、mRNA和micro-RNA等免疫阻止蛋白,參與病癥的發展、轉移和耐藥...
AFC自動收集器是將qEV分離法這一過程自動化的儀器,將用來收集外泌體樣本的微量離心管放置在AFC的中間轉盤內,根據稱重精確測量流體體積,可精確的測量到樣品中每一個液滴的重量并精確測量總重量。將在空隙...
外泌體是細胞間信息傳遞的重要“信使”,可通過三種方式介導細胞通訊:(1)外泌體以旁分泌的方式與靶細胞相互作用,通過受體–配體作用黏附到靶細胞表面,隨后被內吞入靶細胞,或直接將內容物釋放到靶細胞內,從而...
免疫印跡或蛋白質印跡是分析外泌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外泌體上特異性抗原與抗體結合。首先對樣品進行處理將囊泡裂解并將蛋白質變性,變性后,通過SDS-PAGE分離蛋白質,然后將其轉移到硝酸纖維素膜或...
與PC-3細胞相比,PC-3細胞外泌體中含有較高豐度的鞘糖脂、鞘磷脂、膽固醇和磷脂酰絲氨酸。外泌體常見的表面蛋白質包括四跨膜蛋白(如CD63、CD9、CD81)、黏附蛋白(如L1CAM、LAMP2)、...
一類外泌體中常見的細胞質蛋白是Rabs蛋白,是鳥苷酸三磷酸酶(GTPases,)家族的一種。它可以調節外泌體膜與受體細胞的融合,有文獻報道稱RAB4,RAB5和RAB11主要出現于早期以及回收的核內體...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是用于評估外泌體形態、大小和表型的的兩種常見的電子顯微鏡。SEM和TEM均使用電子束產生高分辨率的亞微米顆粒放大圖像,以區分外泌體與殘留在樣品中相似大...
外泌體的提取、純化和鑒定:每一個外泌體研究者較初都要為外泌體的分離提取而煩惱。選擇的分離方式是利用超速離心的方式分離外泌體,并且可以選用梯度密度離心法得到純度更高的外泌體。另外利用外泌體自身的物理化學...
外泌體的納米球膜型結構由雙層脂質形成。它也由各種類型的脂質和蛋白質組成,這些脂質和蛋白質衍生自形成外泌體的親代細胞。根據外泌體數據庫ExoCarta的資料,目前已知約有8000種蛋白質和194種脂質與...
DLS使用由于粒子的布朗運動而產生的波動散射光的強度來估計外泌體顆粒的大小分布及其zeta電位。DLS樣品制備方便,只需要簡單的過濾,測量速度較快,需要的樣品體積較少。但由于動態光散射技術是基于光強測...
細胞外小泡通過充當脂肪組織、肝臟、骨骼肌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通訊方式,在肥胖及其代謝并發癥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外泌體可能在外周胰島素敏感性的調節中起作用,外周胰島素敏感性是T2D發病機理的主要組成部分...
當外泌體在1980年初次被發現后,其被認為是細胞排泄廢物的一種方式,如今隨著大量對其生物來源、其物質構成及運輸、細胞間信號的傳導以及在體液中的分布的研究發現外泌體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外泌體的功能取決于...
血漿中的外泌體蛋白既可以當作標志物,也可以進行機理研究?首先,研究人員將慢性淋巴瘤(CLL)患者分為2個亞組:疾病進展期和疾病慢性期。然后利用質譜技術分析了患者血漿外泌體蛋白組,發現S100-A9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