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山西省轄7專區、1省轄市,92縣、2工礦區、8市轄區。
太原市 8區
第一區 第二區 第三區 第四區 第五區
第六區 第七區 第八區
忻縣專區 專署駐忻縣 9縣
忻 縣(城關) 代 縣(城關) 寧武縣(城關) 靜樂縣(城關) 五臺縣(城關)
定襄縣(城關) 繁峙縣(城關) 崞 縣(城關) 陽曲縣(黃寨)
興縣專區 專署駐興縣 11縣
興 縣(城關) 臨 縣(城關) 方山縣(圪洞) 離石縣(城關) 偏關縣(城關)
神池縣(城關) 五寨縣(城關) 河曲縣(巡鎮) 保德縣(東關) 嵐 縣(城關)
岢嵐縣(城關)
榆次專區 專署駐榆次縣 13縣 1工礦區
榆次縣(城關) 平定縣(城關) 盂 縣(城關) 壽陽縣(城關) 祁 縣(城關)
太谷縣(城關) 介休縣(城關) 靈石縣(城關) 平遙縣(城關) 昔陽縣(城關)
和順縣(城關) 左權縣(城關) 榆社縣(城關) 陽泉工礦區
汾陽專區 專署駐汾陽縣 9縣
汾陽縣(城關) 交城縣(城關) 文水縣(城關) 清源縣(城關) 晉源縣(城關)
徐溝縣(城關) 孝義縣(城關) 中陽縣(城關) 石樓縣(城關)
長治專區 專署駐長治縣 16縣 1工礦區
長治縣(城關) 長子縣(城關) 屯留縣(城關) 武鄉縣(段村) 沁 縣(城關)
沁源縣(城關) 襄垣縣(城關) 黎城縣(城關) 潞城縣(城關) 壺關縣(城關)
平順縣(城關) 高平縣(城關) 晉城縣(城關) 陽城縣(城關) 陵川縣(城關)
沁水縣(城關) 長治工礦區
臨汾專區 專署駐臨汾縣 17縣
臨汾縣(城關) 襄陵縣(城關) 曲沃縣(城關) 吉 縣(城關) 鄉寧縣(城關)
汾城縣(城關) 安澤縣(城關) 大寧縣(城關) 永和縣(城關) 蒲 縣(城關)
汾西縣(城關) 隰 縣(城關) 趙城縣(城關) 洪洞縣(城關) 霍 縣(城關)
浮山縣(城關) 翼城縣(城關)
運城專區 專署駐運城 17縣
安邑縣(城關) 河津縣(城關) 稷山縣(城關) 新絳縣(城關) 榮河縣(城關)
萬泉縣(城關) 聞喜縣(城關) 夏 縣(城關) 平陸縣(城關) 解 縣(城關)
猗氏縣(城關) 臨晉縣(城關) 永濟縣(趙伊) 虞鄉縣(城關) 芮城縣(城關)
垣曲縣(城關) 絳 縣(城關)
★1949年7月28日華北人民政府第三次委員擴大會議決定,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民政字第150號】通令:將現有行政區劃調整如下:冀東、冀中、冀南、冀魯豫、太行、太岳、太原等7個行政區宣布撤銷,以舊省界為基礎,并照顧到經濟條件、群眾歷史關系及自然條件等,劃分為河北省、山西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并于魯西南、豫北、冀南銜接地區成立平原省。華北直轄北平、天津兩市。石家莊、太原兩市改為省轄市。
◎撤銷華北人民政府管轄的太行、太岳、太原3行政區和陜甘寧邊區的晉南、晉西北2區,合并設立山西省,省政府駐太原市。省下轄興縣、忻縣、陽泉、汾陽、長治、臨汾、運城7專區和太原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批準)9月1日成立。
⊙前5專區1949年10月處立;后2專區1950年成立。1949年曾設立翼城臨時專區,1950年1月6日撤銷。
◎太原市轄區由民國時期的“內八區”、“外八區”,重新劃為“內四區”、“外四區”。區政府稱謂“區公所”。(1949年5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批準) 5月29日發文
◎石門市(今石家莊市,當時由華北人民政府直轄)管轄的陽泉市劃歸山西省。(1949年8月19日華北人民政府批準)
◎陽泉專區更名為榆次專區,駐榆次縣。忻縣專區的孟縣和汾陽專區的靈石縣劃歸榆次專區。(1949年9月5日華北人民政府批準)
◎察哈爾省的繁峙縣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1949年9月5日華北人民政府批準)
◎撤銷陽泉市,設立陽泉工礦區。(1949年9月3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
◎撤銷長治市,設立長治工礦區。 (1949年11月2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 (注:實際實施中設為城關區,后改為工礦區)
◎撤銷榆次市,并入榆次縣。
◎撤銷臨汾市,設立臨汾縣。
◎永濟縣駐地由蒲州鎮遷至趙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