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戰國,轄境屬巴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國舊域設縣治理,江州縣為其一,隸于巴郡。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又改墊江縣為巴縣,并廢枳縣入于巴縣。
巴縣新置時屬楚州巴郡,隋代屬渝州、巴郡,唐代屬渝州、南平郡、渝州,宋代屬渝州、恭州、重慶府。元代屬重慶路,明清時期屬重慶府;辛亥革命后由重慶蜀軍政府直轄,民國2年屬川東道(后改為東川道),民國17年屬四川省;解放初屬川東區巴縣專區,旋屬璧山專區,1951年1月改屬重慶市,1953年2月劃屬四川省江津專區,1958年11月回屬重慶市。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國函[1994]138號)批準同意撤銷巴縣,設立重慶市巴南區。
1995年1月6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關于同意調整重慶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川府函[1995]4號):經省人民政府研究并報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巴縣,設立巴南區。1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出《關于我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重府發[1995]7號)。《通知》明確涉及到原巴縣和新設立巴南區的調整是:將原巴縣位于長江以北的19個鄉鎮分別劃入沙坪壩、大渡口、九龍坡三區;將原巴縣的長生橋、迎龍、廣陽3鎮劃歸南岸區;新設立的巴南區轄原巴縣長江以南27個鎮、12個鄉及九龍坡區劃入的李家沱、土橋街道辦事處和花溪、南泉兩鎮;區政府駐魚洞。
【縣治、區政府所在地】自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起至民國28年(1939年)間,均設縣治于今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歷與郡、州、路、府同城而治,并為附廓大縣。此后治地多遷。民國28年,按國民政府令,縣政府遷至市外辦公,暫住人和鄉(今九龍坡區華巖鎮),民國30年遷駐新治李家沱馬王坪。解放后由于市縣界變動,于1952年10月暫遷南溫泉,1954年1月遷駐魚洞鎮。撤縣設區后,區政府仍駐魚洞鎮(2001年改為魚洞街道)。2009年11月16日,《國務院關于同意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國函[2009]136號)同意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新市街遷至龍海大道。
【境域變遷】巴縣新置時,幅員遼闊,轄今之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巴南區、南岸區、渝北區、北碚區大部、璧山縣、長壽縣和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武隆縣所屬區域。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劃出今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武隆縣所屬區域,置涪陵鎮。唐武德元年(618年)、武德三年(620年)、貞觀四年(630年)、貞觀十一年(637年)、至德二年(757年),劃出今長壽縣、南川市所屬區域及中梁山以西大部分地區,先后分置永安、樂溫、溫山、南平、隆化、璧山諸縣。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廢壁山,其地并入。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劃出縉云山以西境域,復置璧山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劃出今江北區、渝北區所屬區域及北碚區所轄嘉陵江以北地區,置江北廳,又劃出祥里部分地區(宋代依來鄉)隸璧山縣。民國18年(1929年)重慶建市,自民國21年市縣劃界起至1960年的28年間,迭經市縣界變動和鄰縣縣界調整,先后劃出縣境中梁山與長江、嘉陵江之間除今跳蹬鎮以外的地區(含當時的重慶城區)、今歇馬鎮及其以北的地區、今南泉鎮及沿銅鑼山至峽口鎮的沿江地區、高歇和馬鬃兩鄉所屬區域。其間于1953年,原屬北碚市的關口鄉劃入巴縣。至1994年,縣境東西寬73千米,南北長70千米,幅員面積2551.26平方千米,仍三面環繞重慶市區。
1994年12月,改巴縣為重慶市巴南區,并在1995年2-3月間相應進行轄區調整,劃出原巴縣所轄長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長江以南的長生橋、迎龍、廣陽3鎮所屬區域,劃入九龍坡區所屬長江南岸的地區(除二塘村劃歸南岸區外),遂成今之巴南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