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羌地,從西漢至清代,歷屬臨羌、西都、鄯城、西寧等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從西寧縣析置互助縣。1949年仍設互助縣屬省直轄。1953年改設互助土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省直轄,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2013年屬地級海東市管轄。
1949年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互助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從這時起至1951年元月,全縣設5個區、32個鄉(鎮)。1951年元月29日,劃為8個區、49個鄉(鎮)。1952年劃為12個區69個鄉(鎮)。1955年2月,全縣12個區統一更換名稱:第一區為卻藏灘區;第二區為五峰寺區;第三區為雙樹區;第四區為沙塘川區;第五區為哈拉直溝區;第六區為紅崖子溝區;第七區為丹麻區;第八區為威遠堡區;第九區為塘巴區;第十區為賀爾川區;第十一區為李二家堡區;第十二區為北山藏族自治區。
1956年10月18日,撤區并鄉,全縣原屬的12個區、69個鄉(鎮)合并成為29個鄉(鎮)。1958年5月17日,全縣由29個鄉(鎮)縮編為12個鄉(鎮)。
(根據《政區大典》整理,1996年左右資料)全縣面積3380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以漢族為多,土族占總人口的17%,還有藏族、回族等。轄1個鎮、20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威遠鎮、西山鄉、蔡家堡鄉、五峰鄉、雙樹鄉、沙塘川鄉、東山鄉、哈拉直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丹麻鄉、東溝鄉、東和鄉、林川鄉、臺子鄉、邊灘鄉、南門峽鄉、松多藏族鄉、加定藏族鄉、巴扎藏族鄉、高寨回族鄉。縣政府駐威遠鎮。(共有294個行政村)
1999年末,互助土族自治縣面積3320平方千米,人口368106人(根據青海省志),轄1個鎮和20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互助土族自治縣總人口357089人,其中:威遠鎮51318人、雙樹鄉18264人、沙塘川鄉19293人、高寨回族鄉12170人、紅崖子溝鄉17909人、五十鄉17527人、哈拉直溝鄉14657人、松多藏族鄉6837人、東山鄉11328人、丹麻鄉21033人、東和鄉17478人、東溝鄉20186人、林川鄉12579人、邊灘鄉13538人、南門峽鄉19993人、臺子鄉21690人、五峰鄉22511人、西山鄉18036人、蔡家堡鄉8214人、加定藏族鄉7426人、巴扎藏族鄉510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復:撤銷高寨回族鄉、加定藏族鄉、南門峽鄉和丹麻鄉,分別設立高寨鎮、加定鎮、南門峽鎮和丹麻鎮。
2001年末,互助土族自治縣轄5個鎮、1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威遠鎮、丹麻鎮、高寨鎮、南門峽鎮、加定鎮、雙樹鄉、沙塘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邊灘鄉、臺子鄉、五峰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共有2個社區、295個行政村。
2006年8月,互助縣撤銷邊灘鄉,并入林川鄉;撤銷五十鄉,設立五十鎮;撤銷五峰鄉,設立五峰鎮;撤銷雙樹鄉、沙塘川鄉,合并設立塘川鎮(鎮政府駐原沙塘川鄉駐地)。調整后,全縣轄8個鎮、11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威遠鎮、丹麻鎮、高寨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臺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