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撤銷天和鄉,設立天和鎮,管轄原天和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原鄉政府駐地。
天和鄉位于開縣西部,西與四川省宣漢縣接壤。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8417人(2005年),其中農業人口17311人。轄仁和社區,明陽、白樂、水磨、高興、天和、桐樹、筆山、安靜、銀峰9個行政村。主要為淺丘地貌,以紫色、黃土壤為主,海拔高度為320―1348米,縣道中(和)白(樂)、天(白)高(橋)公路過境。
[代碼]500234224:~001仁和社區 ~200明陽村 ~201白樂村 ~202水磨村 ~203高興村 ~204天和村 ~205桐樹村 ~206筆山村 ~207安靜村 ~208銀峰村
[沿革]清末民初為江里河堰壩甲,1930年置河堰壩鄉,1940年改天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天和、里仁、白巖、桐樹、筆山、甘溪、安靜、柏坪、明陽、跳蹬、京祝、白樂、水磨、中壩、三壩、高興、松壽、銀峰18個行政村。
2004年,保留1個社區,將18個行政村調整為明陽、白樂、水磨、高興、天和、桐樹、筆山、安靜、銀峰9個行政村,將172個社調整為47個村民小組。全鄉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7986人,鄉政府駐天和村5組。
三匯口鄉位于開縣西部,南河上游,距縣城55千米。東與天和鄉、九龍山鎮,南與中和鎮,西與四川省開江縣靈巖鄉,北與四川省宣漢縣上峽鄉等鄉鎮接壤。面積77.28平方千米,人口19688人(2005年)。轄楊關、分水、永樂、永太、小江、白楊、咸樂、金山8個行政村。
海拔在320-1353米之間,開(縣)宣(漢)公路過境。基本上形成了以豐富的森林資源、三匯水庫、楊柳關紅軍戰壕遺址、紅軍宣傳標語、紅軍墳、戰國時期公主墓遺址、基督教大禮堂、赫天池、威靈寺、西流八景(即:分水過峽、三匯交流、小山秋月、楊關睛雪、草坪夕陽、柳楊漏泉、三峰路轉和山斷云連)等為主要景點的三匯水庫景區。
[代碼]500234225:~200楊關村 ~201分水村 ~202永樂村 ~203永太村 ~204小江村 ~205白楊村 ~206咸樂村 ~207金山村
[沿革]西魏時期(一說,北周天和元年至唐貞觀元年)為西流縣治所,清末民初屬江里義和場新甲,1930年置三匯口鄉。建國初期為開縣第十區,1956年改為三匯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5月,地名普查時,改為三匯口。1983年復置鄉。1992年10月,撤區并鄉時,將金山和三匯口合并為三匯口鄉,鄉政府駐地設在大石場,轄18個行政村。1997年,面積77.2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三匯、楊關、大石、宇煌、分水、永分、永安、永泰、金山、金玉、白楊、慈心、中坪、山梁、石堰、小江、咸樂、瓦崗18個行政村。
2004年10月,18個行政村調整為楊關、分水、永樂、永太、小江、白楊、咸樂、金山8個行政村,即楊關(三匯、大石、楊關)、分水(宇煌、分水)、永樂(永樂、永安)、永泰(永泰、中坪)、小江(山梁、石堰、小江)、白楊(白楊、慈心)、咸樂(咸樂、瓦崗)、金山(金山、金玉)。將原194個村民小組合并為48個村民小組。全鄉面積79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9318人,鄉政府駐楊關村3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