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因烏江古名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后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曾為巴國國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戰國中后期為楚國地。戰國后期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縣,為今涪陵區境置縣之始。東漢時,分枳縣置平都縣。三國蜀漢時,增置漢平縣,隸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鎮)。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枳城郡),為區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時,郡縣建置變化較大。
隋置涪陵縣(593年)、豐都縣、墊江縣,分隸巴郡、巴東郡和宕渠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涪州,轄武隆縣、涪陵縣、隆化縣。北宋改隆化縣為賓化縣,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轄涪陵縣、武隆縣。元置涪州,轄武龍縣。明置涪州,轄武龍縣(后改為武隆縣)。清置涪州,不領縣,隸重慶府。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隸屬東川道(東川道)。民國17年直屬四川省。后隸屬于四川省第八區。
1950年1月置川東行署區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豐都、石柱、武隆、彭水、長壽7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及所轄黔江、酉陽、秀山3縣并入涪陵專區。1953年墊江縣劃入涪陵專區。1958年長壽縣劃歸重慶市。1968年涪陵專區改為涪陵地區。1983年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1988年分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5縣,設立黔江地區。
1995年11月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5]106號)撤銷涪陵地區和縣級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1996年1月,正式撤銷原縣級涪陵市,設立枳城區、李渡區;地級涪陵市轄枳城、李渡2區和墊江、武隆、豐都3縣,代管南川市。枳城區面積1431平方千米,人口57.2萬人,轄5街道6鎮8鄉,區政府駐敦仁街道;李渡區面積1400.8平方千米,人口49.5萬人,轄12鎮6鄉,區政府駐李渡鎮。
1996年9月15日,涪陵市劃歸重慶市代管。1997年,涪陵市劃歸重慶直轄市管轄。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的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代管的南川市,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1998年6月?正式實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涪陵區常住總人口1134080人,其中:敦仁街道49280人、崇義街道44645人、荔枝街道97239人、江北街道44406人、江東街道39677人、百勝鎮40464人、珍溪鎮26460人、清溪鎮22567人、南沱鎮35450人、焦石鎮22996人、白濤鎮32433人、馬武鎮18995人、青羊鎮26966人、龍潭鎮32436人、堡子鎮26905人、龍橋鎮26934人、藺市鎮25011人、新妙鎮31269人、石沱鎮22925人、鎮安鎮26982人、義和鎮36692人、李渡鎮53413人、致韓鎮24013人、叢林鄉14021人、中峰鄉22538人、仁義鄉24227人、土地坡鄉10695人、羅云鄉17271人、卷洞鄉6827人、大木鄉3818人、山窩鄉15659人、龍塘鄉6930人、天臺鄉12296人、梓里鄉11693人、酒店鄉14951人、太和鄉5992人、同樂鄉16365人、聚寶鄉8284人、新村鄉13429人、明家鄉24348人、增福鄉21359人、惠民鄉16428人、兩匯鄉15862人、石和鄉11154人、石龍鄉12805人、橋南開發區18970人。
2002年4月30日,龍塘鄉更名為武陵山鄉(渝府[2002]50號)。2002年末,涪陵區戶籍總人口111.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1萬人。轄5個街道(敦仁、崇義、江東、江北、荔枝)、18個鎮(珍溪、百勝、清溪、南沱、白濤、焦石、李渡、鎮安、義和、致韓、馬武、龍潭、青羊、新妙、石沱、藺市、堡子、龍橋)、22個鄉(仁義、中峰、叢林、山窩、武陵山、卷洞、羅云、酒店、石龍、惠民、明家、同樂、兩匯、增福、石和、新村、聚寶、太和、梓里、天臺、大木、土地坡),63個居委會、356個村委會。
2003年10月21日,將叢林鄉杉樹灣村5組劃歸珍溪鎮管轄。調整后,叢林鄉面積75.813平方千米,總人口13928人;珍溪鎮面積52.128平方千米,總人口26551人(渝府[2003]233號)。
200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7.23萬戶111.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10萬人,非農業人口30.47萬人;轄5個街道、17個鎮、22個鄉、兩個管委會,63個社區、354個村(《涪陵年鑒2005》數據)。
2007年末,全區面積2941.46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13.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2.82萬人;農業人口80.83萬人,非農業人口32.62萬人;轄5個街道、17個鎮、22個鄉、1個管委會、1個示范區,共有63個社區、354個行政村。
2008年5月15日,經市政府批準,涪陵區撤銷李渡鎮、龍橋鎮、白濤鎮、鎮安鎮、堡子鎮、致韓鎮、石龍鄉、中峰鄉、仁義鄉、叢林鄉、土地坡鄉、天臺鄉、卷洞鄉、山窩鄉、梓里鄉、酒店鄉、惠民鄉、太和鄉、聚寶鄉、新村鄉、石和鄉、兩匯鄉;設立涪陵區李渡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將明家鄉更名為大順鄉;調整崇義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義和鎮、百勝鎮、焦石鎮、珍溪鎮、清溪鎮、馬武鎮、龍潭鎮、新妙鎮、石沱鎮、藺市鎮、同樂鄉的行政區域;保留南沱鎮、青羊鎮、增福鄉、羅云鄉、大木鄉、武陵山鄉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渝府[2008]68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涪陵區常住總人口1066714人,其中:敦仁街道105296人,崇義街道75746人,荔枝街道156753人,江北街道36538人,江東街道51078人,李渡街道88124人,龍橋街道34541人,白濤街道46160人,南沱鎮26447人,青羊鎮16197人,百勝鎮41114人,珍溪鎮50017人,清溪鎮29285人,焦石鎮23454人,馬武鎮32360人,龍潭鎮36511人,藺市鎮41730人,新妙鎮34299人,石沱鎮26144人,義和鎮37390人,羅云鄉14940人,大木鄉3200人,武陵山鄉6360人,大順鄉18844人,增福鄉15527人,同樂鄉18659人。
2014年,珍溪鎮、藺市鎮、新妙鎮共3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