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7日,東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旅大行政公署從行政上第一次隸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旅大市為東北大區直轄市。
1949年9月5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原金縣長山列島區改縣建制(同年9月27日旅大行政公署正式發文)。11月10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長山列島區建制,建立長山縣,隸屬旅大行政公署。至1949年底,旅大行政公署轄大連市、大連縣、旅順市、金縣、長山縣。1949年10月,農村實行區、村制。
1949年12月18日,旅大行政公署就改變各級政權名稱問題發出通知:旅大行政公署所屬各級政權一律改稱人民政府(區公所不改);大連市政府改稱大連市人民政府;旅順市政府改稱旅順市人民政府;金縣政府改稱金縣人民政府;大連縣政府改稱大連縣人民政府。
1950年4月8日,旅大行政公署下達通知:大連市人民政府與大連縣人民政府合署。
1950年10月15日,東北人民政府第6950號文件決定,將旅大行署改為旅大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1日,大連市人民政府與旅大行政公署合并,成立旅大市人民政府,12月撤銷大連市、大連縣建制,建立旅大市建制。1949年11月至1950年12月,旅大行政公署轄2市(大連市、旅順市)3縣(金縣、大連縣、長山縣)。
旅大市人民政府(1950.12.1~1953.3.11)
根據東北人民政府決定,1950年12月1日撤銷旅大行署區和大連市建制,旅大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即日起啟用“旅大市人民政府印”。共轄2縣(金縣、長山縣)、1市(旅順市)、7個直屬區(中山、西崗、嶺前、沙河口、甘井子、營城子、小平島區)。12月16日,改區公所為區政府,決定區為一級政權。全市總人口955551人。從此,旅大市成為東北大行政區直轄市。
1950年11月,遵照上級“大城市區政府仍須存在”的指示,撤銷大連縣建制。其原轄7個郊區,除西山區并入大連市沙河口區外,其余6個區合并為3個區,即:南關嶺區與甘井子區合并為甘井子區,小平島區與岔溝區合并為小平島區,革鎮堡區與營城子區合并為營城子區。同時撤銷大連市寺兒溝區,并入中山區,西崗區與嶺前區不動。12月12日將原大連市、大連縣所轄12個區,歸并為7個直屬區:中山區(含撤銷的寺兒溝區)、西崗區、嶺前區、沙河口區(含撤銷的西山區)、甘井子區(含撤銷的南關嶺區)、營城子區(含撤銷的革鎮堡區)、小平島區(含撤銷的岔溝區)7個區,均隸屬旅大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16日改區公所為區政府,為一級政權。
1950年12月4日,旅大市人民政府令(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縣所轄金州市人民政府,改為城區政府,仍屬金縣人民政府管轄。
1950年12月7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旅大市人民政府下設辦公廳、外事處、經濟計劃局、工業局、商業局、農林局、水產局、公用局、建設局、財政局、稅務局、房地產管理處、勞動局、教育局、文化局、衛生局、民政局、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署、人民監察委員會,共21個廳、局、委。
1953年1月31日,長山縣改名長海縣,轄屬不變。至1953年3月11日前,旅大市轄7個直屬區1市2縣,即中山、西崗、嶺前、沙河口、甘井子、營城子、小平島區;旅順市、金縣、長海縣。
中央直轄市時期(1953.3.12~1954.7.31)
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根據中央關于改變大行政區轄市及專署轄市的決定,將旅大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中央人民政府進行領導與監督。中央直轄市時期,旅大市轄區、市縣不變,即中山、西崗、嶺前、沙河口、營城子、甘井子、小平島區及旅順市、長海縣、金縣。1953年3月,將城市區下設的坊改為街道居民委員會,1954年又改為街道辦事處。
遼寧省轄市時期(1954.8.1~至今)
(一)旅大市人民政府(1954.8.1~1955.2.2)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的決定。東北行政委員會根據這個決定,同年7月21日,將東北六省合并為三省。遼東、遼西兩省合并為遼寧省。同年8月1日遼寧省成立,旅大市等5個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8月1日,旅大市由中央直轄改為遼寧省轄。市轄旅順市及市內7區。1955年后金縣、長海縣改為旅大市代省管理,兩縣人口不計入旅大市人口總數。
1954年8月4日,旅大市人民政府決定各縣(市)轄農村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此時,旅大市轄7區1市2縣,即中山、西崗、嶺前、沙河口、營城子、甘井子、小平島區、旅順市、金縣、長海縣。
(二)旅大市人民委員會(1955.2.3~1966.5.15)
1955年2月3日,旅大市第1屆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將旅大市人民政府改為旅大市人民委員會,隸屬遼寧省人民委員會領導。
1955年6月26日,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旅大市所轄金縣、長海縣由旅大市代省管理。分別改稱遼寧省金縣、長海縣。兩縣人口不計入旅大市人口總數。1956年8月4日,撤銷小平島區、營城子區,成立大辛寨子區。原兩區所轄,除小平島區的黑石礁街道,其余全劃歸大辛寨子區,加上甘井子區棋盤鄉劃入,大辛寨子區共轄11個鄉。1956年區、村制改為鄉、村制。
至1958年底,旅大市轄6區1市并代省管2縣,即中山、嶺前、西崗、沙河口、甘井子、大辛寨子區、旅順市,代省管金縣、長海縣。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的公社體制。
1959年1月5日,遼寧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遼陽專區所轄的新金縣、復縣和安東專區的莊河縣劃歸旅大市管轄,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并于1959年1月正式實行。至此旅大市轄6區1市5縣,即:中山、西崗、嶺前、沙河口、甘井子、大辛寨子區;旅順市;金縣、長海縣、新金縣、復縣、莊河縣。全市總戶數為619960戶、總人口3481336人,陸域面積為12573.85平方千米。1959年8月,撤銷大辛寨子區,其所轄營城子公社劃歸旅順市管轄;凌水、棠梨溝2個公社劃歸沙河口區管轄;革鎮堡公社劃歸甘井子區管轄。1959年9月撤銷嶺前區,其所轄7個街道并入中山區。 1960年1月7日,根據國務院決定,撤銷旅順市改設旅順口區。2月20日,旅順口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1960年9月1日,莊河縣石城島公社劃屬長海縣。1960年城市各區先后合并街道建立公社。1963年,旅順口區營城子公社劃入甘井子區。
1949年10月至1968年12月26日,新金縣、復縣、莊河縣隸屬關系變化如下:
1949年5月1日至1954年7月31日,復縣、新金縣、莊河縣隸屬遼東省。1954年8月1日,復縣、新金縣、莊河隸屬遼寧省(遼東、遼西兩省合并)。
1956年2月8日,新金縣、復縣改隸遼陽專署,莊河縣改隸安東專署領導。
1959年1月5日,復縣、新金縣、莊河縣劃歸旅大市領導。
1966年3月16日莊河縣歸安東市領導。1966年6月12日,復縣、新金縣、金縣改隸遼南專區(駐蓋縣),正式交接。
1968年12月26日,遼南專區撤銷,復縣、新金縣、金縣和丹東市所轄的莊河縣再次劃歸旅大市領導至今。自此,旅大市轄5區5縣,即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旅順口區,金縣、長海縣、莊河、新金縣、復縣。旅大市陸域面積為12573.85平方千米。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5.16~1976.10.6)
(1)旅大市人民委員會(1966.6.12~1967.3.27)
1966年3月16日,遼寧省成立遼南專區。6月12日,根據省委關于建立遼南地委和專署的決定,中共旅大市委、市人委、中共遼南地委、遼南專署聯合下發《關于旅大市所屬三個縣移交遼南地委和專署領導的通知》,原旅大市領導的金縣、新金縣和復縣劃歸遼南地委和專署領導,并正式辦理交接手續。同時將莊河縣劃歸丹東市管轄。至此旅大市轄5區1縣,即:中山區、沙河口區、西崗區、甘井子區、旅順口區和長海縣。全市總戶數為268630戶,總人口數為1344601人,面積降至1159.53平方千米。1966年9月沙河口區凌水、紅旗兩個公社劃入甘井子區。
1967年2月1日,旅大市42個單位的群眾組織,開會宣布奪市委、市人委的權。市黨政領導機構基本癱瘓,從市政府機關至基層街道被“全面奪權”。
(2)旅大市軍事管制委員會(1967.3.28~1968.8.5)
1967年3月28日,旅大市軍管會發布《通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旅大警備區奉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命令,從即日起對旅大市實行軍事管制。同時建立軍管會。在市軍管會軍管期間,所轄5區1縣先后建立了軍管小組,掌管了縣區的黨、政、財、文大權。
(3)旅大市革命委員會(1968.8.6~1980.8.10)
轄5區1縣時期(1968.8.6~1968.12.25) 1968年8月3日,遼寧省革命委員會同意旅大市軍管會關于成立旅大市革命委員會的請示。1968年8月6日,旅大市革委會成立。市革委會下設政工、生產、辦事組等機構,負責日常工作。隸屬遼寧省革委會(1968年5月10日成立)領導。原市委、市人委的黨政財文大權全部歸市革委會,實行“一元化”領導。之后,各縣區和各系統也陸續成立了革委會。市革委會轄5區1縣,即中山區革委會(1968年7月成立)、西崗區革委會(1968年7月成立)、沙河口區革委會(1968年8月成立)、甘井子區革委會(1968年5月成立)、旅順口區革委會(1968年10月成立)、長海縣革委會(1968年3月成立)。
轄5區5縣時期(1968.12.26~1976.10.6) 1968年12月26日,遼寧省革委會決定,撤銷遼南專區,金縣、復縣、新金縣和丹東市所屬的莊河縣劃歸旅大市領導。至此旅大市轄5區5縣,即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旅順口區;金縣、長海縣、新金縣、復縣、莊河縣。總面積為12573.85平方千米。旅大市革委會成立之初,實行“一元化”領導。1969年8月,改為區、公社、街道三級管理。1971年2月,在形式上恢復了中共旅大市委,仍與市革委會合署辦公,市革委會依舊是黨政合一的體制。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1年以后見本站相應部分內容)
(1)旅大市革委會(1976.10.6~1980.8.10) 1978年6月,旅大市召開第八屆人大會議,對各級領導班子進行全面整頓。同年11月,市委與市革委會分開。1978年撤銷城市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1979年1月,中共旅大市委機關辦公地址由西崗區斯大林廣場1號遷至中山區南山路108-1號。此時,旅大市仍轄5區5縣。
(2)旅大市人民政府(1980.8.11~1981.3.4) 1980年8月7~11日,旅大市8屆人大2次會議召開。大會通過了將旅大市革委會改為旅大市人民政府的決定。此時,旅大市轄5區5縣,即中山區人民政府(1980年8月中山區革委會改稱)、西崗區人民政府(1980年8月改)、沙河口人民政府(1980年改)、甘井子區人民政府(1980年改)、旅順口區人民政府(1981年4月改)、金縣人民政府(1981年4月改)、長海縣人民政府(1981年4月改)、莊河縣人民政府(1981年3月改)、新金縣人民政府(1980年3月改)、復縣人民政府(1981年3月改)。
1980年10月,由金縣三十里堡公社劃出6個委,設立三十里堡鎮公社。
1980年12月26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在長海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建立四塊石鎮,以大長山公社部分行政區域為四塊石鎮行政區域。區劃調整后,長海縣共轄1個鎮、7個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