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河以南為蘇軍軍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特殊解放區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時簽訂了大連、旅順口和長春鐵路等協定。《關于旅順口之協定》規定:“自遼東半島西岸侯山島灣以南之地點起,向東方面經過石河站及鄒家咀子至該半島東岸,東西劃為一線,此線以南為本地陸路之界線,以及此線以南的長山列島各島嶼”為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大連市區除外,陸地面積為2399平方千米。
1945年8月22日蘇軍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進駐旅大地區。日本對旅大地區40年殖民統治宣告結束。日本投降后,大連地區社會秩序一度十分混亂。蘇軍對旅大地區(金縣石河驛至東西海岸一線為界的南部地區)實行軍事管制。
在蘇軍對旅大實行軍管期間,大連地區陸續建立起各級民主政權。1945年11月中旬,在蘇軍當局的支持下,中共大連市委成立。根據當時的復雜形勢,中共大連市委暫不公開。11月7日,大連警察總局(后改為大連市公安總局)正式成立。11月8日,大連市政府宣告成立。由蘇軍當局任命資本家遲子祥為市長,副市長由中共大連市委推薦的陳云濤擔任,公開身份為職工總會代表。從此旅大地區成為由蘇軍軍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殊解放區。
1945年12月,召開大連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定成立大連縣。1946年1月30日,在甘井子區召開大連縣政府成立大會。1946年冬,國民黨軍隊進占瓦房店、普蘭店一帶,因石河驛以南駐有蘇軍,未再向南進占。1949年9月17日,中共旅大區黨委批準,將金縣城區、城郊區合并為金州市。9月27日,旅大行政公署通令,成立金州市政府。9月29日金州市政府正式成立,隸屬金縣政府領導。
1946年10月,成立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作為旅大地區過渡性最高行政機關。1947年4月撤銷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關東公署。1949年4月關東公署改為旅大行政公署,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此間行政區劃幾經調整變動,到1949年9月,旅大地區共轄2市(大連市、旅順市)2縣(金縣、大連縣),下屬36區、133坊、15鎮、405村,總面積為2399平方千米。
遼南三縣,即復縣(1985年改稱瓦房店市)、新金縣、莊河縣光復不久,就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
1945年9月12日,莊河縣首先成立民主政府。同年9月25日,分復縣東部與金縣北部地區新建新金縣民主政府。同年10月12日,復縣民主政府成立。上述三縣政府先后隸屬安東省、遼南行政公署、遼寧省和遼東省,直到1959年1月劃歸旅大市。
旅大金解放區
(一)大連市
位于遼東半島大連灣南端,東、南臨黃海,西與大連縣毗連,北與金縣隔海相望,面積約120平方千米。人口42.4萬人。1945年11月8日,成立大連市政府,1946年10月~1949年9月,先后隸屬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關東公署和旅大行政公署。
1945年10月27日,在“大和”旅館(今大連賓館),蘇軍駐大連警備司令部主持召開了有治安維持會、職工總會、醫師公會、佛教會、商會和山東同鄉會等參加的社會各界代表會議,決定成立大連市政府。蘇軍駐大連警備司令部當局提名由遲子祥出任市長,中共大連市委以職工總會的名義推薦陳云濤任副市長。10月28日,蘇軍駐大連警備司令官高茲羅夫發布第11號命令,宣布日大連市役所及各市役所、出張所日本行政官盡行退職。同時承認大連市自治地方政府。1945年11月8日,市長、副市長在政府禮堂宣誓就職,并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大連市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大連地區第一個民主政府。
大連市政府成立后,11月,大連市政府第一次區長會議決定,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24個區改制為12個區于11月29日重新劃定市內區域,設12個區,即中央區、黑嘴區(同年12月改為中山區)、南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劉家屯區、寺兒溝區、老虎灘區、馬欄屯區、星個浦區、香爐屯區、甘井子區。11月30日市郊劃分6個區,即革鎮堡區、南關嶺區、營城子區、欒家屯區、小平島區、岔溝區。市郊6區及市內甘井子區于1946年1月劃歸大連縣。
1946年2月,將市內區歸并為5個區,同年2月3日,沙河口區政府成立,2月18日西崗區政府成立,2月21日中山區政府成立,2月26日寺兒溝區政府成立,3月4日嶺前區政府成立。
1946年2月12日,大連市政府召開首次區政會議,決定基層政權采取4級制,即市、區、坊、閭組織。將市內11區以市內5個公安分局所轄地為區域,歸并為5個區,成立中山、西崗、沙河口、寺兒溝和嶺前5個區政府。區政府下按每坊20閭、每閭20戶,劃分138個坊,設坊公所(相當于今街道辦事處),下劃3786個閭(相當于今居民委)。
1)中山區 位于大連市東南角,東與寺兒溝區、西與西崗區、南與嶺前區接壤,北瀕黃海,是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面積18.67平方千米。區政府于1946年2月21成立,下轄21個坊,即:武昌、昆明、武漢、華昌、解放、友好廣場、楓林、青泥洼橋、永和、勝利橋、菜市、天津、友好、民生、民主、安東、民壽、安陽、民澤、北海公園、勸業坊。到1949年調整為17個坊,即:民主廣場、楓林、解放、民壽、安陽、惠風、惠中、同心、真理、勝利橋、民主、天津、永和、菜市、北海公園、嘉禾、青泥洼橋。
2)寺兒溝區 位于大連市東部,東北兩面臨黃海,南與嶺前區接壤,西與中山區毗鄰,面積為7.43平方千米。區政府于1946年2月26日成立,下轄13個坊,即:春德、北斗、王家屯、邱家屯、胡家屯、春華、春和、桂林、春生東、春生西、龍口、新柳、朝陽坊。到1949年仍為13個坊。
3)嶺前區 位于大連市南部,東起棒棰島,西至傅家莊,北至石道街,南臨黃海,面積14平方千米。區政府于1946年3月4日成立,下轄11個坊,即:石道街、新起屯、傅家莊、八一路、桃源、自由、虎灘、捷山、葵英、轉山屯、興隆屯坊。到1949年調整為12個坊,即:桃源、秀月、白云、智葵、捷山、轉山、棒棰島、老虎灘、若飛、大房子、石道街、傅家莊坊。
4)西崗區 位于大連市中部,東起菜市街,西至不老街、大同街,南起大佛山(烈士山),北至雙興街,面積23.94平方千米。區政府于1946年2月18日成立,下轄24個坊,即:博愛、大同、不老、黃河、蓬萊、長春、新華、水仙、廣和、更新、松山、英華、宏濟、日新、市場、東關、雙興、埋里地、北崗橋、永樂、平順、榮華、德政、北崗街坊。到1949年,將博愛、宏濟、北崗橋3個坊并入鄰坊而撤銷,其余21個坊名不變。
5)沙河口區 位于大連市西部,東至不老街,西至馬欄村,南至白云山,北至春柳河,面積34.71平方千米。區政府于1946年2月3日成立,下轄19個坊,即:聯合、至誠、同泰、擁政、白云、昌平、泉涌、興工、廣平、民勇、永安、民權、萬歲、泰山、玉華、三春街、聯德、回春、民運坊。到1949年仍為19個坊。(二)旅順市
地處遼東半島南端,三面環海,東與甘井子區接壤,面積512.15平方千米,人口12.9萬人(1949年10月)。1945年11月25日旅順市政府成立后,廢除日本統治時期市內的14個區,劃為3個區,即大眾區、文化區,光明區,下轄40個村。1946年1月將文化區并入大眾區,同時將所轄40個村改為23個坊。(還有一說:將城區劃為4個區,即大眾區、文化區、光明區、新華區。各區設區公所。1947年1月,文化區并入大眾區,新華區并入光明區。)
1948年1月又將大眾區和光明區合并,改稱為“市內區”(1950年8月,市內區改為第一區。1951年4月,第一區公所改為第一區人民政府),并將23個坊并為12個坊。
市外(郊)日本統治時期的會事務所管轄范圍,劃分為5區:鐵山區、雙島區、三澗區、中心區、龍塘區。即將王家店會劃為龍塘區,水師營會劃為中心區,三澗堡會劃為三澗區,山頭會與方家屯會北部13個村劃為雙島區,方家屯會其余部分劃為鐵山區。市政府成立時,市郊5區共轄163村,1948年1月合并為85個村、3個鎮(鴉鸕嘴鎮、水師營鎮、三澗堡鎮),1949年又將5區所轄85村、3鎮改劃為162個村。至1949年9月前,旅順市共轄市內、龍塘、三澗、雙島、鐵山、中心6個區,下轄12個坊、162個村。
1946年10月~1949年4月,旅順市先后隸屬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關東公署、旅大行政公署。
(三)金縣
1945年12月16日金縣各界代表協商,決定成立金縣政府。1946年1月2日,召開了成立大會。金縣政府轄8個區。
1949年9月17日,中共旅大區黨委批準,將金縣城區、城郊區合并為金州市。9月27日,旅大行政公署通令,成立金州市政府。9月29日,金州市政府正式成立,隸屬金縣政府領導。
(四)大連縣
東與大連市沙河口區相連,西與旅順接壤,南臨黃海,北瀕渤海,東北與金縣相毗鄰。1949年人口為15.7萬人。1945年12月25日,大連縣籌建委員會召開人民代表會,選舉縣長,副縣長。1946年1月將大連市市郊6區及甘井子區劃出(面積428平方千米)新設大連縣。1946年1月30日,大連縣政府成立后重新劃為8個區,即:甘井子區、南關嶺區、革鎮堡區、西山區、營城子區、岔溝區、大山區、小平島區,下轄70個行政村。
1946年5月,將大山區合并于小平島區,并將原來的70個行政村劃為73個;1948年又增為79個行政村(含南關嶺、大辛寨子、小平島3個鎮)。1949年3月7日,將近郊區的31個村改為坊。同年大連縣共轄7個區、4個村級鎮、31個坊、42個村。人口158238人。
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1946.10.23~1947.4.3)
1946年9月29日召開了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各地政府及群眾代表110人在大連市政府禮堂舉行會議,討論通過成立旅大金行政聯合辦事處(后簡稱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為大連地區臨時最高權力機關,統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和大連縣。10月3日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舉行首次會議,選舉遲子祥、劉順元為辦事處正、副主任。10月23日舉行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典禮。1947年4月3日,關東公署成立同時,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撤銷。
關東公署(1947.4.3~1949.4.26)
1947年4月3日~4日,旅大地區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旅順市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317名,大會通過了成立關東公署的決議,選舉遲子祥為主席,劉順元、喬傳玨為副主席。關東公署初設在旅順,為旅大地區最高行政領導機關,統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
1947年12月,關東公署由旅順市遷至大連市西崗區斯大林廣場1號。
1949年2月25日,關東公署發出,市、縣所轄區政府不是一級政權的訓令。8月,市、縣轄區政府一律改為區公所,為市、縣政府的派出機構。關東公署設民政廳、財政廳等14個工作機構。
旅大行政公署(1949.4.27~1950.12.1)
1949年4月27日,旅大地區召開第2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335人,列席代表73人。大會決定將關東公署改為旅大行政公署,選舉韓光為旅大行政公署主席,李一氓、喬傳玨為副主席。轄大連市、大連縣、金縣、旅順市。1949年8月27日,東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旅大行政公署直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
二、解放戰爭時期,新金縣、復縣、莊河縣歷史沿革
東北光復后,國民黨政府于1945年8月30日改東三省為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嫩江、興安、合江、黑龍江等九省,劃大連市等12個市為行政院院轄市?谷諔馉巹倮,建立東北根據地是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194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在沈陽正式成立。9月間,黨中央和八路軍派往遼東的干部,開始進行接收和創建人民政權工作。在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下,先后建立遼寧省、安東省、遼南行署區、遼東省。莊河縣、新金縣和復縣先后歸其領導。
1945年11月3日,安東省政府在安東市正式成立。1946年1月在岫巖成立安東省莊岫專署,轄莊河縣、新金縣、復縣(莊河縣政府成立于1945年9月12日,新金縣政府成立于9月25日,復縣政府成立于10月25日。
遼南行署區正式建立于1946年6月,是由遼寧、安東兩省劃出部分市、縣而設置的過渡性質的省一級的行政區,安東省莊岫專署劃歸遼南行署區,行政公署駐岫巖。
遼南行政公署第五專區轄莊河縣、新金縣、復縣、萬?h(1946年5月由復縣、新金、莊河縣劃出部分地區成立萬福縣,1948年12月撤銷)。
1946年10~11月,國民黨軍隊進占遼南大部地區,行署由岫巖撤至大連市郊。1947年6月,遼東地區人民解放軍反攻勝利,復縣、新金縣、莊河縣第二次解放。行署由大連遷回岫巖,以后又遷至瓦房店市。此間,遼南行政公署第五專區駐莊河鎮,轄莊河縣、新金縣、復縣、萬福縣。
1948年2月至1948年8月,莊河縣、新金縣、復縣、萬?h直屬遼南行政公署。1948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民字第26號命令,將遼寧。1945年10月12日成立)與遼南行署合并,稱遼寧省政府,省政府駐瓦房店市。8月7日正式合并,9月1日開始工作。
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瓦房店市(1948年9月,瓦房店鎮改市,1949年7月瓦房店市改鎮,仍屬復縣)、復縣、莊河縣、新金縣、萬?h直屬遼寧省領導。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15號令,對東北地區各省、市行政區劃建制重新進行調整,撤銷遼寧省建制,其原轄地區與安東省及遼北省中長鐵路以東地區合并為遼東省。1949年5月1日,遼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復縣、莊河縣、新金縣、孤山縣(1949年6月22日撤銷,其中部分地區劃回莊河縣)直屬遼東省領導,直至195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