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上水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5103114 | 身份證前6位:445103 |
長途區號:0768 | 郵政編碼:521000 |
隸屬政區:江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粵U | |
上水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上水頭村
上水頭與下水頭二個自然村過去同屬水頭自然村。
村因地處江東最北端,當韓江東西二溪之沖,曾叫江頭。清末又將村名易為水頭。以后又把居于上游的稱為上水頭,居于下游的稱為下水頭。全村有蔡、李、林三姓,主姓蔡。先輩從浙江遷福建莆田,再遷澄海漁洲。明萬歷年間(萬歷元年為公元1573年)先輩蔡松軒、蔡蘭軒兄弟再從漁洲遷此創村。
上水頭村創村先輩蔡松軒,時村中另有鄭、游二姓,至解放初期,鄭、游二姓他遷。現村民均姓蔡。村之東、西、北三面靠韓江,對岸是磷溪、楓溪、湘橋等鎮區隔江相望,南接下水頭村,系潮安縣江東鎮轄屬,距鎮政府6公里多。全村有230戶,人口1042人,其中:男510人,女532人。1988年原耕地237畝,2002年省重點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建設選址該村,使大量土地被征用。現存可用土地不夠40畝(該村上報資料),土質屬韓江沖積平原,雖沙質土但土地肥沃,宜種麻竹、甘蔗、花生、蔬菜等。
由于三面是溪,村前村后是堤圍,耕地狹窄,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向來村民勤勞,農閑時外出采集“厚香”,歷來有“水頭掘厚香”的傳說。清末民初,因生活所迫,村民遠涉重洋“過番”謀生者眾,在南洋群島一帶打工置業,有的發展成殷富的實業家。村民都靠僑批過活,是遠近聞名的僑鄉,現據不完全統計,單旅居印度尼西亞鄉親就有三千人之多。
辛亥年江東西隴崩堤,三年不能復堤,村民生活困苦。1922年由旅居印尼鄉僑蔡大福廣集僑資贊助修堤,自本村雨亭至內園堤圍,又從碼頭后至蓮池,全長1000米。
過去,村民于堤外洲園最先引種“南冠”竹蔗──果蔗。畝產萬斤,遠銷汕頭等地,運近馳名,也善種糖蔗,最高畝產量可達2.5萬斤。
1966年村集體投資1萬元興建洗熨廠,職工20多人,爾后又發展抽紗,機繡等手工業。至1980年全村集資辦企業計15萬元,工人發展至100多人,年總產值10萬多元,改革開放之后,因地理位置所限,交通不便而發展較緩。
由于人多地少,向來外出謀生的人較多,飽受了無文化之苦,村歷來重視教育,精心培養后代,故一貫文風鼎盛,興學育才,早在民國時期,村中便創辦專供學子啟蒙的“成思堂”書齋,以后又改辦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造就了各類大學生二十多人。
1999年,乘體制改革之風,村“兩委”一班人在經濟十分困難情況下,不辭勞苦,發動鄉親捐資建校,經近一年的奮斗,一座占地近十畝的三層樓新校舍終于建成使用,結束了向來以祠堂為學校的落后狀況。
上水頭村本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村莊,一年四季種植蔬菜,從不間斷。由于潮州供水樞紐工程的征地,一下子失去了依賴土地的村民心情一度惶恐,但經市、縣、鎮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具體指導。剛邁步走出困境,提高信心,重摸出路,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與建設圖景已逐步呈現。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