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紫南位于紫洞圩南面,故有紫南之稱,紫南西面靠北江支流,紫南的自然村分布較為分散。魚塘面積較多,有少量禾田,在改革開放歲月,建成了經濟開發區,發展陶瓷工業生產。
村中有15條自然村,人口4994人,男女大約各半,人口最多的村頭村有890多人,最小的黃埔村59人。
在七十年代中期,鎮建設了紫洞公路經過紫南,沿紫南又擴寬村內小路,直至可行駛汽車,從此結束了不能通汽車的歷史。此后,又將幾條開發區的路改為水泥路,魚塘整治后又新建了連接東、西、南、北面的幾條道路,路網四通八達,全部實現了硬底化,徹底改變了紫南的交通狀況。
工農業發展情況:
紫南的工業是經過了一段艱辛的歷程,逐漸積累了不少經驗:
解放后的十年中,由于體制不穩定,紫南的工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農民積極性不高,分配不多。1964年初,才開始搞一些工副業生產,開始辦過釀酒廠、木器廠、竹器廠等,又搞過養豬場。由于沒有經驗,經營不好,不久就停辦了。
改革開放初期,試辦焊技廠,投產后一年又因業務不足而停辦,翌年起先后開辦了包裝帶的塑料廠,生產洗發水的化工廠、電子廠等,也因沒有了解市場需要,因業務不足因素而全部停業。
1981年開辦了兩個石場,由于適合當時建設需要,辦得有點起色。
此后,根據市場的需要,開辦了化工廠、制罐廠。從1989年開始,由于本地陶瓷業迅速發展,及時選地設立工業開發區,初時由于資金不足,起步維艱。1990年合資投建了玻璃馬賽克廠和玻璃廠,后因企業管理不善而嚴重虧損,合作方不能再投入資金無法經營下去,又相繼結業了。1991年與石灣人民瓷廠合資開辦“恒生陶瓷廠”,后因石灣方面撤資拆股,才與梁其合股再經營,改名為“恒生釉面磚廠”辦到至今。其后,1992年10月,又與梁其、潘標、羅耀和合資開辦了“紫南建陶二廠”。在市場的競爭和變化中又逐步變更為村委會與梁其的合作。從1995年開始,紫南在陶瓷行業經營管理上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繼而又開辦了合資的“恒業陶瓷廠”。至此,陶瓷工業已成為紫南主要的產業了。
紫南的農業發展是以多種經營為主。其中進行過四個“大抓”——大抓種植棕糖蔗,大抓塘魚產量生產,大抓發展養豬業,大抓養蠶業。其次并抓種植任務如花生以及禾田生產,以糧為綱,核定包食天數和完成上交任務。
直至1985年開始,進行農業大變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一訂三至五年。后來,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實行土地入股制,組建農業股份制的集團公司。開始,一切都在試行中,直至1998年春起才正式按集團公司的有關規定和分配方案執行。
2001年1月村委會決定用多年的工業積累,投資1700多萬元,將4000多畝魚塘,進行全面方格化整治,達到三通——通水、通電、通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耕作區。這項工程,成為南莊鎮規模最大,動工最早,完成得比較好的土地優化工程,徹底改變了紫南村的整個耕作環境,得到市鎮各級政府部門的好評。
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解放前的紫南文化教育事業比較落后,盡管各村有辦過初級小學,但時間很短,因各種原因而停辦,村民子女只得到私塾那里求學,但讀書人仍不多。
解放那年,人民政府關心兒童入學問題,派出干部,解放軍宣傳發動,要求各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辦學校。其時,沙邊、澳邊、村頭、石邱、石陸、流滘等村陸續辦起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初級小學,而且都是復式班,有教師1~2人任教,各村自籌辦學經費。
1952年,政府對小學進行整頓,把沙邊、村頭、石邱三個村的學校合并,在格塘村辦了一間格塘小學。
后石井、石陸、石邱村三間學校又進行合并,校址在石井村,當時有三名教師。
流高尚(即流滘)又辦了高級小學,稱為正校,只有1——4年級,高年級要到羅格小學就讀。
自從進行了整頓小學運動后,教師轉為公辦,由國家統一管理,教師工資只發大米,折合貨幣計算。
到1958年,紫南只有二間小學,一個耕讀班,1959年的公社化期間,把這兩間小學合并到紫洞小學,后來又有所變動,很不穩定。
1969年才開始建設紫南小學,雖然經濟困難重重,當時大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因陋就簡建起了課室14間,上課的學生桌椅只用木板,凳子是用磚砌的,可見,當初建校是非常困難的。所搬運的磚塊,都是靠全體師生每天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搬到工地上的。
改革開放后的1981年全校教師發展到30人,民校占1/3,全校18個班,學生人數800多人,其中辦過初中班三個班,也曾辦過高中班一個學期,后轉入南莊中學就讀。
1982年開始,進行了第三次建校。把磚木結構的舊校全部拆掉,改建為水泥鋼筋結構的三層樓房,建筑面積2848平方米,學生540人,教師31人。學校的設備不斷完善,教學秩序良好,教學質量年年有所提高。
之后,又開始新建幼兒園一間,建筑面積1132平方米。有幼師7人,廚工2人。開設三個班,共有128人,還開設學前班,有95人。
流滘分校也重新興建,設三個班,學生160人,教師5人。流滘也建成幼兒園一間,面積為220平方米,開設兩個班,幼兒55人。
教育事業在新時期迅猛發展,紫南原有的學校和社會發展要求已很不適應,村兩委在2000年5月決定投資2200多萬元,興建一所較為標準的現代化小學,占地59畝,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教室24間,有配套功能的各種活動室、會議室、辦公室等18間,50米標準游泳池,七層教師宿舍一座,其他室外活動泥地,全部按南海、佛山市等級小學標準要求建造,2001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
民間傳說:
紫南曾經流傳著一些民間傳說,盡管經歷3百年之久,但人們還是津津樂道地談及。如:傳說澳邊村有個山崗,石崗頂上有個神仙腳印,是這個神仙從羅浮山到西樵山時,路經此地而印上的;又傳說澳邊村北面,很早以前有間書塾屋,有一天,突然間下沉地底而無影無蹤,后來此地變成一個深潭,足有百畝之大,有15米深,后來填了不少,現在只剩下約48畝,人稱這里為“澳邊凼”,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至今仍是個迷;傳說不知哪個朝代時,在流滘村的村口涌滘上建起了一石橋,名為“躍龍橋”。而當時有一位有權勢的官吏,偽造事實,奏品皇上,說“躍龍橋”是道危橋,需要速修,并要求撥款,此官把橋款據為私有,引起眾憤。
地方特產:
紫南出產的蠶繭、蠶絲曾名傳遠近,最興盛時期,遠銷國內外。而蠶絲經加工后織成的絲織品,制成的絲綢服裝,很受青睞,當時,廣泛流傳于市場;如今,養殖的四大家魚,更是吃魚生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