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杏頭村位于南莊鎮南面,東鄰順德市,全村面積3.58平方公里,橫跨村內的公路有樵樂路、吉杏路。佛開高速公路開平方向的上落口位于杏頭村西部。交通較為方便。
杏頭村下設1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600人,外來人口約4000人。第一、二、三產業各占總收入比率為1.1%、73.9%、25%。杏頭村三大產業穩步發展,農業以魚塘養殖業和蔬菜種植作為主,裝飾陶瓷、五金及商貿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工農業發展情況
1954年土地改革后,杏頭村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并以蠶桑、甘蔗為農業經濟支柱。
1958年-后,農村基層建制不斷改變,到生產隊后有了自主權,對農業生產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964年開始在杏頭蓮東、蓮南辦起了第一間五金制扣廠。此后幾年,村中又相繼辦起了鐵廠、電子廠、藤廠、化工廠、木廠、飼料加工廠。從此,工農業很快開始有突破性發展。
八十年代初期,杏頭村根據實際,走“橫向聯營,三來一補”的道路,辦起了杏頭廣州紅云化工廠,杏頭村脂涂料化工廠,農工商公司。
1984年以后,杏頭村合資辦起了杏頭交通配件廠,引進了恒安織造廠,成為杏頭八十年代最大的村集體企業。
1991年辦起第一家陶瓷企業杏頭建陶廠,以后相繼辦起5家陶瓷企業。從此,陶瓷工業成為杏頭村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后的農業以市場為導向,引進科學養殖和耕作技術。逐步將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過渡到優質,適應市場的養殖種類上,在經營方式的轉變下,既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1996年,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立了杏頭集團有限公司,對村內的土地資源統一經營,并開發2個工業開發區和一個杏頭市場,一個大型的高標準建設的外工村。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情況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內開辦了兩間合作醫療站,并有了能診治一般疾病的赤腳醫生。如今,村委會與南莊醫院合作,開辦了具有一定的醫療設備,且有一定規模的杏頭衛生所。
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解放以后,杏頭村分別在蘇教、上淇、恒頭村設立過中小學。到了七十年代初在杏市建立杏頭小學。
1992年建設了一間一級學校標準的新杏頭小學。村委會出資1400多萬元,由港澳同胞和各界熱心人士捐助140萬元,建成了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游泳池、運動場、多功能禮堂、教師宿舍、飯堂等多項設施,199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通過南海市一級學校驗收。在近幾年學校工作綜合評估中,被鎮教辦評為“一類學校”。
八十年代前期,各自然村各自設立托兒所,八十年代后期,二村、三村統一建起了幼兒園,正式開始系統的學前教育。
2001年,按照省一級幼兒園的標準投資500多萬元興建了杏頭幼兒園,2002年9月已投入使用。
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情況
杏頭村重視群眾的文體活動,每年舉行群眾運動會,包括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象棋等多個項目。1992年12月被南海市政府評為“體育先進管理區”。
賽龍舟是杏頭村的民間傳統項目,尤其是“五人龍”賽事由來已久。1999年10月由杏頭、河教、賀豐、梧村等聯合舉辦了首屆鰲南北龍舟邀請賽,以后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辦過三屆。村內青年還積極參加鎮舉辦的賽龍活動。
村政建設情況
七十年代之前,杏頭村的對外交通以水路為主,草艇、帆船為主要交通工具。第一條通往筆架山道路,是七十年代初才興建,對外交通得以加強。到八十年代初,對所有公路進行了全面混凝土硬底化的修建。九十年代初期再發動群眾募捐,修建了由上淇村接通西樂公路的村級公路,初步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網絡。
杏頭村內河涌密布,解放前是靠一座木板橋通行的。后再增加一座新橋。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隨著各方面發展,村內逐漸有了自行車、手扶拖拉機及汽車,原有的新、舊兩橋已不適應村內交通的需要,經多方籌資,才在村口重新建起了一座雙拱橋梁,橋寬3米,跨孔20米,對改善村的交通起到了很大作用。2000年,村委會投資50多萬元建成橋寬8米,跨孔20米的七湛新橋。
近幾年,村委會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把在原有公路兩旁的雜亂鋪位全部拆除,先建成中心公園,繼而在附近建成新市場,又在新市場旁邊建成一個占地8畝多的杏頭外工村。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成為了杏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0年,對全村河道進行了清理;2001年對魚塘進行了分期、分批的高標準整治。
歷史及名人
杏頭是革命老區的邊緣村,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不少青年加入了珠江縱隊第二支隊開展抗日運動。-于1945年4月17日對陸家村進行大搜捕,并殺害革命同志多人,又將該村八十多間房屋鏟為平地。1962年8月5日,當時的廣東省副省長親自下令,幫助陸家村民重建家園,成為今天的杏頭紅峰村。
清末民初期間,上淇村人陸興洲,曾追隨孫中山反清鬧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當了軍官,在孫中山逝世后回家務農。日本投降后,他的親人在家門口追悼死者,靈牌上寫著“陸軍少校”軍銜,當時-也撥款以表哀悼。
杏頭村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出過一些舉人、進士。如陸王佐、陸恒康、陸鐘靈、陸惇庸、陸芳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