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得榮”舊稱“得隆”,原為巴塘土司轄地。1911年“改土歸流”始設縣治。民國時期屬西康省管轄。1950年成立人民0,駐地松麥,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2年行政區劃調整,將原巴塘縣白松、茨巫、貢波3鄉劃歸得榮,并將0駐地松麥鄉撤鄉建鎮。
地理位置
地處東經99°07′--99°34′,北緯28°09′--29°10′。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屬金沙江干旱河谷區。北部與本州巴塘、鄉城縣相連,東南與云南省中甸縣相鄰,西南與云南省德欽毗鄰。縣城松麥鎮距成都市1024公里。
政區劃分
轄1鎮11鄉,126個行政村。
人口面積
總人口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0.3萬人。總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9%,其他如漢、蒙古、回、彝、納西等10個民族人口僅占1%。
縣境東西最大距離4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12公里。總面積2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3萬畝,人均耕地1.5畝,人口密度8人\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得榮縣地處川西高山高原區,位于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由于第四紀以來受各種地質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逐漸抬升,切割形成了典型的封閉式高山峽谷地貌。境內角峰刀脊、溝谷狹窄,山高坡陡,山脈和河流呈南北走向。最高海拔5599米(下擁后山山峰),最低海拔1990米(金沙江邊)相對高差為3609米。
氣候資源
得榮縣的氣候按地理地帶性劃分屬亞熱帶,按中國氣候區劃分屬高原氣候區(即康滇氣候區)。從得榮縣局部氣候條件來看,由于受西風環流的南支急流和印度洋氣候控制,以及青藏高原和重重高山屏障的作用,太平洋氣候影響極小,蒸發量大、日照充足、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氣候類型多樣、垂直變化顯著等特點。其氣候垂直帶普通常為5帶,即:干旱河谷亞熱,海拔1990--2500M,年均溫14--16℃,最冷月均溫5--8℃,最熱月均溫22℃,大于或等于0℃積溫5300℃,大于或等于10℃積溫4458℃,年降水量308MM,年蒸發量2360MM,年相對濕度45%,年日照時數1967小時,年無霜期245天;半干旱暖溫帶,海拔2500--2750M,年均溫13--15℃,最冷月均溫1--5℃,最熱月均溫20℃,大于或等于0℃積溫3880--4400℃,年降水量314MM,年蒸發量2443MM,年相對濕度54%。年日照時數1739小時,年無霜期240天;中山溫帶,海拔2750--3250M,年均溫9--13℃,最冷月均溫-2--3℃,最熱月均溫16℃,大于或等于10℃積溫2400--3800℃,年降水量360MM,年蒸發量1813MM,年相對濕度54%,年日照時數2092小時,年無霜期170天;亞高山寒溫帶,海拔3250--4250M,年均溫4.5--8.8℃,最冷月均溫-3.2 ℃,最熱月均溫11.2℃,大于或等于10 ℃積溫930--2400℃,年降水量510MM,年蒸發量1135MM,年相對濕度67%,年日照時數2512小時,年無霜期126天;高山亞寒帶,海拔4250M以上,年均溫-1℃,最冷月均溫-9.1℃,最熱月均溫7.1℃,年降水量540MM,年蒸發量987MM,年相對濕度76%,年日照時數2023小時,年無霜期120天。
土地資源
由于特殊的地貌類型、土地的利用率較低。全縣土地面積2869.34平方公里,含430.4萬畝。其中高山、極高山413.2萬畝,占總面積的96%,平壩17.2萬畝僅占總面積的4%。全縣現有耕地3.53萬畝,占總面積的0.82%。耕地中:水澆地1.26萬畝,人平0.62畝,干地1.54萬畝,人均0.71畝。全縣播種面積4.0315萬畝,復種指數151%。全縣有三類農業生產區域:一是高山一季區生產區,有耕地1.411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7%,生產青稞、元根、洋芋、蓮花白、蘿卜、白菜等,糧食以青稞、洋芋為主。二是假二熟區生產區,有耕地面積0.4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46%,生產小麥、玉米、青稞、洋芋、豌豆、蕎麥、元根和各種蔬菜。三是海拔2800米以下的河谷兩熟區。主產麥類、玉米等各種經濟作物和蔬菜,經濟作物產量都較高,但無成片種植習慣,目前,農業生產水平不高,中低產面積大,尚有70%的中低產田土需要改造。
得榮縣草地資源多分布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有天然草場200萬畝;部分為林間灌叢草地,總面積為45.6883萬畝。因超載過牧,草場退化嚴重,產草量低,均為夏秋季節性放牧地,冬春季節的牧草全靠農作物稿桿和農戶的割草基地來維持。
有人形容得榮縣的森林植被為“頭上戴帽子,腳上穿雙襪,中間光肚子”,的確反映了我縣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海拔3250米以上的陰坡多為森林,山腳村寨周圍、溝河沿岸有園林和風景樹。全縣有森林70萬畝,木材蓄積量為578.1841萬立方米,以松、杉、樺木等為主的優質木材占70%以上,有林果面積5000畝,主要種類有核桃、梨、桃、柑桔、石榴等經濟林木,總計20多萬株,年產水果800萬斤左右,收入近200至400萬元,隨著長江上游防護林工程和農田防護體系工程的啟動,該縣植被差、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將得到有效遏制。
水能資源
該縣有“一江四河”,均為長江上游金沙江水系。金沙江由北向南經過縣境西部和南部,境內流長104公里。縣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11條山溪、9個高山湖泊和200余處泉水。4條主要河流即定曲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境內長70公里;瑪依河,由東向西流入定曲河,境內流長22公里;崗且河,由東向西流入金沙江,境內流長14公里。全縣主要河道224公里,徑流總量(不含金沙江)52.28億立方米,電力理論蘊藏量達34.31萬千瓦。全縣有灌溉渠道243條、總長389 公里,其中“三面光”水渠110條、101.3公里,“混凝土”水塘78口、容量17561立方米,保灌面積1.06萬畝,解決了1.87 萬人、85671(只)的人畜飲水問題。全縣有電站11座,裝機容量2233千瓦,高壓線路294公里,低壓線路193公里,變壓器163臺,容量5970kv/A,全年發電量550萬kw.h,至九七年底,通電2368戶,通電率這71.3%。
生物礦產
得榮縣有天然草場200萬畝,森林70萬畝,水域面積1.96畝,有各類牲畜113578頭(只),其中耗牛、犏牛和山羊占70%,肉類、毛絨、皮類產品價廉質高,深受經營者和消費者青睞。有熊、豹、獐、鹿、羚羊等50多種珍稀動物和松茸、木耳、香菇、蟲草、貝母、丹皮、黃芪、野枸杞等100余種高維菌種與藥用植物,還有多種魚類和水獺等水生動物。其中,松茸年產量達150--200噸。
縣內基本探明的礦種有16種,30個礦點,主要有金、銀、銅、鐵、水晶、玉石等。但還需探明其儲量、品位及開采價值。與此同時,得榮既有雄奇險峻的山川景觀,又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以下擁自然風景區、嘎金雪山風景區、白松茨巫田園風光、金沙江第一灣、“翁甲寺”佛教圣地等為內涵的“中國西部太陽谷”旅游業正在興起。
自然災害
1、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經濟功能明顯降低
據歷史記載,得榮縣河谷地帶曾經有森林和灌木覆蓋,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水土流失相對較少。但由于多年來的毀林濫伐、開荒、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面積減少。建國后也因經營不合理,原始森林砍伐過度,毀林開墾,使森林生態環境再度遭到破壞。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長期不合理開發利用,金沙江、定曲河、瑪曲河、許曲河、崗曲河兩岸半荒漠化,干旱河谷范圍擴大。
海拔2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區因砍伐開墾,原始天然林變成殘次林、灌木林地、森林面積、植被組成和森林群落類型減少,森林質量降低。
和森林息息相關的森林動物也因生息繁衍的環境惡化和范圍縮小及人為破壞,其種類和數量也在減少。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生態、經濟功能明顯降低。
2、草地生態系統退化
草地生態是可再生資源,但多年以來,由于對草地資源重用輕管,超載放牧、挖藥、毀草開荒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加上鼠蟲害嚴重、投入低、建設滯后等原因,草地生態系統明顯退化。
中高山區植被稀疏,草層低矮,蓋度小,產草量低,草質差,部分草地地表裸露,牧草地嚴重退化。
草地退化的結果,致使產草量降低,載畜量減少,蓄水保土等生態功能下降,草地區的水蝕、風蝕日益嚴重。
3、水土流失面積大,危害嚴重
因長期對森林植被的砍伐、破壞、過度放牧、陡坡耕作等人為因素和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的制約,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全縣水土流面積為2562.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9%。年土壤侵蝕量為1983.59萬噸,侵蝕模數為7740噸/KM2.年,相當于沖走厚50厘米的土地59486畝,損失有機質168.61萬噸(有機質8.5%)、全氮3.97萬噸(N=0.2%)、全磷1.98萬噸(P=0.1%)、全鉀19.84萬噸(K=1%)。
4、干旱、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得榮縣地處西南干旱中心,是全省降雨量最少的地區,春旱、夏旱、伏旱、冬旱發生頻率高。本來就少雨的干旱河谷,加上頻繁的高溫伏旱,使植被生長就更困難。
得榮縣重大泥石流災害、洪災每年均有發生,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極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從1984年至1998年直接經濟損失就達近1億元。
5、農地地力下降
得榮縣有耕地面積3.53萬畝。其中:水澆地1.26萬畝,干地1.54萬畝。所有干地均無灌溉條件,完全處于靠天吃飯狀況。土壤石礫含量高,蓄水保肥能力差,加之改土、施肥等措施跟不上,廣種薄收,對地力消耗較大,造成耕地地力下降,農作物產量不高。
全國與得榮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