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沾益縣總面積2910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人(2004年),其中城鎮戶口接近10萬。
縣人民政府駐西平鎮龍華新路,郵編:655331。代碼:530328。區號:0874。拼音:Zhanyi xian。
行政區劃(2007年)
沾益縣轄3個鎮、5個鄉:西平鎮、白水鎮、盤江鎮、炎方鄉、播樂鄉、大坡鄉、菱角鄉、德澤鄉。
歷史沿革
1997年5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32號):(1)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設立地級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麒麟區城關鎮文昌街。(2)曲靖市設立麒麟區和沾益縣。麒麟區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和環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南寧東路。沾益縣轄原縣級曲靖市的西平、花山2個鎮和沾益、盤江、白水、大坡、菱角、德澤、炎方、播樂8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西平鎮龍華新路。
2000年,沾益縣轄3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983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西平鎮 41091 花山鎮 26914 白水鎮 34991 沾益鄉 66771 盤江鄉 43581 炎方鄉 39848 播樂鄉 32616 大坡鄉 42453 菱角鄉 43660 德澤鄉 17913
2005年,沾益縣撤銷西平鎮和沾益鄉,合并設立西平鎮,鎮政府駐原沾益鄉政府駐地。
2006年,撤銷盤江鄉和花山鎮,設立盤江鎮,新設立的盤江鎮管轄原盤江鄉和花山鎮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鎮政府駐原盤江鄉政府駐地。
沾益,自古便有“入滇鎖鑰”、“入滇門戶”、“入滇第一州”之稱,是一戰略要地。
秦修五尺道即經沾益,境內有七八十公里。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主戰場就在南盤江兩岸。沾益城北九龍山深溝五尺道外一山石上,仍存諸葛亮所刻“毒水”二字。
唐置西平州,治今沾益。州志載:“西平廢州在城東二里。”這西平州城即為沾益州城之始,僅存13年就改為盤州,西平州廢。西平州城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其址已無從查考。
沾益老城系宋朝大理國磨彌部蠻蒙提所建,名易陬籠。至元,置沾益州,領交水縣(今沾益縣),治易陬籠,更名交水城。明天啟三年(1623),選新址筑“城交水,以磚石。高一丈四尺,厚丈,周圍六百丈,徑一里三分,垛口一千二百零,雉堞高六尺,開四門,東曰太平,南曰河清,西曰覲華,北曰拱辰,城樓四,久圮。”此城池約0.4平方公里,曾于清雍正十年、嘉慶七年、道光二十年、同治三年和光緒二年修葺。民國年間,沾益交通漸發達,城池隨之向西北延伸。1949年建國后,城墻被拆毀,今中街東端北側存有城墻遺跡,東門街、西門街、中街、北門街、南門街仍有舊時風貌。
明清時期,隨著沾益城池的修建,在四門設正街4條,中有直街l條,“各以所在方向名之曰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交會之地則曰十字街”,幾條大街皆寬6米,泥石路面。
民國時期,沾益交通發展較快,城鎮也隨之得以發展。民國21年(1932),由云南全省公路總局組織測設修建的滇黔公路(土路)即通至沾益。民國30年(1941),沾益縣成立的新市場建設委員會規劃城區向西門外擴展后,即沿民國25年(1936)已鋪筑為泥結碎石路面的滇黔公路過境路段新建龍華路,龍華路長1700米,寬20米,用“坦克石”鋪砌路面,同時另建中山路一條。解放后,沾益縣人民政府(人委會、革委會)一直駐沾益城(西平鎮)中。1989年,原縣級曲靖市人民政府為實現地名標準化,在原有16條街巷的基礎上,又新命名街、巷(道)9條,更名1條。至1993年,沾益城內共有街、巷(道)28條,總長24926米,面積274511平方米。
抗日戰爭時期,由美國人修建的沾益軍用機場位于沾益主城區外三公里處,曾經作為“駝峰航線”的卸貨點之一,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目前該機場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備用的軍用機場。
作為舊州地的沾益,城內土木建筑甚多。據《沾益州志》載,除州署、吏目署、學正署、訓導署、巡檢署、交水泛署等衙署和大量民居外,城內外還建有祠廟、寺觀和書院60余座。這些建筑,早的始建于唐代,盛于明清兩代,但建筑規模都不大。民國時期,城內還在原吳公祠地建西乎公園,在文廟舊址建中山堂。據記載,西平公園內,“西南鑿月牙池,池旁建一六角亭,亭后設衛生院,將祠三間開高加樓……中間廣場”。中山堂則由空軍總站修建,成為各類紀念日舉行典禮的場所,平時則可跳舞,放映電影,故又名俱樂部。中山堂前的空地,被當作體育場。這些建筑雖經歷代修葺,但經年已久,至解放韌多已倒塌或被拆除。
新中國建立后,沾益城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從結構、材料使用、造型到建筑施工均有了大的發展與變化,從土木結構逐步過渡到了磚木、磚混結構,且有了5層、6層的建筑。到1993年,西平全鎮房屋建筑面積已達93萬平方米,城鎮人口也有大的增加。
60年代初,隨著貴昆鐵路和昆柏鐵路(盤西支線)的開通,沾益的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建起了汽車運輸總站,毛紡廠、機械廠、磷肥廠、造紙廠、發電廠等企業也先后建成投產。至1983年,沾益城區面積擴大到5.14平方公里,人口至今已有7萬人。
歷史上曾有三個沾益州城。元置沾益州治今宣威城東之河東營(東山下),此為第一個沾益州城。這個州城歷時107年,至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移至烏撤衛所所城(今宣威城)。明天啟二年(1622),土婦設科陷州城,流官知州-至交水,于天啟三年筑新交水城,并于天啟五年正式移州治于此,這就是第三個沾益州城,即今沾益城,至今已370多年。
1958年8月,沾益、曲靖兩縣合為曲靖縣,機關駐沾益。11月,馬龍縣并入。1961年3月,析馬龍縣。1965年8月,沾、曲分為兩縣。1983年8月,合曲、沾兩縣為縣級曲靖市。1997年5月,析縣級曲靖市為麒麟區、沾益縣。1998年1月,沾益縣縣級機構開始運轉,沾益縣治地位正式回復。
-----------------------------------------------------------------------------------
GDP(國內生產總值)
沾益縣2006年的GDP達到 42.3億元,較2005年增長15.7%,人均約10419元 ;
全國與沾益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