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和莊鎮青石關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11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和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青石關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青石關村位于萊城東北30公里、和莊鄉北6公里處:北、東、西三面與博山搭界,南與關西坡接壤。全村共有206戶居民,615口人,耕地323 .83畝。
青石關,乃齊魯之要塞也,此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素有“齊魯第一關”之盛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石關建村,始于唐代,唐朝時,人煙厚,行人多,在青石關頂上邊也有了一些賣飯的,人們把這里叫做賣飯嶺子。先是有六戶人家在這里立莊,這六戶是三孫、二李、一家韓。后又陸續遷來魏、王、焦、于、梁等姓(魏、韓姓已無)。這里全是青石,古代齊長城城堡和城墻亦全是用青石壘建,在城堡南關樓上方鑲嵌著“青石關”三個陰刻楷書大字石匾,所以,人們自然也就以此關命村名了。
青石關村,民國初隸屬常莊六區,和莊鎮管轄;1939年4月曾劃人博山縣,同年9月又劃歸萊蕪縣常莊六區和莊鎮管轄;1941年春萊蕪劃三縣,和莊鎮并入石馬十區,歸萊東縣管轄;1945年合并為常莊區;1958年撤區劃鄉后,歸和莊鄉管;同年10月建和莊人民公社和莊管區;1959年2月并入常莊人民公社和莊管理區管轄;1984年3月體制改革后,改名為常莊辦事處和莊鄉管轄;1985年11月撤處并鄉,和莊、嗇泉二鄉合并,設和莊鄉,青石關歸和莊鄉管轄至今。
青石關村歷屆村干部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興建教育設施。青石關小學始建于1950年2月,當初在城堡村內只蓋起北屋4間草房作為教室。1960年2月又增蓋東屋2間草房。1973年2月又增蓋南屋2間草房。1992年3月,在城堡外,村南50米處,新建前出廈紅瓦房小學教室和幼兒園,兩院16間教室。2002年在市住青石關包村工作組(市政協、圍土資源局、藥檢局)的大力資助下,兩委干部和村民積極捐款,于7月底在村南205國道和高速公路中間新建三層33間、1060平方米、約投資50萬元的教學樓一幢。
青石關“0”前曾有古裝戲班,以唱京劇為主,“0”期間又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直至1983年才解散。
青石關村人自古至今皆愛做小買賣。過去,村人以去博山擔窯貨到泰安、曲阜、臨沂、蒙陰等地兌糧為主。自改革開放后,又以加工豆腐到博山銷售為主。現在,青石關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豆腐專業村。
1968年青石關村投資1萬多元,從博山區樵嶺前村架桿引線用上了交流電。1987年打機井一眼,井深120.8米,鋪設地下水管道1600米,在村中建生活用水池一個,村民吃上了深井水,從而結束了祖祖輩輩到五里路以外的村擔水吃的歷史。1995年又在村東建水池一個,鋪設地下主管道2000多米,引水到戶,家家吃上自來水。1992年至2002年綠化荒山栽柏樹1000畝.2002年齊長城修復利用,開發文化旅游事業,開發溶洞三條1000米;修復齊長城城堡北關樓一座。2002年2月,復墾土地60畝。青石關村因青石關險峻峭削,歷代文人墨客多會到此,吟詩作賦。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寫詩贊頌青石關之險要;清乾隆年間,棲霞縣名士牟鐵李隨父經過青石關,著有《萊邑山水雜記》,對青石關多有描述,地方作家-清曾撰寫散文《感覺青石關》;和莊鄉第五任-田方國為青石關寫詩一首《青石關抒懷》,極盡贊美之情。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